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共黄冈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复制链接]

1#
在北京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 http://m.39.net/pf/a_4629689.html

中共黄冈市委关于制定

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年12月11日中国共产党黄冈市第五届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中共黄冈市委五届十二次全体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就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时期是黄冈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异常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奋发有为推进黄冈各项事业,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综合实力不断增强,预计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亿元,是“十二五”末的1.39倍;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传统产业加快升级,工业经济稳步提质,现代服务业成长为新增长点;脱贫任务如期完成,6个重点贫困县全部摘帽,个贫困村全部出列,.8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14%,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生态环境加快改善,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雷霆行动”持续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取得重要成果;改革创新力度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纵深推进,全方位开放布局基本展开,市校合作、千企联百校、能人回乡创业“千人计划”深入实施,黄冈高新区成功创建国家级高新区,黄冈临空经济区加快建设;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文化建设成果丰硕,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市域治理稳步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大幅加强,平安黄冈、法治黄冈建设富有成效,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不断巩固拓展,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更加有力。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疫情防控决定性成果进一步巩固拓展,经济社会秩序全面加快恢复。五年的发展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强保障,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2.新发展阶段我市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市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明显增强,为我们赢得战略主动创造了有利外部环境;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支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为我们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省委确立“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农业产业强省,为我们加快与武汉同城化发展、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等提供了重大机遇。党中央支持湖北发展一揽子政策提供强力支撑,伟大抗疫精神正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黄冈区位优势明显,生态地位突出,发展潜力巨大,空间格局不断拓展,产业基础加快夯实,临空经济蓄势起飞,加快高质量发展具有多方面有利条件。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工业短板亟待补齐,创新驱动能力不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协调,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任务依然艰巨,民生保障还有不少短板,生态环境治理任重道远,发展不够是黄冈最大的市情实际。
  综合来看,我市处于战略机遇叠加期、发展布局优化期、转型升级加速期、创新驱动突破期、市域治理提升期,机遇大于挑战,前景十分广阔。全市上下要立足“两个大局”,深刻认识我市发展环境面临的新变化,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充分发挥黄冈区位、交通、资源优势,抢时间、抢机遇、抢要素,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不断谱写黄冈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3.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市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较二〇二〇年翻一番以上,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进入创新型城市行列,形成与版图大市、人口大市、湖北门户相适应的综合实力和战略功能;现代流通体系支撑有力,市场枢纽功能充分发挥,全面融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县域经济、块状经济实力大幅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美丽黄冈基本建成;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文明黄冈、平安黄冈、清廉黄冈建设达到更高水平,法治黄冈、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市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二、“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


  4.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肩负起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赋予湖北的历史使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努力把黄冈建设成为湖北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武汉城市圈重要功能区、“两山”理论实践示范区、大别山革命老区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中国中医药健康城,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当先锋、作贡献,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激发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迈进;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发展思路,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推进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更大力度创新,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体制机制障碍;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强化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立足市情,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坚定不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出“双强双兴”“四大行动”,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5.主要目标。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统筹考虑我市发展阶段、环境、条件,今后五年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增长潜力充分发挥,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全市经济总量迈上新的台阶。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市场枢纽功能不断增强,创新驱动发展实现重大突破,农业强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建成区域性制造业中心、商贸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中心城区集聚力、承载力和辐射力明显增强,县域经济、块状经济竞相发展,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与武汉同城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
  ——改革开放塑造新优势。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水平明显提升,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开放型经济突破性发展,开发区综合竞争力大幅提高,跨区域合作深度拓展。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诚信守法、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文化强市建设持续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文旅产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省前列。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巩固提升。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市域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廉洁政府建设不断加强,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党建引领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和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基本形成,市域治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三、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把实体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工业集群,加快形成五大主攻产业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现代服务业赋能的现代产业体系。
  6.聚力五大主攻产业。持之以恒推进强工兴市,着力优化增量、盘活存量、提高质量,培育一批百亿企业,打造一批千亿产业,提升制造业比重,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推动先进制造业优化升级。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规模化、市场化、品牌化、信息化,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坚持“药、养、游、医、健”五位一体融合发展,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推动大健康产业跨越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做全要素、做实融合、做强品牌,持续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5A级景区,推动全域旅游纵深发力。大力推进黄冈临空经济区建设,以全域为空间,以临空为导向,以临空制造业、临空综合服务业、农特产品精深加工业为着力点,推动临空经济加快发展。
  7.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提升产业发展能级。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先进制造业向技术自主化、制造集约化、设备成套化、服务网络化发展。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
  8.加快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实施现代服务业提速升级行动,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数字化。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融合化发展,大力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研发设计、检验检测、商务咨询、品牌建设等服务业。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提供,建设一批面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的生产服务支撑平台,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多样化发展,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扩大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加快建设大别山国际博览中心,发展会展经济。
  9.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实施以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技术、基础软件为重点的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培育一大批“隐形冠军”和“单项冠军”。全面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推动食品饮料、建筑建材、纺织服装、医药化工等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服务型制造。开展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引进更多头部企业、终端企业,补齐短板,锻造长板,加快向产业价值链高端延伸。深化产业区域协作,构建上下游配套、产供销协同、大中小融通的产业链供应链。建立产业链链长制和产业集群群主制,实施产业链提升工程,促进传统产业延链强链、战略性新兴产业建链补链,全链条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形成布局集中、高度关联、协同创新、产业高端的优势产业链条。
  10.着力建设数字黄冈。加快数字化发展,提升经济应用、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推进智慧黄冈和数字乡村建设,加强基础公共信息数据优化整合、有序开放。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实现科学化决策、精准化治理和高效化服务。

