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丹丹
茶色有浩然冰心,丹青有草木乾坤,精意覃思皆于方寸间化为意味深长的留白。草木丹青,盏上冰心,丹青谱养浩然之气,不仅观己,也可照人。传丹青,谱茶心。
例如人们在欣赏一幅作品时,先是看看书写的水平如何,如果缺少笔法、墨法、章法等能力时,欣赏活动有可能会中止。
二是在技法表现的基础上,往往会把目光和思考联想集中到意境之上,也就是说,这幅作品给人们会带来哪些启迪。
从上述角度来讲,书法的技法是基础,意境才是最终之美。那么,就意境美来说,是如何实现的,其实现的方法有哪些?
意境的概念
意境是一种美学思想,也是一种辩证哲学观点,意境是一种由主观范畴的意与客观范畴的境结合起来的一种艺术境界。
书法本来是指由汉字书写出来的文字,如果把这些文字经过思考、排列出来,就组成了一种图式,因此它就变成了一幅图片式的图像。
主观是指欣赏者,意是指欣赏者的思想、情感、认知等心理感受活动,境是这幅图像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感。
因此,意境就是欣赏者针对图像所产生的心理联想活动。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并且是同时作用后才会产生出意境,单独的一方并无意义。
但是,由于人的认知、阅历、情感的不同,针对图像联想时,心理产生的结果也不尽相同。这就是意境的哲学辩证思想和美学的心理照应关系。
古人一直没有停止过对书法意境美的研究的探索,书法的意境多用洞达、茂密、深趣、纵横等词汇来形容其深层次的内涵本质。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元常不草,而使转纵横。
意思是说钟繇的书法虽然不是草书,但却像草书那样自然灵动,气息贯通,仿佛让人感受到了草书的纵横流畅。
这种灵动自然的感觉,实际上就是对书法意境美的联想和描述。
表现书法意境美的必要性
古人创造了文字,而文字的书写又经过几千的演变,使得书写又变成了文化艺术,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由于书法中意境美作用的结果。
同一幅作品,不同的人欣赏,就会有不同的感受结果,所以说它是千差万别的意境,给人带来的思考启迪也是不同的。
王羲之最早提出了书意的概念,书意简单来讲,就是书法中的意味,是透过汉字的本身,让要感受到的某种意味。
唐人记录了王羲之的说法: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
书法中点画都能表现出一定的意味,这种意味是用语言无法说清楚的,如果把书法这样表现出来,一切都是那么妥帖。
在北宋时期,苏东坡是书法意境美的倡导者和亲力实践者,他认为,书法中的意是指思想、意念、意志、意味等,苏东坡的意与前人的意有所不同,他所说的意是建立在法的基础上,而意写自己的情感。
他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因此,苏东坡还是要求人们在遵循前人法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在书写中表现自己内心的思想,前者是条件,后者是结果,但是没有意趣的书法是缺少创新的,萧散简远是苏东坡书法意境美的核心理念。
继苏东坡之后,黄庭坚、米芾也提出了书法意境美的艺术观点,他们从各自不同的理解上提出了韵、自然率真意境表达方法,直到清朝学者刘熙载等人也对此进行了不同的阐述。
刘熙载说:论书者曰苍,曰雄。余谓更当是深字。
凡苍而涉于老秃,雄而失于粗疏,秀而入于轻靡者,不深故也。刘熙载的这种说法,更是把书法意境美进一步深化了,他说的深是从形式感上更为老辣和深化。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书法中的意境美,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伴随着书写能力、技法水平的左右,但是,意境的表现也并不是因为技法水平高而高,按照刘熙载的说法,意境美还要深和远。
意境美的实现方法
实现书法中的意境美,不能只是盯着前人的遗风去学步,正因为此,古人也提出了个性、创新的思想观点,他们反对学书者成为奴书,要通过读书、思考、修养等提升自己的艺术观,通过行万里里开阔自己的眼界,从而为意境美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素材。
在古代,写字的人都是文化人,但他们却把书法当作是余事,也就是学习、工作之外的事情,古代的文人都会写字,他们的正事就是读书。
因此,对于书法而言,它是文化人的事情,想要写好字,首先就要读书,想要表现书法的意境美,就要多读书,唯有读书、学养才能获得书法更深层次的内涵。腹有诗书气自华。
正如苏东坡所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其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
书法意境美也有形式章法和布局的要求,古人很重视作品的整体感和形式感,他们认为形式感达到了要求,也会产生深远的意境之美。
清代学者笪重光从布白、墨色变化上论述了意境美的思想。
他说:匡廓之白,手布均齐;散乱之白,眼布匀称。黑圆而白方,架宽而丝紧。
他认为这种布白随手安排,字与字、行与行应当根据整体的需要眼布匀称,使作品呈现出一定的几何图形,其深意也就自然显现了。
当然,书法意境美的最高要求正如刘熙载所说的深,达到了山重复、曲径通幽的艺术感受,才是真正的意境美。
这种方法犹如山水画的表现手法一样,用高远、深远、平远实现意境美。
许介川先生书法欣赏
苏东坡《前赤壁赋》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原文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宋代:苏轼《喜雨亭记》原文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许介川简介
许介川,笔名许彦。年生于福建诏安。毕业于北京大学首届书法艺术研究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展览中心创作委员,广东省中国画学会理事,民革广东省孙中山书画院副院长,民革深圳市孙中山书画院院长,深圳市书画家协会常务副会长,深圳市第五、六届青联委员,深圳市人大代表。中国画作品和书法作品数十次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囯性展览,并多次获奖。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清代王素画、许介川书的,和。海天出版社出版的许介川书法长卷,年荣获杂志颁发的中国书坛青年百强榜,(十佳书法家称号)。年荣获颁发的“中国书法十大年度人物”称号。年荣获中国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大使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