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张惠臣学隶书痴迷沉醉写隶书雅俗共赏人民 [复制链接]

1#
微信营销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guanxxg.com/e/wap/show.php?classid=34&id=1562893

「本文来源:民生网」

功力与技法辉映、格调与才情齐飞

没有才情,仅以“功夫”自诩的书法家,充其量是一个书匠,其作品,虽然有模有样,但暮气沉沉,缺乏灵气,没有深厚功力而空谈才情、创新、变革的书法家,搞得再花哨,也只能重现“伤仲永”的悲剧,欺人欺己,贻笑大方。

当走进张惠臣的工作室,面对着他的书法,才发现,不一样的世界,畅聊着他的书法人生,才感受到久居闹市,蓦然置身田园牧歌的惬意。

张惠臣是一个功力与技法辉映、格调与才情齐飞的书法家,他有着纯熟的书写功力,尤其是他的隶书,更是大琢技艺,修得真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状态,他又有着独特的书法才情,内蕴充沛,雅逸飞扬,才情与功力齐修的过程,演绎出别样的书写风貌——张惠臣式隶书,品高气贵,卓然自立。

年,张惠臣出生于一个弥漫着传统文化气息的家庭,爷爷是远近闻名的民间艺人,唢呐更是一绝,悠扬的节奏炫出温润人心的乡音,张惠臣的父亲还是左邻右舍称赞的“经济先生”。在这样的家庭中熏陶,张惠臣血脉中自然流淌着艺术基因,京胡伴奏、会唱京剧、擅于书法、又崇尚正宗的传统文化,一定在情理之中。

青少年时期,张惠臣就开始学习孔孟之道、老庄哲学,他学的很认真,同时,他也学习唱戏、操练乐器,他唱的很地道,乐器耍的也很老练。正是基于传统文化的浸润,张惠臣的书法人生才不断闪烁光芒,他的作品才不断显现出新的内涵,因为,他始终契合着最纯正的传统文化精神,那里边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正是基于一板一眼地练习戏曲、乐器,才使张惠臣的书法,不板、不滞、不跳跃、不火气,而富有韵律,因为,曲与调的节奏始终孕育在他的书法创作之中。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与学习传统文化,练习唱戏、乐器相比,张惠臣更钟情于书法,尽管那个年代,资源贫乏,没有让人眼花缭乱的碑帖,但是,对于一个真正喜欢书法的人而言,一本颜真卿的字帖,足以情深,一本《圣教序》,足以意满。张惠臣从“颜体”入手,醉心痴迷,下过苦工,“颜体”成了他书法的基石,待“颜体”稍成之后,他开始了王羲之的探索之旅,从“颜体”到王羲之,又从王羲之到“颜体”,楷书与行书之间,他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地来回穿梭,百炼成钢,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期间,张惠臣选择了建筑设计专业,毕业之后,从事了建筑工程设计工作,图纸设计、勘测丈量,张惠臣都一丝不苟,也不敢有一丝懈怠,这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工种培养了张惠臣精益求精的习惯,也练就了稳、准、狠的手头功夫,正是基于这种严谨的工作状态,才使张惠臣在后来的书法创作中,写出结实、工稳的书法,同时,工程设计不能因循守旧,需要跟随时代,那么,审美观察、艺术视觉就要随着工程设计的更新而不断提升,这种不断提升的过程也逐渐凝聚成张惠臣融汇创新的思维,正是基于这种融汇创新的思维,才使张惠臣在后来的书法创作中,循序渐进,不断提高。

在张惠臣选贴、临帖阶段,机缘巧合,刘炳森题写的匾牌映入了眼帘,刘炳森的隶书深深吸引着张惠臣,他非常痴迷,有些不能自拔,在很多年的时间里,张惠臣都在刘炳森的笔法笔意中,融合、聚集、徘徊、挣扎、取舍,用功很勤,用情很浓,刘炳森的一笔一划,张惠臣都能熟练于胸,下笔直取,且形神兼备,刘炳森的间架结构,张惠臣都能信手拈来,又能惟妙惟肖,甚至刘炳森的书写情趣,张惠臣也都能闭目如在眼前,可以说,那个阶段,刘炳森的书法,张惠臣可以写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嫣然第二个刘炳森。