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


  深入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主动服务和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长江中游城市群特别是武汉城市圈建设等国家战略,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要求,构建全市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
  11.优化市域发展布局。以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为牵引,更大力度对接大武汉、建设新黄冈,推动黄冈“一区两带”高质量发展。以产业协同大基地、综合交通大枢纽、生态宜居大花园为抓手,推进全市域、全方位、深层次融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依托黄冈临空经济区,积极争取国家级空港综合经济实验区,加快中心城区“东扩北进、跨河发展”,高昂市区龙头,建设黄团浠都市区。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沿江高铁,大力发展高铁经济、枢纽经济、流动经济,打造百里长江风光带、千亿产业聚集带。依托大别山生态旅游资源,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文化旅游、健康养生等绿色经济,打造全国重要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旅游胜地。支持各地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比较优势,强化竞相发展,打造更多高质量发展增长点,形成“鼎足发展、多点支撑”的格局。完善市域空间治理,建立国土空间规划监督实施体系,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
  12.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坚持全域统筹、分类指导、目标引领,全面落实各县市区定位,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引导各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协调发展。加强产业发展载体功能建设,高标准建设产业园、商业圈、创业区,提升县域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城区提质扩容、园区提档升级。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建设承接转移型、关联配套型、资源利用型、改造升级型产业项目,壮大主导产业,育强龙头企业。引导县域企业、产业对接产业基金、资本市场,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企业上规模、提档次、创品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集群发展。推进综合实力强、产业特色明、发展后劲足的县建设经济强县,构建“一县一品”“一业一品”产业板块,培育百强县市。
  13.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全生命周期管理,建设安全城市、绿色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韧性城市。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统筹新城建设与老城改造,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支持各地建设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示范县,推动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发挥城镇联结城乡作用,开展“擦亮小城镇”行动,打造一批有品质、有品位、有品牌的特色小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完善市区人口聚集增长机制,扩大常住人口规模。

五、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着力培育发展新动能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人才强市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市校合作、千企联百校,聚焦科技创新,强化协同创新,完善创新体系,不断增强创新第一动力。
  14.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政策,建立技术创新奖励基金制度,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企业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技术应用、成果转化的主体。发挥企业家在创新中的关键作用,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省级以上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项目。实施全社会研发投入倍增行动计划,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计划,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科技型企业,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认定服务,构建“初创科技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领军型科技企业”的梯次培育链。
  15.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构建管理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推行产学研用结合的招才引智育人模式,培养更多技能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持续实施大别山英才工程,推进科技领军人才、卫生健康人才、法律服务人才、智能制造产业人才等梯队建设,培养一批青年拔尖人才,集聚一批引领创新的“高精尖”人才。实施教授回乡“千人计划”,推动人才回流、智力回归、项目回迁。健全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建立“人才绿卡”制度,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16.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持续推进“一园八基地”建设,推动“双创”平台专业化精细化发展。对接武汉创新源头,融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上下游企业创新资源,建设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做大做强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快黄冈高新区和各类产业园区创新发展,提升优势产业源头创新能力,打造创新产业承接新高地。引导行业领军企业、投资机构建设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孵化器、加速器,完善“种子—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梯级孵化体系。主动融入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光谷·黄冈创新核心区,推进创新同频共振、能量双向交换,打造区域创新创业网络重要枢纽。
  17.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科技管理职能转变,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形成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技术转移机构,推进大学(高职)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融合发展,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加快科研院所改革,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完善科技投融资机制,发展壮大创新投资基金。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健全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促进创新要素自主有序流动、高效配置。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加强科普工作,营造崇尚创新的浓厚氛围。

