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信息学角度分析孙权如何决策参战赤壁 [复制链接]

1#

======

构思这篇文章是缘起于初中课堂上我给学生分析信息的七大特征(信息的定义是区别于物质与能量的第三个人类可以利用的资源,比如鸡蛋是物质,吃下去可以有劲,但好不好吃怎么处理鸡蛋就是信息了),其中信息的价值相对性(同样的信息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以及真伪性,判断信息的来源,新时代的青少年信息素养的培养等等,我在上课中被学生启发,想到了三国时期一个年轻的君主面对一场决定命运的决战,他,是如何判断的呢?

======

(还记得小时候玩的这款游戏不?)

因为从信息的特征分析,信息特征可分为:存储性,传递性,共享性,载体依附性,价值相对性,真伪性,可转换可处理等等。我在给学生解释这些特性的时候,往往会提醒他们要注意,这些特性是对我们形成信息的判断——判断影响我们的决策,也就是行动。关于战还是降,很多人看到孙权一开始的犹疑就主张“孙权开始打算投降”,甚至以孙权被诸葛亮激怒为理由,这是真把国家大事当儿戏了。《孙子兵法》有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孙权不是哪里来的小流氓,诸葛亮也不是寻衅滋事的痞子。存亡之道不可不察,孙权是做了功课的。

(配图为94版三国演义的孙权)

首先,诸葛亮来东吴之前,江东内部就关于投降基本形成了共识。这里有个代表人物叫张昭,他在东吴十分有地位,东吴有句话『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说这句话的人可不一般,是孙策,说这句话的时候也不一般,是孙策咽气前对孙权的嘱咐。(但是我脑子里总是下面这张图)

(孙策:我愚蠢的偶豆豆哟,有啥问题问张昭和周瑜吧……)

张昭这时候表态,对孙权来说是压力巨大的,因为有一股看不见的力量在推送众人与孙权站在一个微妙的立场上,孙权就算心里一万个不情愿,甚至是明知张昭心里有鬼也不能点破。

(央视94版三国演义的张昭形象确实不咋地)

张昭心里有鬼?对。看三国演义应该都知道张昭有这段话『曹操拥有百万之众,借天子之名,以征四方,拒之不顺。且主公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既得荆州,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势不可敌。以愚之计,不如纳降,为万全之策。”』这段话不是张昭的独创,而是东吴众谋士集体智慧的结晶,然而这段话逻辑漏洞很明显:曹操是可以借天子名义征讨四方,但怎么推导曹军必胜?这逻辑站不住啊,曹操到死也没统一全国呐。长江天险被曹操共有也不能决定赤壁之战东吴必败。从数学逻辑上说,挟天子以征四方是必要非充分,长江天险与战争胜败更是非充分非必要。这么个狗屁逻辑能唬住孙权?那个曹操作诗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

(日本光荣公司制作的三国志的张昭画像,嘴张这么大吓谁啊)

然而孙权不能吭声,还要表示“啊,众爱卿都是为了我好啊,我很感动,我考虑一下,谢谢大家,散会。”

孙权此时已经知道刘琮举州投降曹操的消息了,曹操不费一兵一卒拿下荆州,张昭作为投降派的代表说这番话是意料之中的。问题是刘琮投降有刘琮的道理(演义中说刘琮被半道劫杀不可信),但在孙权看来,他是不能接受刘琮的命运,更不希望荆州的内忧外患出现在东吴身上。孙权不能着急,他要稳住张昭,况且以张昭为代表的东吴谋士集团并没有推导曹操必胜的充分条件。从信息学的角度上看,他们传递共享的信息是模糊不确定的,甚至是故意为之的,真伪存疑!这被鲁肃一语道破:那些士大夫投降了曹操,官照做,歌照唱,舞照跳,酒照喝,明天的太阳照样升起。可你呢?『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从不过数人,岂得南面称孤哉!』要说鲁肃也是绝顶聪明的人,他并没有在张昭发表投降论的时候站出来,也没有让人们看到他脸上写了『我支持孙权』的样子。鲁肃很明白:张昭只是一个代表,就算骂跑了张昭,还有李昭,要驳倒张昭的理而不是封堵张昭的嘴。他要做的是提醒孙权别被忽悠了,投降对张昭有好处,对你没好处。在信息学上这叫价值的相对性。

(央视94版三国的鲁肃是老好人,但光荣的三国志里的鲁肃帅炸了)

我们往往认为,开会了,大家都有统一的意见是比较理想的,民主啊,照办就行了。但放在孙权这里,士大夫都说投降的时候,孙权不能照办。这样看众人避重就轻只顾自己,但是考虑三国时期的特殊状况,士大夫做官在哪都是做,都是领工资上班的,东吴众谋士各有心思早有打算,像荀彧诸葛亮这样有理想有抱负致力于匡扶汉室的毕竟是少数。张昭不过是个代表,张昭不说,也有人说投降万岁。孙权知道了这些情况也没办法,问题还没解决:诸葛亮虽然先到一步,对孙权掌握全局有一定帮助,但光诸葛亮这个刘备阵营派来的说客不足以服众,东吴是否参战更不是诸葛亮说了算。孙权需要更多更可靠的信息咨询,像张昭这种模糊不清且明显夹私货的消息源显然不行。孙权在等一个人的到来,这个人大家都知道,周瑜。

