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宋代櫽括词产生风行的原因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好的医院是哪家 http://www.kstejiao.com/

通过对櫽括词渊源和发展脉络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在宋代形成并蔚为成风的创作形式,得到了一代又一代词人的喜爱,那么宋代词人为什么要创作櫽括词呢?是什么因素使得櫽括词这种特殊的文体选择在宋代的土壤里生根、开花呢?这对于我们认识宋代櫽括词有着重要的影响。

宋人以诗度曲的风气

櫽括词的出现,从文体的内部渊源来看,与宋人以诗度曲的风气相关。宋人有歌诗的传统,常常借用现成合适的曲调进行歌唱,是所谓“著腔子唱好诗”。但可以直接套用的曲调毕竟是少数,为了能唱“好诗”,宋人颇费匠心,往往将齐言诗体加以改制,写成长短句的形式以适合歌唱。

改编原诗的齐言辞式,使其成为适合唱歌的长短句歌词,创为新曲。这样的事例在宋人的笔记、诗话里屡见不鲜。

考《迷神引》、《迷仙引》词调,在唐五代均未见记载。据《全宋词》所录,其最早为柳永所作。柳永《迷神引》入仙吕调,九十七字,前片五仄韵,后片六仄韵;《迷仙引》入双调,八十三字,前片四仄韵,后片四仄韵。而关咏所度之作,共一百二十二字,前片九仄韵,后片八仄韵,与柳永《迷神引》和《迷仙引》均不同。由此可见,关咏“隐度”、“增广其词为曲”的《迷神弓丨》或《迷仙引》,亦是别成一腔的新创作。

此外,在《能改斋漫录》里,还有一段关于贺铸将当时一位歌妓所作的七绝改为《石州引》的故事。

这种利用现成曲调以诗度曲的做法,正式宋代櫽括词产生、风行的原因之一。

赋予诗歌音乐性是櫽括词创作的主要目的之一。“櫽括’’二字的明确使用,可以说是苏轼的匠心独运。他从制辞的角度概括了宋人“著腔子唱好诗”的现象。而以“櫽括”来形容这一现象,亦是十分形象生动的。将齐言诗剪裁、改写成长短句,适合“歌诗”,就像矫揉弯曲竹木,使之平直或成形一样。“以诗度曲”使同一内容的作品有了两种样式,即文学本辞和音乐歌词。“櫽括”则反映了别样体式的题材改编成歌辞的过程。

宋人以诗文句子入词的风气

以古为法,借用前人诗文成句入词在宋代被视为一种风气,也是学养深厚的表现。南宋魏庆之在《诗人玉屑》中还为这一现象列出专卷,详析为“沿袭”、“夺胎换骨”、“点化”等多种门类,说明这一现象受到宋代文人的高度重视。

宋代印刷术的发展,为广大文人“读万卷书”提供了充分的便利,宋人得以浸淫书本之中,仰慕前贤,喜用前人诗文成句以求博雅,这样的风气不仅对填词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对宋代词人写作櫽括词的影响也是十分深刻的。

唐“曲子词”脱胎于民间,文人写作最初也以清新自然为尚。到了唐末五代时,文人填词越来越普遍,为了改变民间词的俚俗,他们开始从前贤的诗文中汲取养分,于是就直接化用前人的诗文成句入词。这一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宋代。化用前人的诗文成句,大体上有如下两种情况:一是直接化用,有的一字不改,有的稍改一二字。

总之,这种化用前人诗句入词的现象在宋词中是一种极普遍的现象。这种情况的出现和发展对櫽括体来说,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为宋代櫽括词的产生提供了可借之鉴。

唐宋士子的“帖括”形式

宋代櫽括词创作的兴起,除了与文体内部的关系之外,可能还与唐宋士子的帖括”形式有关。赵翼认为唐宋士子为了应付科举考试,出现帖括、策括、论括及诏册括等各种形式。这类“括”,其实就是为了应付考试的内容摘要,它们是否全部是韵文,不好断定,但其中必有将主要内容“编为诗赋”以便记忆的。

在《宋书艺文志》中录有邵川《春秋括义》三卷、玉霄《春秋括囊赋集注》一卷以及周士贵《经括》一卷,都说明了当时以“括”为书的风气。正是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词人们在词的创作中,也开始了对文学经典的改写,并产生了櫽括词这一独特的文体样式。