六、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


  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依托强大国内市场,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推动经济良性循环。
  18.促进消费升级。提升传统消费,稳定和扩大汽车、家电等消费,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培育新型消费,发展“云经济”“云消费”、无接触交易服务,促进“线上+线下、商品+服务、零售+体验”融合发展。发展服务消费,拓展文化旅游、信息服务、健康养老等消费新业态,提升教育、医疗、家政等消费新经济。加强城乡商贸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县域电子商务中心建设,推进电商进农村全覆盖,激发农村消费潜力。完善消费设施和消费市场建设,促进黄冈地标优品消费,打造城市消费品牌。适当增加公共消费。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优化消费环境,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
  19.扩大有效投资。拓展投资空间,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加快中央厨房产业综合体、氢能产业生态园、黄冈火电厂、黄冈LNG储气基地、鄂东大水厂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生态环保、公共卫生、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实施大别山南麓水环境综合治理、华阳河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入江重要支流及中小河流系统治理等一批骨干性、基础性重大水利工程,布局建设高端前瞻的创新基础设施。加强政府投资管理,发挥政府投资撬动功能,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创新重大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基础设施、水利交通能源等重大工程建设,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20.提高供给质量。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以质量品牌为重点,突出产品、工程、服务三大质量,增强供给体系对市场需求的适配性。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完善质量基础设施,推动标准、质量、品牌、信誉联动建设。挖掘特色农产品价值,培育“黄冈食卷”等区域公共特色品牌。推进制造业“品质革命”,建立技术、标准、专利协同机制,引导龙头企业创建知名品牌。整合资源品牌,打造精品线路,扩大优质文旅产品供给。发展现代教育服务业,强化教育品牌建设,支持高水平教育输出。
  21.健全流通体系。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公、铁、水、空”综合交通运输,全面融入武汉城市圈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打造武汉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重要组成部分、大别山区对外交通门户。补齐铁路短板,建成通车黄冈至黄梅高铁、合安九高铁黄梅段,加快推进沿江高铁武汉至合肥铁路黄冈段、京九高铁阜阳至黄冈段等项目建设,推动黄冈至安庆铁路项目进入国家铁路规划。完善高速公路主骨架,积极对接武汉城市圈大通道,推动江北高速公路纳入全省布局规划,加快建设英山至黄梅高速、蕲太高速东段等,建成燕矶长江大桥及接线。加快实施国省干线改扩建工程。完成境内长江航道“工程”,加快支流航道建设,优化港口布局,建设绿色生态黄冈港。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促进商品和服务跨区域高效流通。完善现代商贸物流体系,引进和培育商贸流通龙头企业,加快大型专业市场建设,推进传统商贸转型升级。推进交通邮政融合发展,提高城乡配送效率,实现村村通快递。积极推进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七、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全面激活市场、要素和主体。
  22.完善市域经济治理机制。健全“双强双兴”“四大行动”推进机制,提升市级统筹产业发展、推进城乡建设、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区域协同的能力。科学划分市县事权和财权,优化管理体制和考评机制。强化财政资源统筹,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构建集中财力办大事财政政策体系。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和“零基”预算制度,建立贯彻落实重大工作部署财政奖惩机制。健全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审计监督,发挥审计建设性功能。培植壮大地方财源,优化税收结构,提高税收收入质量。完善市区一体发展机制。推进开发区综合改革,强化黄冈高新区“一区多园”协调发展,建设专业化、集约化、精细化园区,提高配套功能、产业水平、投资强度、亩均效益,打造经济建设主力军、高质量发展主引擎。
  23.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市场评价为第一原则,营造方便快捷的政务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依法办事的法治环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政府权责清单。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确保清单之外无审批。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推进政务流程再造和系统重构,开展“减证便民”行动,加快“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全面推行“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事联办、跨省通办、一次办好”。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深化工程建设项目集中审批、工业项目“先建后验”和区域性统一评价、“标准地”改革,加快推进中介服务改革。建立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主、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弘扬“有呼必应、无事不扰”店小二服务精神,落实政商交往正负面清单,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持续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护航行动”,建立营商环境投诉、处置、回应、评价机制,畅通市场主体反映问题渠道。
  24.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全面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国有投融资平台企业转型发展、做强做优。引导企业加强内部治理机制建设,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推进市场主体提质增量,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体系,培育发展更多企业类市场主体。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
  25.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搭建要素交易平台,引导各类要素协同集聚。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推开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深化大别山金融工程,积极发展债券融资、基金融资、资本市场融资等综合融资,推动更多企业多渠道上市挂牌,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做实用活大别山产业基金。壮大地方金融主体实力。加快推进数据“上云入库”,建设黄冈数据统一开放平台,完善数据管理制度。
  26.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复制运用湖北自贸区制度创新成果,推进相关区域加强与自贸区联动发展,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高经济外向度。加快建设黄州一类水运口岸、外贸综合服务中心、综合保税区,设立黄冈海关,建强对外开放平台,增强口岸功能、贸易功能、服务功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对外贸易创新发展,实施外贸主体培育行动,推动优势产业开展国际合作,创建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加强跨江开放开发,密切毗邻地区协同发展,推进与长江上下游地区交流合作,形成一批高水平开放合作范例。做实环大别山战略合作,共同加快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深化与山东全面合作。丰富国际国内友好城市交流,进一步扩大黄冈朋友圈。

