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塑造方法研究,带你一
TUhjnbcbe - 2024/5/14 17:22:00
引言:《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为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本文主要分析了《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塑造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主要围绕刘备、曹操、孙权三人的描写展开研究。《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它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汉、魏、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大致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三国演义》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全书人物众多,事件繁杂,数百个人物,数十个典型人物,每个人的个性,心理,言谈举止,皆不相同。作者主要运用了对话和心理描写,加之适度的外貌及动作描写塑造人物,作者准确把握了人物的特质,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实写人物,虚写事件,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以君主形象的刘备、曹操、孙权三人为例分析如下。

01刘备

作者开篇就运用直接描写描绘了刘备的外貌,略用夸张手法来突出他的富贵之相。“此人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也为后文招揽人才做了铺垫。刘备创业之初,势单力薄,颠沛流离。虽然两次占据徐州都最终失败,但是他深谙“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不论什么情况,他都以民为先。在第四十一回“刘玄德携民渡江”中就将刘备如何“仁德爱民”刻画出来。当时曹操的部队已经临近樊城,诸葛亮让刘备快速地撤离樊城,但是,刘备不忍心离开百姓,就对诸葛亮说:这里的百姓已经相随已久,实在是不忍心舍弃。而樊城的百姓也说,我们愿宁死相随。作者先是运用语言描写直接写出刘备不忍抛下百姓独自撤退,后又借助百姓的言行举止从侧面衬托,对刘备的形象进行塑造,使得刘备仁德爱民的形象被烘托出来。在第三十六回,曹操为了得到徐庶,知道徐庶是个孝子,就将其母亲胁持。情急之下,徐庶只能归顺曹操。刘备满心不舍。当时,孙乾建议刘备将徐庶留下,如果曹操将徐庶的母亲杀了,徐庶就必然会与曹操为敌,对刘备也会更加死心塌地了。然而刘备拒绝了,他说,让曹操杀了徐庶的母亲,我任用她的儿子,这是不仁道的。留下徐庶而不让他去救自己的母亲,不可以这么做。我宁可死去,也不会做这种不仁不义的事情。作者用孙乾谏言这个侧面描写巧妙的地烘托了刘备的仁德。除了仁德爱民,刘备的爱才与礼贤下士在小说中也刻画的淋漓尽致。在长坂坡战役中,赵云单骑闯敌阵,“怀抱后主,直透重围,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血满征袍,终于将刘备唯一的儿子阿斗救出。当赵云见到刘备的时候,已经是满身鲜血,“人困马乏”了。刘备看到赵云为救小儿而身受重伤,就将阿斗接过扔到了地上,以表达自己的痛惜之情。刘备的这个动作虽然有些夸张,但也说明刘备十分重视和爱惜人才。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的故事,想必大家并不陌生。刘备屯住新野时,自知蹉跎半生之缘由是身边虽有关羽,张飞等猛将,而无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之谋士,便礼仪贤下士,寻求良辅。在司马徽和徐庶的荐举下,刘备与关羽,张飞便来到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第一次来到茅庐时,诸葛亮已外出云游,三人只好无功而返;数日后,刘、关、张顶风冒雪,二顾茅庐。到达茅庐,却只见诸葛亮之弟诸葛均,方知亮又已出游,刘备遂备留下一笺,表达倾慕之意。过了一段时间,刘备与关羽、张飞三顾茅庐,适逢亮在家,但昼寝未醒。刘备吩咐关、张在门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于阶下,直到亮醒后,方才相见。诸葛亮被刘备的诚心所打动,决定帮助其建立蜀汉皇朝。二人谈论天下大势,最终得以“定三分隆中决策”。这一情节中,作者不仅直接描写了刘备的求贤若渴,更是通过关羽和张飞等人的行为来对比烘托,使得刘备“礼贤下士”的形象更为突出。虽然故事情节通过艺术处理后比较夸张,但是读者能够从中深切体会到刘备的求才若渴,礼贤下士。也正是刘备三顾茅庐的这一举动,使其在三国英雄中尽显风采,至今仍被传为一段佳话。

