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程翔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实录及借 [复制链接]

1#

程翔《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实录及借鉴

作课时间:第22届语文年会(.3.17)作课地点:河南灵宝

作课教师:程翔老师

整理人:王坦(濮阳县第二中学)

指导老师:王静(濮阳县第一中学)

在此,向程翔老师致敬!向苏轼致敬!向经典致敬!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代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教学过程:

导入:会背的举手,生展示背诵。小乔初嫁了。(读音,三声liao合辙押韵)

师:齐读全词。

师:每一个词牌都有来历,念奴是一个人名。“沁园”是一个人的园子,指园子春天的风光。“水调歌”也有说头。

师:这首词好像是苏东坡处在他人生中的一个很特别的时期,谁来说说?

官方问法:谁来介绍写作背景

台下小议:问法自然,不生硬,“如同野老话家常。”

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年),时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曾也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师:对,“乌台诗案”是他人生的重大转折点,大家知道这件事吗?“恨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这是一首借物抒怀的咏物诗,作者是想以此说明自己有桧树一样挺拔不屈的品格。何、舒等人则借此大做文章,指控这首诗有不臣之意。本来皇帝不放在心上,但是因为对手太强大,最终入狱。

评价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男人,不是看他在人生巅峰时的态度,而是看他跌入到人生低谷时的态度。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师:谁上黑板把第一句写上,其他学生在下面写。写完讲给其他学生听。

师:你用行书还是楷书?

生:钢笔字吧!

(学生活动:生试讲,吱吱呜呜,师范读试讲。众笑)

师:老师讲课从来都不带书,只带脑子。(众笑)不会可以让其他人帮助你讲,谁认为比她讲的好?

师:词有表层含义和深层意蕴,要讲出它背后的意思。

这首词的开头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样一个词的开头,可能有的读者会想起在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的片头曲。

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师:他们都用了一个“淘尽”,那是不是说长江的滚波涛,真的是能够把英雄人物给“淘尽“了呢?

当然不是。这里是一个比喻,站在水边,能够使人们联想到时间的流近,进而想到或者说是发出感概,感慨人生的短暂。滚滚的长江就好像是时间的长河,一去而不回了。那么在这个漫长的历史岁月之中,曾经出现过许多的英雄人物,他们已经成为陈迹、已经成为历史。

点儿亮的原因:让学生亲自去翻译,才发现眼高手低,一旦落实到书面或口头表达出来,往往不够精准。老师用不够规范的解释或理解让大家辨析,好坏对错一听便知。就自然而然的引出比喻、联想手法的运用。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就已经融入了方法,而不是单独抽取或归纳方法。方法从来不是教会的,是大家在反复尝试错误的实践中悟出来的。

师:许多仁人志士面对大江大河也发出过感慨上溯到谁?

生:孔子。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师:你能联系起来以前学的东西,就是核心素养。

师:你们听过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尾曲吗?毛阿敏唱的。

生:“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师: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其中有一个名字就是周瑜。能不能激发你的联想,这就是核心素养。

师:谁上黑板接着写?其他在下面写。(生写)

师:力透纸背。

(生写错,直接拿黑白擦擦掉。)

师:正式写书法的时候不能擦,错了就错了,人非圣贤,大家会原谅你的。

台下小议:注重细节的培养和养成。

2.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师:这是当年大战三国时的那个赤壁吗?

生:不是。

师:那为什么这么写?

生:联想

师:哪个地方提示了我们这里可能不是当时战争时的那个场面?

“人道是”,就是说别人说、听别人讲,那意思就是说,这个地方是不是真正的古赤壁的战场还不一定。但根据苏铽他渊博的知识,我们说,他不会不知道这个地方是不是真的赤壁。苏东坡在这里是借这个地方来表达自己的情怀,表达自己的感受而已。

点儿亮的原因:把大家阅读时产生的真正困惑作为教学的逻辑起点,带进课堂,设置疑问,和大家一起质疑——探讨——推理——分析——明确。学生心理才会感觉“柳暗花明又一村”,豁然开朗,哦,原来是这么回事。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师:谁来接着写?

(学生写得越来越认真细致了。)

师:字写的很有力度!间架结构掌握好,笔画也要漂亮才行。孩子,就是慢了一点,可能这节课就上到下午了。

台下小议:课文内容还有很多,能顺利进行完吗?大家也有点急了。程老师直率地表达带来幽默轻松地一刻,再现了真实课堂的魅力。)

师:这么有名的句子,到底好在哪里?

生:这首《赤壁赋》可以让人想到画面。(口误)

师:什么《赤壁赋》,是《赤壁怀古》。(众笑)谁再来描述一下?其他的有什么补充?

师:对于千古名句,你们就理解到这个程度吗?

“乱石穿空”这是写其形,写岸边的石头高耸入云,直指天空,这就使人们联想到当年的赤壁古战场,那千万条枪直冲着天空,它能够使人们联系当时古战场的那样一种情节。

“惊涛拍岸”则是写江水的汹涌,写它的凶猛,“拍岸”则表现出了这种汹涌的浪涛所爆发出来的巨大的声响,好像是写石头的参差不齐,实际上是写战场现场的刀光剑影。既有形、色、也有声,可以使人们想到当年战场上的战士们的那种呐喊声,惊马的嘶鸣,气势恢宏壮阔。

台下小议:程老师说着说着就用声音模仿起来了,像口技,像说书人。好像真的一起经历了惊马的嘶鸣,情境的代入感很强。

师:分为“壮美”和“优美”,西方把它叫做崇高的美。中国人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作者开创了“豪放”的词风,但是不一定是豪放派。这是一个学术问题,不争论。

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师:这是展示了一幅杜阔的历史画卷,使人们想象的到,在那个特定的时间里,一时时出现了多少的英雄人物。于是,作者的思维也就伸向了遥远的三国古战场。

5.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

师:在这些众多的英雄当中,苏轼最仰慕的是哪一位呢?