八、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以产业发展为先导,促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27.加快建设农业产业强市。坚持“两转四用”路径,深化“个十百千”工程,一地一策探索农业产业化实现路径,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完善“五位一体”产业发展机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示范园,带动农民深度参与农业产业化进程。坚持质量兴农、科技兴农、品牌强农,实施黄冈地标优品工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工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培育工程、农业科技创新支撑工程、优质粮食工程,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打造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强化种粮支持政策,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稻渔综合种养等稳粮增收模式。立足“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推动能人回乡创业“千人计划”提质增效,建立高素质农业企业家队伍和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突破性发展数字农业,用数字经济赋能现代农业。
  28.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乡村建设摆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强化规划引领,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增强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全域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连线连片建设美丽乡村示范区,打造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健全农村公用设施集约建设、高效利用、长效管护机制,提档升级农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创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市。加强农民建房规划管理,提升农房建设质量。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文化振兴。加强法治乡村建设,提高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
  29.深化农村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推行农村指导员、科技特派员制度,建立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两进两回”机制。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健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加大金融保险支农力度,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盘活集体资产资源,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全面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带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30.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持续抓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强化减贫发展支撑。探索建立扶贫资产管理和保值增值机制。完善防贫减贫大数据平台,加强返贫致贫监测。运用脱贫攻坚成功经验推动乡村振兴,推进规划、政策、产业、组织和人才等有效衔接。支持脱贫县列入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九、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建设文化强市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提升黄冈文化软实力,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
  31.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教育群众,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传承大别山精神,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建强用好市县两级融媒体中心,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全媒体主流舆论格局,讲好黄冈故事。完善舆论监督制度,加强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引导。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深化文明实践行动,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群众幸福指数,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健全志愿服务体系,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完善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加强失信惩戒。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加强网络文明建设。
  32.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施文艺人才培养工程、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推出一批反映历史文化、体现时代风貌、富有黄冈特色的文艺精品。深化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常态化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革命老区遗址遗迹系统性保护利用,强化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推动红色文化、名人文化、戏曲文化、医药文化、东坡文化等黄冈文化资源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完善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依法保护机制。做好文物工作。
  33.大力发展现代文化产业。坚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完善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产业规划和政策,实施现代文化旅游市场主体孵化培育工程,加快发展新型文旅企业、文旅业态、文旅消费模式,培育一批具有原创力和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支柱产业。强化全域旅游理念,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建设高品质文旅产业带。加快数字文旅建设,推行“一部手机游黄冈”。推进荆楚文旅名县创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进景区,打造一批文旅综合体、文旅消费集聚区。高举黄冈大别山世界地质公园品牌,提升大别山世界旅游博览会影响力。有序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工作。