02曹操

三国演义中曹操是最为人熟知的角色之一,作者罗贯中也用了大量笔墨描写了曹操这一“奸雄”的形象。第一回中作者就展开了对曹操的描写,首先是外貌,他的出场来势汹汹,领一彪军马截住败走的张梁,张宝军队,“为首闪出一将,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官拜骑都尉,沛国谯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后对其幼时经历进行叙述,写到:“好狩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借许劭之口道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价,由此可见,尚在青年的曹操就已显示出非凡的才能。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如果删除了不必要之点,只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人说话的人物。”《三国演义》中作者就善于运用曹操的语言突出其性格。第五回中曹操误杀吕伯奢一家八口,后又杀掉为自己沽酒而离去的吕伯奢,而这吕伯奢乃是曹父的结义兄弟,曹操为绝后患,知而故杀自己的叔父,留下“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一句,体现了曹操的奸恶。后曹操得知陶谦纵兵杀了父亲,赶到徐州便下令:“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以雪父仇。”,“且说操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至此,作者寥寥几笔便将曹操的残暴不仁体现得淋漓尽致。曹操做丞相后更为心狠手辣,为问出刺杀的背后主使,严刑逼供吉平将其打的皮开肉绽,血水顺着台阶流下,截去吉平的九个手指,割去吉平的舌头,吉平为避免再次受辱,撞阶自杀而死。曹操内心气愤令人分其肢体,作者运用动作描写,直接写出曹操的狠厉,将曹操残暴不仁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在作者“拥刘反曹”的倾向下,“奸”更成为了曹操这个人物的最主要特点。曹操的“奸”不仅在于他的狠戾无情,更在于他的谋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计谋先是被袁绍的谋臣沮授提出,但袁绍并未听取建议,对比可见曹操之谋比袁绍强上许多,这种对比的描写手法也更突出了曹操在政治上的能力。当时宫中乏困,他为献帝进献许多食品和器物,献帝迁都许昌,他假意待献帝恭敬,献帝遂封其为大将军,曹操又逐渐将大权揽入自己手中,曹操知道,只有这样才能名正言顺的掌控权力。至此,作者成功将曹操塑造为一位有心机,有手段的角色,为下文曹操成为“一代奸雄”做出了铺垫。三国演义还有中一段描写令我记忆深刻:四十八回中曹操宴长江横槊赋诗,谈笑间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慷慨作诗,道出一首《短歌行》,这是曹操有名的言志之诗,这首诗慷慨悲凉,气魄恢弘,歌罢,众人附和,共皆欢笑,这样的环境描写展现了宴会中君臣皆欢的氛围,横槊赋诗如此雅兴,在这种气氛下,只因刘馥一句“丞相何故出此不吉之言”败了曹操的兴致,曹操便“手起一槊,刺死刘馥”,众大臣惊骇至极,前后对比突显曹操的喜怒无常,作者后又叙述其久事曹操,多立功绩,这样一位曹操身边的重臣因曹操一时不快而枉死,更显其残暴嗜杀的性格。托尔斯泰曾说:“人不是一片湖泊,而是一道河流,而且是草原上的河流。因此,这道河流有的地方干涸无水,有的地方宽阔,有的地方泥淖,有的地方清澈……”在三国中作者也并非一味丑化曹操,而是将他“惜才”的可取之处也体现出来,将其塑造为一个复杂的人物。关羽兵败下邳与刘备失散,在与曹操约法三章后不得已降曹。曹操敬佩关羽的忠义,“以客礼待关公,延之上坐,又备绫锦及金银器皿相送”“小宴三日,大宴五日,又送美女十人,使侍关公”,但始终无法改变关羽的择主之心,关羽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报答曹操不杀之恩,得知刘备所在之地,毅然离开曹营,最终曹操无奈叹道:“彼各为其主,勿追之。”后孙权将关羽头颅送至曹操处,曹操敬关羽生前乃忠义之士,礼葬关羽,不仅破了孙权的计谋,还让世人提及此事皆叹一句曹操仁德惜才。作者在曹操奸诈的特点后又写出他惜才爱才的一面,将人物塑造得更加丰满立体。

03孙权

孙权在《三国演义》中出场较晚,虽不及刘备、曹操浓墨重彩,但作者也对孙权的形象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刻画。兄长孙策病危,将江东之主的位子传给孙权,对母亲说道:“第才胜儿十倍,足当大任。”不难看出,孙权的才能也十分出众。第二十九回中才出现对孙权的外貌描写:“生得方颐大口,碧眼紫髯。”“碧眼”一词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孙权目有精光的特点,突出了孙权的精明才干。三国演义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孙权劝学这一情节。原文如下,“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孙权以自身为例,劝说吕蒙读书学习,平易近人,对属下严格要求,不可谓不是一代明君。作者用吕蒙的“不学”衬托了孙权的“学”,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让一位以身作则、勤思进取、关心属下的君主形象跃然纸上。孙权麾下的前将军朱桓英勇无敌,战功卓著,但十分心高气傲。有一次,朱桓举剑要杀监军胡综。孙权劝解,并亲自为他践行,嘱咐说:"大丈夫行于天地间,能包容万物,方能成就大事!"几杯酒下肚,朱桓说:"希望能一捋陛下的胡须,今生再无所恨。"孙权当及就笑着探过了身子,朱桓轻轻抚摸着孙权的胡须,流下了眼泪:"臣今日真可谓捋虎须也。"孙权举杯说:"愿你们同仇敌忾,不负孤意!"孙权为了让朱桓放下芥蒂,与监军同仇敌忾,不惜屈尊让朱桓捋胡须。本段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刻画了孙权御下有方,有容人之量的形象。孙权是三位君主中年纪最小的一位,才智却不输其他两位君主,曹操就曾发出“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曹操平定北方后一路领兵南下,直取荆州,曹操一路大胜想一举攻下吴国,将水军八十三万诈称一百万,以为孙权会“惊疑而来降”,但孙权冷静思考,派鲁肃与刘备结盟,孙权手下众谋士皆慌乱,认为此时应该降曹以保全东吴和江南六郡,孙权却一言不发,心中明白众人皆各自为己,之后离席与鲁肃商议与刘结盟之事,召来诸葛亮商讨,决定迎战,这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也正是这场战役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作者运用众谋士的慌乱表现反衬出孙权在紧急情况下的沉着冷静,孙权在以张昭等人只为己的谋虑下却以大局为主,长远谋划,塑造了孙权虽年轻却能深谋远虑,临危不乱的形象。作者寄语:《三国演义》是一部奇书,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表现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其对人物的刻画也是栩栩如生,入木三分,推荐大家共同来品味三国。中华人物曹操全传畅销正版精选¥38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已下架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塑造方法研究,带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