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里的白癜风医院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sfxbdf/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怀古诗是比较特殊的一种,往往是诗人处于某种背景之下,前往瞻仰或凭吊历史古迹,回顾古人的业绩或遭遇,自己内心产生共鸣,不禁发出对古人业绩的慨叹或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因此,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但也容易写出大气磅礴的气势。
在中国,在三首怀古词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一首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首是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还有一首是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那么三首词放在一起,硬要一决高下,该如何评判呢?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这个话题。
1、
首先,先从苏轼开始。苏轼是北宋时代的人,比另位两位都要早,他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苏轼的经典代表作之一,也是千百年来流传最为广泛的经典佳作。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五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被贬黄州以来,苏轼心中无尽的忧愁无处可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心情,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矶,此处壮丽的风景使苏轼感触良多。
在词中,苏轼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但同时也表达了人生的旷达之心。
可以说,苏轼出手就不凡,一个“大”字起笔,在看似简洁和质朴中,却从气魄和意向等方面,极致地烘托出了气场强大,声势豪壮,犹如千军万马一起奔驰的场面。这大气之磅礴,这气度之宏大,自古以来,还真是无人超越。千年的时光流逝,无数后生的崛起,然而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在诗词界的地位依然是岿然不动,是举世公认的“古今第一绝唱”。
2、
接着,南宋词人辛弃疾接上,这位文武全才式的人物,一生以收复中复为志,然而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65岁的他,正在镇江当知州,曾登临北固亭,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篇传唱千古之作。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作为豪放派的代表,辛弃疾起笔雄浑,“千古江山”四字,将一股力量喷薄而出,显示出辛弃疾的豪迈胸襟,他写诗不为别的,只为不忍大好江山沦落异族之手,要以英雄为榜样,收复河山,为全词定调。京口,这个千古繁盛之地,见证了孙权、刘裕这样的英雄崛起,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英雄造就的千秋功业,也沦落成为毫不起眼的“斜阳草树”与“寻常巷陌”,可叹可悲。
词的下片,辛弃疾将笔锋从沉寂远去的历史,拉向切近的自身,开始追忆住事,回顾自己一生。从奉表南渡,到京口任上,算起来已经过去43年,而这些年里,自己一直没有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白白浪费大好时光,心中不禁涌上悲愤之情。如今虽然已进入暮年,但抗敌的雄心壮志依然存在。
3、
杨慎
最后是明代文学家杨慎出场,杨慎距离苏轼生活的年代,已相隔多年,这位状元出身的才子,和苏轼是老乡,他笔下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品,可以和前面两首并驾齐驱。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嘉靖三年(年),当时正任翰林院修撰的杨慎,因“大礼议”而受到廷杖责打,削夺官爵,贬到云南永昌卫,至死都没有再回来。杨慎在云南度过了三十几年,他四处游历,观察民风民情,还时常咏诗作文,以抒其怀,足踪几乎遍布云南。这首词就是创于这段时间。
词的上阕通过历史现象咏叹宇宙永恒、江水不息、青山常在,而一代代英雄人物却无一不是转瞬即逝。下阕写词人高洁的情操、旷达的胸怀。把历代兴亡作为谈资笑料以助酒兴,表现了词人鄙夷世俗、淡泊洒脱的情怀。全词基调慷慨悲壮,读来只觉荡气回肠、回味无穷,后被毛氏父子加入《三国演义》当中,作为开篇词。
总结
综合比较,三首怀古词都是非常相似的,一样的雄浑苍凉、大气磅礴,一样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而且三位大家所临环境,及写作意境也是非常极其相似的,他们都是自己仕途不顺,功业未成,壮志难酬。
要说情感上的微妙不同,苏轼、辛弃疾两人都有强烈的第一人视角,恨不得化身为英雄,亲自披甲执剑,站在那“烈烈风中”,然而,杨慎则以第三人视角看全局,有一种冷眼看热闹的感觉,多了几分坦然,淡定。这其实也代表了两种人生观:苏轼、辛弃疾选择继续战斗,只要奋斗了,争取了,哪怕真是大梦一场,此生也就无憾;而杨慎选择了“独善其身”,不掺和,不计较,有种消极避世观。
如果从人生观的角度,本人认为苏轼、辛弃疾要比杨慎更胜一筹,而苏轼又比辛弃疾更胜一筹。诸位元芳怎么看?我们评论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