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基本可以理解为一部浩瀚的战争历史,因为在发展过程之中,战争与冲突是贯穿始终的。原始社会开始时以部落之间的冲突为主,奴隶制社会末期以兼并战争为主,封建社会的战争主要为了实现改朝换代。
战争本身也在伴随历史一直发展着,在最早的时候,战争双方所比拼的基本就是人数的多少,在此基础上逐渐开始比拼单兵素质和作战能力,后来有了冷兵器和战马等坐骑的加入,让战争受到了更多因素的制约。
尤其是到了三国时期,单兵素质,军队装备,谋士策略,都在左右着战争,正所谓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此外还有一项非人力所能控制的天时,这一点从赤壁之战就可以看出来,因为当时的“天”对作战双方造成了不同的影响。
一、曹操早年对“天”的理解
1.顺“天”破刘表
就当时古代的军队士兵状况和所配备的装备来说,作战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天气的骤然变化有可能影响整个战局,曹操作为当时军队之中发号施令的领导者,是不会不清楚的,在曹操看来应该“顺天行诛”。
这个用词可以理解为在合适的时令下打合适的仗,这样才能有获胜的可能性。据说曹操这句话的形成来自于战国时期的孙子兵法,只是曹操在带兵打仗的时候加上自己的理解罢了,所以曹操强调“冬夏不出兵”。
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在曹操对天时的理解之中,冬夏多为严寒或者酷暑天气,而手下的士兵并不能适应这种自然环境上的极端,战斗力会大打折扣,所以当年在进攻刘表的时候,曹操才会选择在秋季出兵。
这场战争的胜利不仅因为曹操的“识天时”,其实荆州内部已经出了问题,当时刘表本欲将荆州这地方给刘备,诸葛亮也曾劝说刘备“切莫推辞”,但刘备始终不忍心夺同宗之基业,最终,刘琦被派遣至江夏防守。
在蔡氏的操作之下,荆州最终落在了刘琮的手中,但当时的刘琮年幼,并没有治理的能力,所以荆州基本就在蔡夫人和蔡瑁的掌控之下,此二人见曹操势大皆愿意投降,这样占据天时出兵荆州的曹操再次占据了人和的优势。
2.曾经出其不意的成功
这一次曹操兵不血刃拿下荆州,让曹操对“天”这一块的理解产生了些许的偏差,更加相信人和的重要性,甚至开始怀疑起了孙子兵法的绝对性,因为此次胜利在曹操看来,与天气时令无太大关系。
因为蔡瑁张允等主张投降,即使是隆冬之际前往依然可以兵不血刃地拿下荆州,所以当下的曹操对“天时”已经不是那么依赖。早年曹操也有逆天时进兵而大获全胜的例子,那就是在潼关征讨马超的时候。
当时马超为报曹操杀父之仇,带领西凉铁骑杀的曹操割须弃袍,最终是在隆冬这个在他看来不是很适合作战的季节里两军对峙,这时的曹操却对天时有很好的利用,那就是利用寒冷的天气驻起冰冻的城墙来阻挡羌军。
这只是曹操获取胜利的一个相对次要条件,曹操之所以大破羌兵,是因为策反了马超营中的韩遂,导致多数羌兵选择了了投降,从内部瓦解了羌兵。
这就让曹操除了天时之外更加注重人和,甚至有时候天时也会是一种无关紧要的因素,这种对“天”的理解不到位,也是曹操赤壁之战中处于不利一方的原因。
二、赤壁之战中“天”对双方的影响
1.再次反时令作战的曹操
刚才提到过,曹操曾经强调“冬夏不出兵”,此前与马超的作战也属于逼不得已,但这次赤壁之战,却再一次反其道而行之,早在进兵荆州的时候就已经是深秋,原本在占领之后静待时机,初春之时再征讨江东。
曹操却自以为招降了刘表荆州之兵,有蔡瑁张允等二人作为水军大都督进行水战训练,完全可以趁入冬的节奏拿下江东六郡八十一州,下令大肆操练水兵,还给孙权送去了招降的文书,殊不知从这里开始,“天”对曹操都变成了不利影响。
2.天之对于周瑜一方
