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赤壁赋纵一苇之所如天地曾不能
TUhjnbcbe - 2025/6/27 20:30:00

文言文的注释不等于对文言文的翻译。

以《赤壁赋》为例,“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注释为“宋神宗元丰五年()”,而翻译这句时只须保留“壬戌”,译成“壬戌年的秋天”即可,若译成“公元年的秋天”则会让人笑掉大牙。

同样“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注为“望日后一日,通常指农历每月的十六日”,只需译成“七月十六日”即可,不用再啰哩啰嗦地译成“七月望日后一日”。

苏轼书《赤壁赋》(局部)一

文言文的翻译又有直译与意译之分,直译准确,意译灵活。

再以《赤壁赋》其中的两句话为例,看看直译与意译的不同。

第一句:“纵一苇之所如”。

一般版本上是这样注释的:

任凭小船在宽广的江面上飘荡。纵:任凭。一苇:像一片苇叶那么小的船,比喻极小的船。《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航)之。”如:往,去。

此注中的“任凭小船在宽广的江面上飘荡”即对此句的意译。

下面又分别解释了“纵”、“一苇”、“如”这三个词的意义。

可以如果一个字一个字地对照,“之”并没落到实处。

其实,这个“之”同“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之”同义,即动词,去。

那么直译应该是“任凭小船去它所去的地方”,这样译虽失之死板,但对初学古文者而言,却易于把握词义。

苏轼书《赤壁赋》(局部)二

第二句:“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这句话一般的译文为: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

而对几个词的注释则是:

曾:语气副词。以:用。一瞬:一眨眼的工夫。

仔细对照一下译文与字词注释,有不对应之处。比如“以”,释为介词,用,但在该译文中并没有落实。而译文中的“不停止”又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呢?

有人推测译文中的“不停止”是对“以”的解释,即“以”为“已”(意即停止)的通假字。

这样解释当然能说通,但“以”又为什么注成介词“用”呢?

这不矛盾了吗?

其实,已经有人指出了,这个“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应该是个省略句,是“天地曾不能以一瞬(量)”的省略。而“量”是“估量”、“衡量”的意思。

苏轼书《赤壁赋》(局部)三

如果要直译的话,这句话应译成:

(如果从变动的角度看的话),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的变动),连用“一眨眼”这个词都无法衡量(或形容)。

这样直译好在能字字落实,坏在读起来别扭。同样,这样直译,对于初学古文的人而言,能起到积累字词用法的作用。

苏轼书《赤壁赋》(局部)四

初学文言文离不开注释和翻译。而“字字落实”则是学习的一个原则。

只有扎扎实实地下点“苦工夫”、“死工夫”,才能“苦尽甘来”,“死去活来”。

很多虚头巴脑的所谓的“活办法”、“巧办法”,只能引初学者入歧途。

1
查看完整版本: 赤壁赋纵一苇之所如天地曾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