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材《念奴娇·赤壁怀古》与《声声慢》为例
摘要:随着新教改的不断深化,高中语文也进入了统编本的时代。中国古代诗词在教材中所占比例优势依旧非常明显。这充分体现了教育部门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也说明了我国古诗词不朽的生命力。在这种新的背景下,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如何将新版本教材与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愿意去学习诗词,对其充满兴趣,进而热爱诗词;如何让诗歌课堂更有诗意韵律,文章将对此展开讨论与分析。
关键词: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古诗教学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教学需要,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运用,引发了高中语文教学的颠覆性变革。教师通过信息化手段,在教学形式、学生兴趣爱好上等多方面深入探究,利用信息化网络教育开展生动、形象的教学,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古诗词本身是离学生非常遥远的文学,我们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千年前的时光、人物搬到学生眼前来,让学生深刻感受古情、古心,从而营造诗意的课堂。
一、读中品诗意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声声慢》教学中,我会让学生在规范字音后更多的自由朗读。诗词写作有高下之分,好的诗词,让人读起来就不自觉地被带入诗词的意境中去,叶圣陶《文心》中说:“朝夕诵读,到了后来,文字也自然通顺了,文义也自然了解了。”我国古代私塾先生给学生上课,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让学生来读书,反复诵读,即使背诵下来了也要继续多读。“部编本”主编温儒敏教授也说过,朗读不能替代自主性的阅读和吟诵。
在学生朗读的同时,可以根据具体的诗歌配上背景音乐,《赤壁怀古》选择古筝乐曲最好,如《十面埋伏》或者《高山流水》。随着乐声的高低婉转,诗词自然读来有了它的灵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三句气势磅礴,雄视古今,我们朗读时,要奇峰突起语音浑厚,情感激昂。“大”要重读,一锤定音,定下全文豪放的基调。“千古风流人物”,要稍微重读,但是注意缓慢,把调子提上去。?而“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三句应读得抒情,平淡,缓慢。“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正因为这三句波澜壮阔、雄奇壮丽,要读出节奏感和霸气,语调就要慷慨激昂,情绪饱满,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几个形容词和动词重读。“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要降调,语调轻柔。
反观《声声慢》,这是一个国破家亡夫死的女词人的千古绝唱,起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就倾尽所有的哀怨与情愁,多个叠词叠加,却不能快读,快读只会失了那份迷惘与肝肠寸断,可以低声呢喃,一字一顿,方显愁苦无状。“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有辗转悲凉之感,读来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人在低声倾诉,一种莫名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一个落魄官人,一个漂沦女子,豪放之后的悲慨与婉约背后的悲凉,读来不觉让人感叹一句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
二、画中赏诗意
(一)人之画
课堂上,我们不妨把诗人词人的文字简介变成一副能想象的画面,用笔,用心描摹苏轼眉宇间的皱纹,李清照眼角的泪痕。走近苏轼,我们看到这样一个词人:他被贬黄州,当一个毫无实权、相当于充军的小官,来到赤壁,虽感慨惆怅古代英雄的丰功伟绩,叹息自己多愁善感功业无成,但他依旧是昂扬积极的一位词人,纵观全词,最后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结束,有着苏轼独有的旷达,既然人生如此虚幻短暂,那我就以酒敬一敬这世间永恒的长江与明月吧。这是他人生阅历赋予他的慷慨。因此我们画出来的苏轼,眉心虽尚有褶皱,但眼神却应是无比的坚定与淡然的。而李清照的《声声慢》写于靖康之变后,她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声声慢》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也是她晚年的重要作品之一,如此我们想象的李清照,眼角除了有擦不干的泪痕,更应有数不清的深刻的皱纹,象征着她的痛苦与愁绪。
这样人物画像,会让学生与词人达成共情,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也能感同身受,由此衍生出对诗词的感情。
(二)景之画
诗歌的灵魂是情感,而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却是诗词中的景物,当他们赋予了自己的诗歌中的景物以感情,这些客观的景物就变成了诗歌中传情达意的意象,在诗意的浩瀚夜空中成为无数闪耀的星光。《赤壁怀古》和《声声慢》当然也不例外,它们所描绘的画面,堪称豪放词与婉约词的代表。
“江山”、“英雄”、“历史”、“乱石”、“惊涛”、“千堆雪”,一幅古朴的雄奇险峻江山壮丽图就徐徐展现在人们眼前,石是乱石,涛是惊涛,浪是千堆雪,词人借助大胆的夸张与比喻,以笔墨绘就,令人震撼。
“淡酒”、“急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黄昏”。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比赋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还可形容得出。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
将词中之景用简单的文字,简单的画面展示出来,更有利于学生对于诗词的体会与感受,也让教师对诗词的讲解更富有情感化而不是模式化,何乐而不为。
三、情中感诗意
《念奴娇·赤壁怀古》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