江西诗社诗法的影响

宋代櫽括词的创作在很大的程度上还与江西诗社的诗法模式密不可分。诗歌至于唐代,技巧已经达到十分精美的程度。于是宋人开始对诗歌艺术本身进行理论思考和探索,这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对前代或当代诗人创作经验的总结与借鉴,这对当时的文坛影响是十分深刻的。

作为江西诗社领袖人物之一的黄庭坚就为后人作诗提供了一种具体的取法原则,即作诗应该要“无一字无来处”。其还在《答曹荀龙》之四中说:“作赋要读左氏,前汉精密,其佳句善字,皆当经心,略知某处可用,则下笔时源源而来矣。”从黄庭坚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意图。

这一方面是认为在诗文创作中要注意搜集、积累前人的佳句善字,以备自己之用;另一方面也是引导后学增强自身的学养,以便在摹仿前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黄庭坚提出了取古人陈言加以改造的“点铁成金”说和取古人之意加以改造的“夺胎换骨”说,作为其作诗的门径。在他的诗歌作品里,六经、诸子、历代的史书、佛家经典都可以经过他的点化,熔铸到自己的作品之中。

其实“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作为一种创作技法早已存在,但是一经黄庭坚拈出,在创作领域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当时及后世的很多作家,都不同程度的受其启发,江西诗社的诸多作家更是把其作为创作的“不二法门”。他们在对前人学习、借鉴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他们善于袭用前人诗意、句法,对前人作品中的词句稍作改窜,作为自己作诗作文的一种技法。这种“字字有来历”的诗法模式,或多或少也会影响作者对词的创作。櫽括词的创作特点就是根据前人或时人的诗文内容进行剪裁、改写,其基本方法就是概括原文,对原文的字句或删、或添、或改,但都是对原文字句的酌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江西诗社的诗法模式的。

从上文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从宋代櫽括词创始人苏轼的櫽括词创作开始,这一时期词坛上创作櫽括词的主要就是苏轼及其门下弟子,这一时期文坛上“学苏”、“学黄”蔚然成风。但是苏轼以其得力于天资才气,不容易学,而黄庭坚从诗法、句法等技巧上为后学者们提供了更加具体的门径。

因此,黄庭坚的诗法模式对宋代櫽括词的创作具有影响和促进的作用。总之,江西诗社的诗法模式对櫽括体来说,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为宋代櫽括词的风行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方法借鉴和理论依据。

结语

宋代櫽括词所櫽括的原作大多为前代或当代的名篇名作。名篇名作既是读者(当然也包括词人本身)阅读后的选择,也是选择后的阅读。就櫽括词而言,其创作过程既是一个写作的过程,也是一个特殊的欣赏过程。

作者既可以在自己的櫽括过程中获得与原作思想上的共鸣,还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依据自己的心得体会对原作进行新的演绎。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抒发属于自己的独特情感。如曹冠在《哨遍》壤括苏轼《赤壁赋》的序中说到自己这首词的目的是“写达观之怀,寓超然之兴”,正表明了宋代词人创作櫽括词的心理与价值取向。

宋代词人创作櫽括体词,尽管其初衷仍有游戏娱乐的目的,但其运用之妙,使词本身却在向文学本位回归,向“载道”的诗教传统回归,从而体现了一种“奇趣为宗、反常合道”的审美特征。

不仅如此,櫽括词创作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带来了词的制作场面的典雅化,客观上提高了文人士大夫作词的动机。词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一方面其评价基调尚未确定,文人士大夫还不能自由的在这个创作领域驰骋其古典知识素养;另一方面,作为新兴的样式,词还缺少获得定评的经典作品,无法满足文人士大夫知识欲求的创作领域。櫽括词的出现多少克服了这些弱点,使当时的文人士大夫能够无所顾忌的直面词的创作。正如林正大所说,櫽括可以带来“不惟燕寓欢情,亦足以想象昔贤之高致”的效果。

此外,从櫽括词作品中,还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于经典或杰作的认同,这为文学批评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櫽括词选取的对象一般都是公认的经典之作,被櫽括之作,多数具有崇高的地位。

据前文所述宋人櫽括词的脉络,我们可以从侧面看出宋人心目中的文学经典作品。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宋人的櫽括词还常常选取同时代的杰作为原篇,这多少也体现了宋人对于当代文学的认同态度。我们还应注意到宋人櫽括词选取的对象,其中绝大多数作品在今天仍被视为杰作,以这个角度来看,宋人的文学经典标准与今天并没有多大的差距,或许应该说,今人的文学经典标准深受宋人的影响。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