十、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黄冈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奋力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黄冈新画卷。
  34.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构建全方位保护、全流域修复、全社会参与的长江生态共同体。持续开展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雷霆行动”,突出工业、农业、生活、港口船舶污染防治,完成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治绿”。实施长江岸线综合治理,统筹协调功能布局和空间关系,抓好“留白”、“复绿”,因地制宜打造生活岸线、生态岸线、景观岸线。强化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实施河湖健康调查评价,发挥河湖长制作用,推进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同管同治。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及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持续改善长江生态环境和水域生态功能。
  35.筑牢大别山生态安全屏障。加强大别山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统一规范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进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实施天然林保护修复、生态公益林扩面提质、退耕还林还湿、水土流失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大工程,提高大别山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推行林长制,深化“绿满黄冈”行动,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36.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巩固提升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城镇黑臭水体。坚持“三水共治”,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加强城乡污水治理,提升遗爱湖、长河、“三湖”等重点水域水质,促进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整体提质。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统筹开展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加强白色污染治理和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重视新污染物治理。全面实施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分类建立生态环境安全风险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推进环境应急管理标准化建设,提升突发环境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37.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发挥“三线一单”约束作用,落实环保“三同时”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推动绿色产品和生态服务资产化,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加快变生态要素为生产要素、生态价值为经济价值、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扩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覆盖面。高质量建设白莲河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示范区,争取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建立环白莲河库区生态保护与收益分配补偿机制。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推行绿色出行。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健全垃圾分类地方立法,完善垃圾处理设施,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

十一、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


  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办好各项民生事业,补齐民生领域短板,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38.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健全农民工工资支付机制。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多渠道增加居民工资性、财产性和经营性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发展慈善事业。
  39.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积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行业产业,支持企业稳定岗位。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留守妇女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构建全方位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健全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
  40.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多样化发展、职业教育融合融通发展、高等教育特色一流发展,提高特殊教育水平,加强专门教育工作,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推行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完善困难学生帮扶机制。放大黄冈基础教育品牌效应,打造中部教育名城。办好黄冈中学。支持黄冈师范学院建设高水平师范大学。支持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实施“双高计划”。支持湖北应急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积极引导武汉高校在黄冈创办分校。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建设黄冈国家级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市。
  41.全面推进健康黄冈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深化大健康理念,实施影响群众健康突出问题攻坚行动。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建成全省公共卫生服务和应急管理体系示范区。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强化基层卫生体系,推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和管理考核,积极推进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使用改革,加强医共体建设,加快优质医疗资源合理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支持社会办医,推广远程医疗。创新医疗卫生人才培育机制,实施定向培养计划,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打响李时珍品牌,发挥大别山道地中药材优势,建设中医药强市。深入开展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积极开展卫生城镇创建。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协同发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
  42.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应保尽保原则,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保转移接续,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合理调整机制。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落实异地就医结算,稳步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完善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残疾人、孤儿关爱服务体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探索互助性养老,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43.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党建引领,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加强法治保障,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沉、力量下沉、资源下沉,向基层放权赋能,优化基层管理体制机制,减轻基层组织负担。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夯实社区服务体系,推进小区综合治理。健全乡镇治理体制,推动乡镇机构改革,加大抓乡促村力度,优化行政村布局,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推行“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社区吹哨、党员报到”制度,建好用好社区党组织书记、社区工作者、网格员、志愿者队伍。推进落实“一居(村)一警(辅警)”。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健全各类网格“多网合一”运行机制,提升综治中心服务水平。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市创建工作。