生:周瑜、周公瑾。

师:这也就使我们再回过去看词的开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那么在苏轼心目当中真正的风流人物是谁,那也应该指的是周公瑾。

师:他认为周公瑾这个英雄的形象是怎样的呢?苏轼究竟羡慕他的什么呢?

师:作者写道:“小乔初嫁了”,这就出现了这首词当中一个颇值得人们玩味的地方。谁来说一说?

生:杜牧《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生:小乔,是以局部代整体。代指三国的局势。

师:大家都知道,小乔是当时著名的美女,嫁给了周瑜。那么作者羡慕的是小乔嫁给周瑜,是周瑜这样的英雄得到了这样一个美人吗?

台下小议:这个环节已经进入到核心部分的鉴赏。层层推理,由浅入深。

师:所以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一定要停下来好好地品味品味,为何在重大的历史事件中,苏要插进小乔初嫁这样的一件事情?

台下小议:设置矛盾,一石激起千层浪。

生:自古美女配英雄。

师:匹配的多好,你羡慕吗?尤其是男孩子。

台下小议:抓住高二学生对爱情的向往充满了英雄主义色彩,故意挑逗他们,同时也勾起大家对美好情感的回味或憧憬。

师:我个人认为,作者之所以这样写,他是要表现周瑜的少年得志。英雄美人,这是苏轼所羨菓的。

6.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师:“羽扇纶巾”这不是诸葛亮的形象吗?怎么成了周瑜。

生:周瑜文武双全,更年轻。

生:既生亮,何生周瑜?

师:如果塑造成武将形象不行吗?金盔铁甲,挥剑骑马,战前一声令下“喳”。

师:这不是作者心目中佩服的英雄。那作者心目中英雄形象是怎样的?

师:周瑜分明是武将,但是作者是想有意识的突出他的儒将风范。虽然赤壁大战非常的广阔、险峻、非常的令人提心吊胆,但是在周瑜这个总指挥那里,摇着扇子就把大业建成了。他是谈笑自若、胸有成竹的。

这样来表现周瑜的英雄形象,才正好契合了作者心目中所希望的那样的一个英雄形象。

7.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师:谁“故国神游”?苏轼还是周瑜?

谁能够称赤壁这个地方为“故国”呢?谁才能够称得上是“神游”呢,苏轼不就站在这个地方吗?由此我们说,这一句的主语理解为是周瑜可能更好一些。我们可以来想象一下,三国时期赤壁大战时的周瑜,他对于这个赤壁称之为是“故国”是比较恰当的。他又神游到这个地方来,那是比较恰当的。

师:“神游”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

生:想象三国时期的周瑜的灵魂来到这里问我:你今年多大了?四五十了。你为国家出力了吗?建功立业了吗?

师:一下打到苏东坡的心里了。我已经早生华发,人生就像一场梦一样,昨天还深受皇帝的倚重,今天怎么混成这个鬼样子?到底是哪儿出问题了?他要把这个问题想明白了。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师:“多情应笑我”就是“应笑我多情”的倒装。这是苏轼个人的一种想象,这个时候的周瑜应该笑话我吧,应该嘲笑我吧。

台下小议:老师讲着讲着由刚才的幽默诙谐、谈笑风声、气势昂扬慢慢地读到大家的心里去了,声音轻轻地。缓缓地。整个人像霜打的茄子一下子蔫了。语调里带着中老年人历经沧桑的颓唐,眼神也有点恍惚了,全然不见当年意气风发的神采。大家不自觉的鼓起掌。陷入沉思。

我们说周瑜24岁的时候就做了建成中郎将,少年得志,34岁的时候就指挥了赤壁大战,建立了赫赫的功业。而这个时候被贬黄州的苏轼已经47岁了。

师:前后两部分朗读技巧不同。前面气势高昂,后面慢慢变得复杂。文章想表达什么感情?

生:壮志未酬,渴望建功立业。

师:这一句的背后实际上是表现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因此我们也进一步地理解到,苏轼写《念奴娇赤壁怀古》,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呢?

生:就是拿古人说事儿。借周瑜表达自己的真实处境。

师:就是他要借周瑜这样一个历史的英雄形象来表达自己报国无门、不得志的这样的心情。

7.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师:弹指一挥间,已经47岁了。人生就像做梦一样,一晃而过。人生不过如此。复杂的情绪里必定包含起伏的变换、人生的况味等。

有人说这首词的结尾表现了作者消极的情绪,可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并不太认可这种观点。我认为作者在这里并不消极,苏轼被贬黄州,心胸更加豁达了。

他许多优秀的作品,都是产生于被贬黄州期间,他在思考人生,在思考社会,在思考之后,他得出了ー个结论,江山永在,江山永存,而人生呢,非常短暂,就像梦一样过去,所以还是举起酒杯,来祭奠一下永恒的江山吧。

台下小议:很多时候,老师是大段的讲解,不像平常一样非要小组合作、非要学生探讨,非要一问一答,引向自己设置的圈套。不是为了体现某种教学理念而体现。而是根据课堂情绪表达的需要来定的。有时候学生实在理解不上来了,启而不发了,这层窗户纸就需要我们老师恰如其分的讲解去捅破它了。学生顿时变得豁然开朗了。敬意由此而生。因为解决了学生理解中真实存在的问题,课堂真正的发生了。

在此,向程翔老师致敬!向苏轼致敬!向经典致敬!

(作者声明:如有侵权,请您一定第一时间告诉我。)

河南初语王坦濮阳县第二中学

qq.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