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到底需要多少钱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zn_bjzkbdfyy/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首,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诗、词、文、书、画无所不精,每一行都堪称一代大师。综观苏轼一生文学创作,无不与他的生活道路和思想状况息息相关。他谪居黄州期间,写下了几篇赤壁诗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几乎可以代表苏轼一生文学的最高成就。也体现出了他儒、道、释三家兼收并蓄的独特思想。
苏轼26岁时踏上仕途,儒家入世思想是他的“主心骨”,早年发出“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豪言壮语,苏轼考试礼部进士的论文《刑赏忠厚之至论》中热烈赞颂儒家一贯标榜并引以为典范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成康之际”,提出坚持实行仁政的基本原则:“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入于忍人”。从中可以看出苏轼的政治思想,而且这种思想成了他后来一生从政的基本指导思想。
当苏轼兀立于滚滚奔流的长江之畔时,用《念怒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再现了当年赤壁之战的壮观景象,一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响遏行云。“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充分表达了自己对英雄周瑜的敬佩之情。当初周瑜少年得志,言谈卓绝,在从容谈笑之间就消灭了强大的敌军。而自己身处逆境,空有满腹才学却报国无门。此诗饱含了苏轼对英雄的怀念和对自己的用世之志无法施展的愤慨与失落。
《前赤壁赋》中,“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很明显,这里美人指的就是苏轼所一心想要报效的朝廷。听起来好像是缠绵悱恻的情歌,事实上却是宛转地泄露出不受重用的郁结。
《后赤壁赋》苏轼着力描写赤壁之景与自己的行动。文中“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也表现出苏轼居高临下的气势,寄托着苏轼的壮志豪情。苏轼面对月夜山河的苍茫景色,不禁忧从中来,将郁抑之情凝聚于长啸之中,感情由乐转悲。最后,写了游后入睡的苏子在梦乡中见到了曾经化作孤鹤的道士,在“揖予”、“不答”、“顾笑”的神秘幻觉中,表露了作者出世入世思想矛盾所带来的内心苦闷。政治上屡屡失意的苏轼很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结果非但无济于事,反而给他心灵深处的创伤又添上新的哀痛。南柯一梦后又回到了令人压抑的现实。结尾八个字“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相当迷茫,表面上看是梦中的道士倏然不见了,更深的内涵却是苏轼在寻找他的前途、理想和抱负。
苏轼的这三篇作品中,儒家入世、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是基础,无论作者在最后的情绪、思想是如何转变,都是由于自己壮志难酬所引发的。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让他困惑。“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从自我嘲讽中流露出对自己经历的无限感慨和悲伤。“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虽为自慰、解脱,其实不难看出其中隐含的无奈和伤感。他心中仍怀着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苏轼的思想以儒家为主,而道家和佛家却也与他结下不解之缘。八岁时就曾在天庆观北极院从道士张易简读小学。年轻时就喜欢读《庄子》,“喟然叹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不仅对老庄学说,就是对道教的道术,他从年轻时起也深有爱好,到晚年也没有改变。谪居惠州时,在《与刘宜翁使君书》中,求刘尽发道术之秘,并希望对方惠赠给他炼成的外丹。
苏轼年轻时与蜀中的文雅大师惟度、宝月大师惟简交往。任杭州通判时,喜听海月大师惠辨说法,颇有感悟。他回忆当时情况说:“每往见师,清坐相对,时一闻言,则百忧冰解,形神俱泰。”到贬居黄州时,他在很长时期中“杜门不出。闲居未免看书,唯佛经以遣日,不复近笔砚矣。”不仅研习佛理,而且在佛教中寻找精神寄托。愈到晚年,愈是遭遇不幸,在生活上便更多地吸收佛、老思想,作为处逆为顺、安以自适的一种手段。
苏轼在黄州时,仕途受挫、生活落魄,陷入苦闷与迷惘。在道释思想的调节和支撑下,他并没有走上“颓废”的道路。感怀周郎雄姿英发,自己潦倒失意,于是想到“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于是“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赤壁泛舟,“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白露横江”,给他郁积的心灵带来了舒畅和洒脱,感觉自己“冯虚御风,羽化登仙”。“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道家寻仙访道的思想涌上了诗人的心头。《前赤壁赋》中的“水月”意象是很典型的道家思想,苏轼以水月之喻,借助庄子的相对主义的观点,阐述了变与不变的关系。“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写水的变和不变);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写月的变与不变)。从变化的角度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而从不变的角度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一段反映了苏轼既有人生短暂若蜉蝣的消极思想,又有万物无尽、遗世独立的达观思想,这一段可看出苏轼所受老庄佛禅的影响,透过无限的宇宙空间来体验人生。
从这三篇赤壁诗文可以看出,苏轼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态度是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为我所用。在积极从政和遭贬失意的不同时期,因处于顺境和逆境的不同,又有不同的表现;同时,他对三家又有意地加以调和,形成达观自适的独特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