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喜欢旅游并不是今天才有的,早在先秦时期,咱们的老祖宗就有了颇具规模的出游活动。
少年游侠;中年游宦;老年游仙”成为中国几千载骚人武夫的理想
史上骨灰级驴友:孔子
在南北朝时,诗人沈约就写过“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这是迄今为止,“旅游”一词最早的记载。
沈约画像
孔子仕途一直充满坎坷,在55岁的时候,他被迫离开家乡,开始了周游列国之路。
孔子周游列国线路图
孔子从自己的祖国鲁国出发,花费14年时间,走遍了卫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等等大小十几个国家。
当时那些国家现在的地理位置
首先孔子的祖国鲁国位于今天的山东。周国的洛阳、卫国的濮(pú)阳、郑国的郑州、陈国的淮阳、蔡国的驻马店都在今天的河南省内。
所以,孔子周游列国,就是从山东出发,然后在河南转了一圈。
孔子画像
古人旅游的事前准备
1.查“攻略”
各种神级攻略书籍:比如《山海经》、《水经注》、《天下水陆路程》、《徐霞客游记》等。
《山海经》
《水经注》
《徐霞客游记》
除了地理书,还有一种方法是读诗。古人喜欢游山玩水,玩得嗨了,就要写写诗。
举栗↓
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泰山瞬间出名了。
苏轼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庐山火了。
2.查天气预报
在古代,旅游的风险很大,下雨下雪,地震山洪都会危及驴友的生命。
正因如此,古人特别注重天气,出门旅游一定会预测天气。
在唐代有关民间天气经验的书籍中,最有名的是黄子发的《相雨书》,这本书就收集了唐代以前的一些天气预测经验。
3.准备“行李”
在古代交通不便,物资匮乏,对古代旅者来说,最重要的行李是“虎子”。(北宋科学家沈括对尿壶的文雅称呼)
因为古代很少有旅店配得起厕所,所以驴友出门必须带这玩意儿,你可以不带钱,但千万别忘带尿壶。
沈括曾在《忘怀录》中这样记录出门时需要携带的必需品:笔墨纸砚,酒器茶盏,刀具,油桶,斧子锄头,虎子等。
沈括造像
明末清初的散文家张岱在《游山小启》里也记载了旅游所要准备的东西,翻译出来就是:茶点、杯子、筷子、香炉、柴火、米饭。
有些士大夫更讲究,一定要带酒。比如明朝诗人徐有贞,他在苏州爬山游玩的时候,不仅吃上了自带的山珍海味,还畅饮美酒。
徐有贞人像图
4.带“身份证”
对古人来说,他们出村犹如出国,必须由村长开通行证,不然的话重则流放,甚至杀头。
自春秋时期开始,我国就开始推行严格的户籍制度。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一批竹简,从中便发现了《游士律》,可以说是中国最早一部旅游法规。
睡虎地秦墓竹简
古代,还有一种通行证叫路引,关于路引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
据《西游记》记载,阎王委托李世民把鬼国护照“路引”带到阳间,发给善男信女,他们死后凭路引进入阴间,可以免受地狱众鬼的欺凌。
佛教路引示意图
自唐朝以后,路引确实流传了下来。严格使用路引的是明朝,根据《明史》记载,明朝实行保甲制,法律规定,农户走出一里地就要相互告知。如果要搬迁到一百里之外,则要向官府要一份路引。
旅行中的食宿问题
土豪和平民带的干粮都不一样
据《红楼梦》描述,古人外出经商,少则半月,多则半年,他们为此发明了“路菜”。一般来说,既要有荤菜保证营养,又要靠盐巴来防腐,熏鸡肉、腊肉干、腊鱼等都可以作为路菜。
(注:这是有钱人的标配,普通百姓吃不起。)
那时候的普通百姓,吃烧饼和馒头都费事,最常见的干粮,叫“糗”(qiǔ)。也就是锅巴!
据《春秋左传》记载,陈国有个叫辕颇的官员搞贪污,东窗事发后逃向郑国,路上又渴又饿。这时跟他一起外逃的部下,从行囊中翻出三样东西:醴(lǐ)、糗(qiǔ)、脯(fǔ)。
“客官,您是打尖还是住店?”
古人外出也要住旅馆,店家要进行详细的信息登记,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来往地等。旅客还要按手印证明真实性。记录在案的资料,每月都要交给当地衙门检阅。
除了正规旅店,住宿点还有寺庙。比如唐僧西天取经,还有著名背包客徐霞客,在他的游记中也是经常提到寺庙。
但并不是啥时候都能遇到客栈和寺庙,若是走到荒山野岭,民间就有个说法,叫:宁睡千年古墓,不进千年古庙。
《倩女幽魂》剧照
有一种说法,古时候有些杀人犯,杀人之后会远走他乡,四处躲藏。这些人不敢前往客栈投宿,晚上会选择在破庙居住。如果你孤身一人就要当心了,轻则劫财,重则丧命。
古人认为,坟地虽然显得阴森恐怖,但不是乱葬岗,这里的墓地年年都有子孙后代祭祀,就算有鬼也是好鬼!
古人五大网红“打卡地”
苏州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古人爱水,苏州因此吸引了众多文人到此一游。苏州最著名的“打卡”诗,要数唐朝张继的《枫桥夜泊》了。
八大古都之一的洛阳,也是古人趋之若鹜(wù)的旅游圣地。比如龙门石窟、白马寺、老君山等。另外,洛阳的牡丹花也十分出名,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就描写了洛阳城的牡丹盛景。
长安是西安的古称,作为汉唐时期政治权力的中心,长安更是人们满心向往的城市。韩愈描写长安美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扬州是“中国运河第一城”。对于文人墨客来说,扬州是当仁不让的打卡地。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还有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都让扬州充满无穷魅力。
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无数文人墨客留下的诗篇,白居易更是将杭州推到了“江南之首”的位置,他在《忆江南》中不禁叹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到此一游”的历史源流
在景区题字,以唐朝有名。各种寺庙、酒家,甚至寻常人家的墙壁,岩石、树木,都有人在其上留“墨宝”。
唐宪宗在位的时候,元稹去旅馆住宿,看到房间的墙壁上有诗,他也即兴作诗:“部亭壁上数行字,崔李题名王白诗。尽日无人共言语,不离墙下至行时。”
古代驴友两大类
在古代,除了走南闯北的生意人外,将旅游人群分为两大类:帝王、诗人。
驴友帝王周穆王与不死药
在我国历史上,出游方式最隆重的莫过于历朝历代的皇帝了。秦始皇、汉武帝、康熙、乾隆等等,每次出行,旗帜遮天蔽日,仆从数不胜数。
中国历史上最早旅游的帝王是周穆王。据《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西巡天下,行程三万五千里,会见西王母。从西安出发,北渡黄河,出雁门关,抵达内蒙古包头,穿过贺兰山,经过祁连山,走过天山北路最终抵达西王母的领地昆仑山。
斜杠青年苏东坡的旅游人生
除了吃货属性,苏轼还是一个旅行家。黄州、眉山、徐州、惠州、杭州……他几乎把大半个中国都走遍了。
苏轼写诗就像现在发朋友圈,“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苏东坡画像
在湖北黄州,他留下了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和前后《赤壁赋》;在广东惠州,旅游时留下了“罗浮山下四时春”的不朽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