赤壁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前赤壁赋是苏轼所作,文章具有鲜明特色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中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

本文乃“陷于才华忠于人品”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前赤壁赋》系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所作。黄州有赤壁矶,苏轼曾数次乘舟至此,两番作赋记游,后人根据其写作时间的先后,分别标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本文共分五个自然段:第一段,“壬戌之秋”至“羽化而登仙”。作者首先交代了时间、人物、地点和事件,继而写景并抒发感受。元丰五年秋,七月十六日夜晚,作者和朋友们乘船出游至赤壁矶下。

清爽的夜风徐徐吹来,江面波平浪静,主人兴致大发,于是举杯,邀客同饮,并吟咏前人诗赋助兴。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升起,在斗、牛二星间徘徊。月光映照,江面上白雾弥漫,天水便融融交合一处。此时任凭轻舟荡于万顷碧波之上,使人感觉如在空中浮游,飘飘欲仙。第二段,“于是饮酒乐甚”至“泣孤舟之赘妇”。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作者先写自己乘着酒兴击舷作歌,既表现了夜间泛舟的逸兴,又抒发了思美人而不得的惆怅情怀。

古人常用“美人”喻个人美好的政治理想。联系作者当时的处境,“望美人兮天一方”一句就更显得意味深长。而客人吹奏的清幽的箫声,益发使悲凉的气氛转浓。文中“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妇,”是说由于箫声凄侧缠绵,致使深渊中的蛟也为之动情而摇头摆尾,孤舟里的寡妇更因此而重放悲声。这种凄枪的情状描写,为下文的发问提供了缘由,于是后面很自然地转入主客之间的议论。

第三、四段是全文的中心段落。第三段,“苏子瞅然”至“托遗响于悲风。”通过客人对箫声之所以悲凉的解释,表述人生失意之情。客人先追忆了曹操在赤壁大战前的雄风伟业,然后指出前代英雄人物也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已。进而说明,像自己这样过着渔樵生活的小人物,在天地间就更是渺小了。此外,人生是那么短促,须臾即逝,因此难免会羡慕长江之无穷,希望能像月亮一样长存于天地间,而这又是不可能的。这一切,怎能不使人悲从中来呢?

第四段,“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至“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紧接上段,针对客的议论,主人进行了反驳,抒发阐述自己的人生态度和情怀。主人认为:人生如水月,无所谓流逝,也无所谓长存,或充实,或亏损,全在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其实人的命运与天地万物的生长衰亡是一样的,不必羡慕水、月的永恒而自怨自伤。再者,不是自己的东西,便不应该去强求,眼下清风明月任凭自己随意享用,这就很好了,还是快快乐乐地过这种渔樵生活吧!

第五段:“客喜而笑”至“不知东方既白”:是全文的结尾,写客人信服了主人的议论,由悲转喜。主客尽兴一醉,怀着轻松输快的心情安然入睡,甚至不知道天已破晓了。这篇散赋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苏轼贬官到黄州以后,社会她位和经济状况显著下降了。许多亲朋好友受到株连,早已云飞星散,天各一方。他远离政治中心,躬耕东坡,“与渔樵杂处”,(《与李端叔书》)倍尝艰辛和寂寞。

最使他痛心的是,由于官场上的一再受挫,自己的政治理想愈发难以实现了。为了从悒郁中解脱出来,苏轼在下层社会中寻求同情和友爱,结识了一些新的朋友,并且遍游山水胜境,开阔眼界胸襟,以此来慰藉自己,欲忘却不幸的遭遇。于是,苏轼的思想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的精神世界更趋复杂。这种尖锐的思想矛盾的斗争和变化,在这篇《前赤壁赋》中,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表现。这种表现是通过主客对答的形式来进行的。

“客”的议论,是在抱怨个人的无所作为,叹喟人生的短暂和生命的渺小。这反映出作者思想上悲观的一面,是封建士人在失意时所必然产生的一种精神状态。作者贬官后的苦阀于此得到明显的揭示。而“主”的议论,则反映了他思想上达观的一面。作者通过阐述变与不变的道理,力图说明人无所谓得,也无所谓失,表现出一种因缘自适、随遇而安的处世态度。作者希望以此来对待个人政治上的失败,以求从苦闷中解脱出来。从文章的结尾看,后者的议论胜利了。主客都感到轻松愉快,烦恼已烟消云散。

但应该指出,因缘自适、随遇而安,实际上也是一种消极的处世态度,不可能使作者从根本上摆脱生活的烦恼。《前赤壁赋》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作者在这里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境界。这一境界既呈现美好的景致,又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还包含深奥的人生义理。三者交融在一起,充实而自然。“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神奇的景物描写,完全服从于中心思想的表达。

这种强烈的对比,自然会引导人们去探究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成为下文议论的铺垫。主客的议论,是由一曲悲凉的抒情歌谣所引发的。虽然谈的都是人生的大道理,却丝亳不使人感到枯燥乏味。主客都是驰骋想象,联系古今,就现实的渔樵生活,凭眼前的水月景致,娓娓道来,使抽象的道理寓于生动具体的形态之中,亲切近人。

其次,这篇赋行文流畅,有起伏,有呼应,层层深入,衔接巧妙自然,作者的写作步骤是,先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然后写景抒情,在抒情中又引出议论,通过议论来阐明全文的主要思想。最后以兴尽而眠、天却破晓来收束全篇,给人感觉是次第有序、完整而又不失余韵。再次,这篇赋的语言富于表现力,精美之处比比皆是。如“凌万顷之茫然”,“茫然”一词就极为传神,既绘出了长江之浩翰,水雾之蒸腾,又道出了作者的冥思,使全句巧妙地成为后文凭虚御风、羽化登仙的前奏。

“正襟危坐”、“杯盘狼籍”等词,音节爽利,形象鲜明,具有很强的生命力。韵白结合,骈散迭出,错落有致而不失法度,也是《前赤壁赋》的明显特色,作品因之而成为赋体文学中的典范。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