一次,著名主持人赵忠祥带着刘炳森到了张惠臣的工作室,面对张惠臣临摹的一卷卷、一堆堆书法,刘炳森翻阅、沉思、感慨,偶像面前,张惠臣也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晚上,三人饭店畅聊,刘炳森说:“太像我了,就没有你了”,此话触动了张惠臣的痛点。尽管,张惠臣与刘炳森从此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但是,刘炳森的那句话,时隔几十年,依然余音环绕,不绝于耳。

由于,张惠臣自身基础扎实,学刘炳森又能逼真,声名渐起,然而,张惠臣并不满足于此,后来,他一边兢兢业业地工作,一边废寝忘食地学习书法,翻阅了大量资料,也临摹了各种碑帖,渐渐地,张惠臣的注意力从刘炳森的书写样式上转移出来,也开启了崭新的探索,他在历代名家碑帖中,发现自我,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如行者,寂定身心,苦修磨砺,朝拜着自己的神灯,也似智者,汲取精华,提炼舍取,坦然而谦恭地求通、求变、求远。

那些年,张惠臣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的毅力,在无法计算的日日夜夜里,清灯孤影,他有过“望尽天涯路”的坚定,有过“众里寻他千百度”的迷茫,也有过“独上高楼”的冷清,几十年的过往,当蓦然回首之时,张惠臣才看到“灯火阑珊”的璀璨,他通临了所有能看到的隶书,《礼器碑》《乙瑛碑》《华山碑》《曹全碑》《张迁碑》《龙门二十品》……,也临了很多篆书、楷书、行书,甚至张旭、怀素、孙过庭的草书,可谓废纸三千,堆积如山。在浩瀚的传统书法中,张惠臣摸爬滚打,融会贯通,同时,张惠臣开始有意识地对书法的宽度和深度进行探索,师古人,他在篆隶、魏碑中,追根求源,在苏、黄、米、蔡中,捕捉书法艺术的胎息,在翁、成、刘、铁中,汲取滋养,学今人,他在沙孟海、启功等近代名家中,参悟笔法,渐悟、渐进、渐变伴随着积年累月的实践,张惠臣终于精修入境,法功大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看张惠臣的隶书《岳阳楼记》《千字文》《观沧海》《沁园春雪》等等鸿篇巨制,章法布局,气势磅礴,境界恢宏,严谨,能开张自然,规整,能雍容大度,在对立中,保持了和谐,在丰富中,又呈现出张惠臣符号的独特,用笔,刚与柔,劲韧疏朗,方与圆,宽博韵畅,有《张迁碑》的遒劲、有《曹全碑》的雄放、有《礼器碑》的工稳,又有篆书的古朴、行书的灵动,诸体皆有,又诸体皆无,有与无之间,统合一体,融成精妙。笔笔内敛,却侧露出舍我其谁的自信,字字真诚,又流露出质地洁美的格调。

再看隶书《紫气东来》《志存高远》《天道酬勤》等等盈尺小品,结体丰腴,轻轻松松,用笔连韵,潇潇洒洒,虽然笔法、笔意中,还有刘炳森的韵致,但是,多了《石门颂》的雄浑,多了《史晨碑》的秀丽,更多了一种心境,这种心境凝聚着张惠臣的特质,在工稳端庄中,洋溢着曲的旋律,在典雅雄卓中,激荡着调的节奏,在字里行间中,充盈着侵入骨髓的文化气息,又弥漫着诗画互生奇妙的美感。

透过张惠臣的隶书窥视他的笔法,可以发现,他的隶书恪守了传统主流正脉之道,很纯正,但是,他的隶书还有着自己独特的书写样式。比如,他喜欢通过行笔的变化,加强线条的韧劲和力度,从而使线条,逸致翩翩,姿态饱满,富有张力,似若带着一种超越式的隽美,他还喜欢通过拓展体势,因地制宜地构造字体的舒展范围,让每一个字都与章法相互呼应,行列井然有序,又疏朗开阔,字字严谨规整,又从容不迫,尤其是大创作,更是字如珠玑,风神飘动,形如宫殿,肃穆恢宏,势如排山倒海,磅礴浩荡,若驻足观看,迎面而来的视觉冲击,瞬间激活潜意识的审美本能,浮现出无限遐想,是诗?是诗中的画?还是扣人心弦的曲调?直达心灵,使人震撼。