当时的“天”对周瑜一方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当时正处于秋冬换季的时候,对于常年驻扎于江东和屯守江夏的孙刘联军来说,影响并不是很大,而这种事情在曹操阵营之中,就出现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这一点周瑜一方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预知到了,在曹操建议孙权投降的时候,周瑜直截了当的回绝并且说明天气对曹操军队的巨大影响,“北人入南,又逢秋冬交接之际,必然多生疾病,虽百万之众不足惧也”。
这种见解可以说是非常独到,当时正是南方地区的秋冬交接之时,天气逐渐转冷不说气候还非常潮湿,这对曹操一方士兵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再加上陆战的士兵到了水上,晕船的现象是经常有的,再加上气候带来的水土不服,可以说是非常严重。
期间庞统曾在蒋干的邀请之下参观曹操水寨,当时的士兵无不是虚弱不堪,甚至呕吐不止,连自己身体都无法控制,有何谈作战之说,原本曹操已经意识到了此时气候对自己不利,有撤兵的心思,奈何庞统献上了一条连环计。
说大小战船铁索连舟,江上作战如履平地,大破东吴简直是指日可待,这一番说辞之后,曹操再一次忽略了气候对自己的影响,继续操练水兵,等待决战。
3.对蜀国一方的影响
当时与曹操对峙的乃是孙刘联军,所以“天”对刘备一方也有影响,蜀国方面,有诸葛亮这种“命系于天”的人才在,天对刘备方面的影响自然都是积极的,比如大战之前“草船借箭”一说。
周瑜以大江之上弓箭为先,刁难诸葛亮要在三日之内准备十万支,这种事情非人力所能及也,诸葛亮最后之所以能够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其实就是对“天”的理解和利用。
所以才能够深夜率小船与稻草人直至敌营,在大雾弥江的气候保护之下成功“借”到了十万只剑。虽说这个事件真实性存疑,但“天”对诸葛亮一方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因为除了这十万支箭以外,还有大战当晚刮起的东南风。
当时大战在即,无论是曹操还是周瑜都不相信南方的冬天都有东南风的出现,所以一方在为火攻没有大风的加持而担心,另外一方因为冬日没有东南风而忽略了对火攻的预防,但是就在大战当晚,诸葛亮却“借来了”东风。
说是诸葛亮作法去“借”,不如说是其对提“天”之气候变化的测算非常准确,就这样,“天”对孙刘一方的影响又多了一层有利因素,然而,过度自信的的曹操却还在水寨之中等待诈降的黄盖。
对于当晚不同寻常的风也直接理解为“东南风偶起”,殊不知这次,“天”会让曹操所带的几十万兵马灰飞烟灭。
三、“天”命其败
1.火烧赤壁
孙刘联军在当晚发动战争,首先是在外部,火攻之下,水寨瞬间燃烧,而当时东南风甚急,火势很快向其他军队蔓延。当时大小战船全都连在一起,基本全都付之一炬,但这只是冰山一角,这只是上天影响下的外部惨状。
曹操军队内部的状况也是不容乐观,在大火的影响下,残缺的战船本来就是摇摆不定,再加上东南风,直接导致本来就水土不服的士兵再一次出现了不是,迫于当时的医疗条件,病死的人不在少数。
作战时期疾病的爆发很容易出现传染的现象,而战争造成的死亡,与疾病造成的死亡引发了曹军军队内部的大规模疾病泛滥。双方军队甚至还没有交手,仅在气候的影响下,曹操一方已经是损伤惨重,最终这场以少胜多的战争载人史册。
2.天乃作战胜利之关键
可以看出,曹操与孙权在大战之前,都面对同样的天气条件,无论是偶起的东南风还是浓浓的大雾,但在大战之后,曹操一方却遭遇了惨败。这就说明,“天”的影响是战争胜利的关键,对于曹操这个异地来此的军队来说,天就是敌人。
气候首先造成了军队内部的疾病和流行病,此外漫天大雾造成了军械的缺失,此后的东南风导致孙刘一方火攻一战成功,这每一个环节其实都是“天”的影响。
总结
所以从整体上来看,“天”给予曹操与孙权双方的条件是一样的,但是由于双方对“天”不同的理解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最终让“天”对双方造成了截然相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