十二、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黄冈


  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巩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成果,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
  44.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安全能力建设。完善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落实党委(党组)国家安全责任制。健全国家安全风险研判、防控协同、防范化解机制,落实国家安全审查和监管制度。加强国家安全执法和宣传教育,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坚定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特别是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强化对邪教组织的打击、防范、教育、转化等工作。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强化全民国防教育,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45.确保经济安全。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增强产业体系抗冲击能力。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履行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金融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完善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
  46.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落实重大项目与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同步设计、施工、验收和交付使用制度。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公共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防控体系,加强重点行业领域常态化治理和监管执法,提升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防范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维护校园安全、景区安全。落实“四个最严”要求,保障食品药品安全。防范生物安全风险。提升洪涝干旱、森林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健全水灾害预警、防治体系,建立城区防洪排涝监测机制。构建新型应急管理体系,加快建设“智慧应急”,建设省级应急救援基地,全面加强消防救援队伍和能力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47.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维稳工作机制,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深化平安创建活动。健全社会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加强对重要领域、重大改革、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决策的安全风险评估。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完善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包案制度,扎实开展重复信访专项治理行动。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建好用好市民服务热线,加强重点人群帮扶救助、心理疏导、法律援助。加快建设社会治理智能化平台,加强“雪亮工程”“智慧公安”建设。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完善对重点地区、突出问题的常态化整治机制,依法严厉打击各种暴力恐怖犯罪、黑恶势力犯罪、新型网络犯罪和涉众型经济犯罪。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深化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

十三、广泛汇聚全社会力量,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而奋斗


  实现我市“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好正实优”要求,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充分调动一切积极性创造性,形成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48.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实。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坚定不移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提高党委(党组)工作水平。坚持和完善“思想引领、学习在先”机制,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引导全市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落实好干部标准,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和渠道,严把政治关、廉洁关、素质能力关,实施“干部能力提升计划”,建立健全干部担当作为的激励保护机制,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完善人才工作体系,鼓励引导人才到艰苦地区和基层一线服务,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突出发展第一要务,优化政绩考核内容指标,健全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不断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加强政治监督,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巩固提升良好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
  49.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保障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质量和水平。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统筹做好民族、宗教、对台、侨务、外事以及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等工作,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凝聚强大力量。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环节共同发力,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市。提高地方立法质量,加强执法检查,增强实施成效。深化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和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促进司法公正。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弘扬宪法精神、法治精神。加强干部法治教育,推动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能力。
  50.推动规划制定落实。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落实《建议》确定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编制好我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各类专项规划,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用好用足党中央支持湖北发展一揽子政策,力争更多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改革事项进入国家和省级层面规划。加强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强化督促检查,加强考核问责,确保“十四五”发展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实施我市“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议,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同心同德、顽强奋斗,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胜利!

附件:

名词解释

1.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雷霆行动”:我市从年起,围绕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按照“声势浩大、来势凶猛、解决问题、党政同责”的总体要求,每年滚动实施十大突出环境问题专项整治。2.能人回乡创业“千人计划”:我市从年起,采取招商引资的办法和工程化措施,每年引回名左右在外黄冈籍能人回乡投资兴业,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3.双强双兴:强工兴城、强农兴文。4.四大行动:项目建设、招商引资、服务企业、创新创业。5.五大主攻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大健康产业、全域旅游、临空经济。6.一区两带:黄冈都市区、黄冈长江绿色发展经济带、黄冈大别山生态旅游经济带。7.教授回乡“千人计划”:千名黄冈籍专家教授支援家乡建设行动计划。8.一园八基地:黄冈高校科研院所产业园、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大学生创业就业基地、国家和省科研平台延伸基地、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农产品供应基地、优质生源基地、高层次人才智库基地、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基地。9.黄冈食卷:黄冈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采取“文化+品牌”的方式深度挖掘黄冈物产价值,对外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推广,提升农业产业链价值链。10.一区多园:一区为黄冈国家高新区核心区,多园为各县市区产业园区。11.两转四用: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用现代管理经营农业,用农产品加工引领农业,用品牌战略打造农业。12.个十百千:“个”,每个农业产业培植一个大型龙头企业;“十”,全市发展十大产业;“百”,每个产业加工业产值过百亿元;“千”,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千亿级。13.“五位一体”产业发展机制:整合政府、市场主体、银行、保险、农民五方力量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14.四个不摘:脱贫攻坚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15.三水共治: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16.三湖:武山湖、太白湖、龙感湖。17.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18.三同时: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19.双高计划: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围绕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提出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20.“”维稳工作机制:“1”,强化维稳第一责任;第一个“3”,预防为主抓源头、控苗头、盯人头;“4”,拉网式排查、钉子式化解、交单式办理、销号式结账“四式”工作法;第二个“3”,应急处突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21.好正实优:省委提出把湖北打造成政治生态好、用人导向正、干部作风实、发展环境优的省份。END

来源:黄冈日报全媒体编辑:熊依琳编审:阮惠

投稿邮箱:hzcbjdxcb

.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