张惠臣充分发挥对书法的艺术才情,以笔性传递心象,在润物无声之中,巧妙地把艺术视觉和书写功力进行嫁接,让劲韧又充满力度的线条、灵活机动的字体形态、境界宏阔的章法气势,相映成趣,展现出丰厚的笔意,从而演绎出一种格调与技法、功力与才情交相辉映的别样风华。

张惠臣这种极具个人面貌的书写样式,可能是为了保持与历代隶书名家的距离,突显有别与他人的特点,所竭力摆脱的故意,可能是由于苦练百家产生了肌肉的记忆,进而习惯使然,所形成的无意,也可能是故意与无意兼而有之。他那藏露、方圆、曲直、连断、收放、动静,都在似若故意,又似若无意之间,实现了一种跨越,一种符合这个时代书法审美精神的跨越,带着张惠臣式的标准性,带着张惠臣式的可行性,体现出张惠臣积学厚养的功力,又不动声色地流露出他对书法的艺术才华,这与那些打着变革创新的旗号,锋芒毕露地写着内心焦虑的书法家有着境界的不同,又与那些以个性至上,标新立异地写着狂躁情绪的书法家有着本质的区别,张惠臣的隶书,默默无声,却蔚为壮观,十分高级。

《雪原牧歌》《秃笔寄乡情》

如果说张惠臣的隶书是熔铸百家优长,而形成了自己一套独有书写语言,那么,张惠臣的行书、行草书、篆书,则是在隶书的基础上,萌芽、成长、开花、结果的过程,与他的隶书一样,凝聚着人生感悟、处事哲学、书法艺术真谛,属于隶书的姊妹篇章,尽管,没有他的隶书那么驰名四海,但是,也足以名世。

“存在决定意识形态”,书法精神、独到才情、文化底蕴的叠加增强了张惠臣书法人生的厚重感,也赋予他人格的升华。自80年代为测绘出版社题写单位匾牌,张惠臣陆续为中国载人航天中心、中央机关书法培训基地、刘炳森书画艺术研究学会、双鸭山市图书馆等单位书写了匾牌,为黄帝陵、五台山等风景名胜题了碑刻楼牌,受邀创作了许多巨幅作品。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的展览展示,获奖丰厚,并出版多部个人书法集,社会反响热烈。张惠臣还积极参加义拍义卖活动,也常常资助特困人群,并以此为善。很多年以来,由于张惠臣的作品带有浑穆润和的装饰性,一直是众人追逐的对象,倘若结缘一幅,必视若珍宝,国际政要也对张惠臣的书法赞不绝口,人民大学书画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方民族大学等高等院校多次向张惠臣伸出橄榄枝,讲座办学。张惠臣的书法承载着他的审美追求,蕴含着他的人格精神,他的书法也拉近了与观者之间的距离,赞誉不绝、掌声雷动,这一切殊荣、褒奖都是对一个纯粹的书法家醉心笔墨,形成别具一品的书写形式,而给予最真诚的肯定。

学习书法不是因为潮流、也不是因为时尚,而是,血脉中流淌着浓郁的深情,骨子里侵洇着欲罢不能的爱恋。从喜欢戏曲、书法、文学等传统文化的懵懂少年到功成名就的书法家,漫漫之路,守正而修远,张惠臣始终心无旁骛地寻找着自己的桃花源,勤勤恳恳,不知疲倦。书坛喧嚣也罢、怪诞也罢、变革创新也罢,一切都不在张惠臣的视野之内,甚至经济浪潮不断晃动着他的书案,也不能动摇他写出“我是我”的决心,他在有法、有度,有传统、有新意的书写人生中,积大道于心源,守护着的初心,执着而纯粹,他以深厚的功力、娴熟的技法、典雅的格调、卓远的才情写出了自己的多彩人生,也写出了观者的愉悦心情。

(文/桑干)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