(只要是三国,周瑜都是大帅哥)

这里不讨论诸葛亮激怒周瑜的话题,因为太三俗了,罗贯中是为了服务大众戏说演义。当然,也不是完全瞎编,曹操个人生活作风很不正派,宛城一战本来是张绣投降稳赢了,结果曹操居然纳了张绣叔嫂邹氏。这么花样作死导致张绣起兵造反,成功偷袭了曹军,导致爱将典韦战死,曹操也痛失最得意的继承人曹昂。这还不算完,有其父必有其子,建安九年曹操攻破邺城,曹丕把袁绍的儿媳妇也纳了!孔融气的写信反讽:周灭商以后,武王把妲己赏给了周公。这爷俩四处抢女人远近闻名家喻户晓,真的编出来一段他们去东吴抢大小乔也没啥问题。罗贯中先生算是服务读者,低俗了一回,理解万岁,理解万岁。

说回周瑜,他确实在御前会议之前,与诸葛亮进行了情报交流。这个是确凿的:因为周瑜在从鄱阳赶回之前,没见过曹军,也不可能派遣侦察部队探查曹军虚实。刘曹交战实实在在,张昭百万道听途说,诸葛亮可以说是刘备送给东吴的一双眼睛,通过诸葛亮,周瑜得知”彼将中国之兵,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袁氏之众,亦止七八万耳,尚多怀疑未服。夫以久疲之卒,御狐疑之众,其数虽多,不足畏也。“所谓八十万大军,是虚妄之言,实际不过二十多万,同时又指出这二十多万士卒或久已疲惫,或尚多怀疑未服。质量很低,不足畏惧。东吴的最高军事将领将前方战况进行了缜密分析后得到确凿情报,远远比道听途说百万之众更加可信。

这么看孙权召回周瑜实在是太英明了:周瑜与孙氏集团的根本利益一致,即便众人投降曹操,官照做酒照喝舞照跳,但周瑜不会。技术角度上来说,周瑜是孙权可以信任的消息来源,从周瑜那里得到的消息,是权威的,是认证的,即便是张昭也无可否认的。所以孙权一直隐忍不发,对投降派表现出温顺的样子,只有诸葛亮以投降挑拨才配合一下,两人一唱一和,表面上是孙权和诸葛亮斗气,实质是指桑骂槐出口恶气啊。

周瑜确实没让孙权失望。结合诸葛亮带来的情报,周瑜在御前会议上演说『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将军以神武雄才、仗父兄基业,据有江东,兵精粮足,正当横行天下,为国家除残去暴,奈何降耶?且操今此来,多犯兵家之忌:北土未平,马腾、韩遂为其后患,而操久于南征,一忌也;北军不熟水战,操舍鞍马,仗舟辑,与东吴争衡,二忌也;又时值隆冬盛寒,马无蒿草,三忌也;驱中国士卒,远涉江湖,不服水土,多生疾病,四忌也。操兵犯此数忌,虽多必败。』后面又追加了对曹军成分分析的内容,那么这两段话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是针对张昭之流提出的曹操“借天子之名,以征四方”这句话来说的,指出其托名的虚伪性,揭穿这个假名,还其汉贼本面目,更应当讨伐。第二层是指出曹兵有“四忌”,边列举事实,边讲道理,既是事实论证,又是事理论证,采用归纳论证的方法,得出的结论是“操兵犯忌,虽多必败”。第三层是在剖析曹军组成戳穿百万之众的谎言。值得注意的是这段话是三层意思,三个分论点,最终论证一个总论题:应当抗曹,也有可能取胜。

(图片来源爱奇艺,央视94版三国演义)

这种举证实在是让张昭等人没办法招架。我相信,如果周瑜真的说打不赢玩不过,孙权也不会说啥。但既然以周瑜为代表,诸葛亮、鲁肃、黄盖等所有抗战派人物的努力下,能在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而是从孙刘一方的大局出发,做出了正确判断,合乎逻辑的分析。孙权终于等到了合乎自己期望的意见,没有顾虑拔剑而起决定参战。

然而,这只是一个开始,决定参战不代表就打赢了。但有句话说得好,态度决定了一切。孙权在面对国家生死存亡的考验面前,没有一路狂奔丢下东吴,而是倾听张昭安抚焦虑情绪,防止投降派狗急跳墙,争取时间召回周瑜做战情分析,最终统一意见团结东吴准备抗战。这时的孙权才26岁,这时候的诸葛亮才27岁,这时候的周瑜才33岁。孙权表现出的沉稳老练远远不似这个年纪的人能做到的,难怪曹操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么看三国演义草船借箭张冠李戴,把孙权借箭改成诸葛亮就是罗贯中的太偏心啦。要知道,孙权这小年轻,溜了一圈曹军水寨还捞了几船箭,坏的很呐。

文章最后我觉得一定要放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太有感觉了。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推荐bgm为央视94三国片尾曲,历史的天空,演唱:毛阿敏,效果会很爆炸)

===本文完=========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通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