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专家观点我国地名的国家标准化问题
TUhjnbcbe - 2020/11/14 11:45:00
白癜风治疗最好的药 https://m-mip.39.net/pf/mipso_6162073.html
地名,即人类社会各种地理实体的名称。我国作为一个非罗马字母国家,地名标准化包括双重任务:先以本国通用语言文字实现“国家标准化”,进而以单一罗马化拼写形式实现“国际标准化”。我国地名的国家标准化,就是以通用语言文字为规范,统一地名的用字、组词和读音并予以法定。显而易见,这些内容无不从属语言文字范畴。所以说,我国地名的基本问题是语言文字问题,语言文字工作是地名工作的天然合作者。

用字

我国通用的汉字,字形优美、言简意深,且与汉语音节一一对应,堪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栋梁。同时,也因其结构复杂、字数繁多、同字异体,导致古今治理“书不同文”与笔画繁琐的努力绵延不断。经现代推行简化字、废止异体字、规范字形和地名标准化工作,常用地名的用字规范已逐步实现。地名中的生僻字,往往绝迹于社会其他领域,仅见于某地域若干个、甚至唯一的地名。因其早已融入当地世代传承的血脉,成为那里异常珍稀的人文"化石,故应视作中华民族的“无形”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即使是地名中不多的繁体字、异体字、自造字,在不宜牺牲本义而替代的情况下,也应努力为其争取合法存在的空间。在全国4级行政区域名称中,省、地、县级名称共多个,所用藁、隰、鄞、歙、黟、渑等生僻字原已全部收入《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现代汉语辞书和计算机字库,近年仅新增1字——湖北宜昌市猇亭区的“猇”;4万个乡镇名称的用字问题,以“于史有据、于名有义、于今有用”为准绳,也将在国家级审定中得到解决。而全国数以千万计的非“常用”地名,如村庄、街道、建筑物及较小的山、河、湖、岛等名称,用字问题的复杂性、全面规范的艰巨性都大大超过常用地名。虽在上世纪80年代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的标准化处理中有所触动(如当地简单以常用字替代生僻字),但彻底根治非经国家标准为尺度的全面审定不可。我国的少数民族语地名众多、分布广泛,好在汉字译写使用生僻字很少,用字问题主要有二:一是在南方,特别是桂、黔、滇等多民族省区有些地名自造字,如广西的“?”“岜”,需要国家正式认定;二是汉字译写常见“一音多字”,如蒙古语地名的同一词可译作“巴彦(颜、燕)”、“巴音”、“白银”,同一音可译作“图”、“土”、“吐”,既有彼此区别、咸少重名的益处,也有书写随意、用字混乱的害处。香港、澳门、台湾作为我国的特殊地区,仍沿袭原有的地名用字风格,普遍使用在大陆已废止的繁体字、异体字,也可见当地特有的地名生僻字,形成国内交流的障碍。

组词

既为“地”之“名”,无论用字多少,均系指称具体地点的专用名词,一般由专名(专有名称)、通名(通用名称)构成“词组”——有的两者都是“单词”,如:台湾/省、南/海;有的均为“词组”,即对两者都附加了限定成分,如:广西壮族/自治区、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也有些聚落名称,表现为没有通名的“单词”,如:重庆、呼和浩特。在我国,地名组词问题的解决非常之难——简洁的语言文字背后,潜藏着的太多单凭技术手段难以克服的壁垒:市,至少分为省、地、县3级,“市”管“市”更是明显不妥,但事关国家现行体制;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两个不相隶属的城市名称并列,虽有违民航机场的命名惯例,却关系两地的切身利益;河北古老的“完县”变成“顺平县”,直接原因是“完”在此的涵义被迷信般地曲解。地名贵在“特指”,最忌重复。在规定的地域范围内,各级政区名称的重复已基本消除(市辖区可例外),但其它地名的重复还有待治理:河流中,河南、陕西各有“洛河”,山西、安徽的“浍河”并存;在北京城区,“三里河”、“四道口”都有重名。至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则是“北京”与“首都”在同一地名中的概念重复。为“地”命名,我国自古讲究“含蓄”、“顾名思义”,如今受经济利益驱使变得“直白”、“一目了然”:湖北蒲圻市改作“赤壁市”,四川南坪县更名为“九寨沟县”大景观用于小政区,以古“九州”之一的“青州”赋予山东一个县级市,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小景观用于大政区,以皖南一县境内的“黄山”冠名管辖数县的地级市,既埋没著名的“徽州”,又割断“安徽”文脉,还不断误导交通、出行。汉语的早期地名常以单字为词,也能完整表达特定涵义。至现代,专名为单字、多由古“州”改置的县份仍比比皆是,仅河北就有定、雄、霸、深等20多个。然而,当其改为“市”或“区”时,却不得不改变单字模式:古为“州”者好说——(京)通县~通州区,(浙)嵊县~嵊州市;不曾为“州”者各寻出路——(鲁)邹县~邹城市,(豫)辉县~辉县市,(渝)巴县~巴南区;有的索性完全更名。何以至此?向无解释。笔者看,似应归结于语言习惯。例如“市”读shì,用途广而歧义多,河北省若以单字为“市”之专名,则有:定市~定式,雄市~熊市,霸市~罢市,深市~绅士,……历史遗留的地名组词问题也有不少:台湾的澎湖“列岛”实应称作“群岛”,因其64岛屿的排列方式明显不是“线形或弧形”,宁夏、新疆的简称不应是动词“宁”、形容词“新”,而应是指称各自地域的名词“疆”、“夏”,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至今沿用富于殖民地色彩的地名,不合国内外通常做法,根源在于对“一国两制”的不恰当理解……在街道、居民区和公共建筑物名称中,追求“大、洋、古、怪”的现象此伏彼起。随着外来文化的涌入,一些外来语词、异域语言习惯(如大厦称“广场”)甚至罗马字母不断楔入我国地名系统,也加大了规范地名用语的难度。

读音

汉语作为我国的通用语言,自古方言纷呈,一省一县甚至10里“语不同音”。经现代持久推广普通话和汉语拼音,特别是置身全球信息化浪潮之中,人际交往早已打破家乡乃至国家界限,统一规范地名读音已成为国家必须重视的社会问题。对于汉语地名,规范读音的基本原则是“据义定音”——根据该字在地名中的含义确定标准读音。当前的问题主要有:其一,多音字读音。在汉字的社会应用领域常见者,其读音并非专用于地名,应按该字在地名中的角色定音。如:重庆的“重”,有zhòng、chóng两音,在此取“双重喜庆”之意,故应读作chóng;山西长治与长子,前者寄托“长cháng治久安”的企盼,后者记述尧之“长(zhǎng)子”居此的史实,故一字在两地各读其音,从不混淆。其二,同音。在信息化时代,地名的异字同音也应视为“重名”,如:河北武“邑”县与浙江武“义”县,五岳中的北岳“恒”山与南岳“衡”山。在命名时,应注意避免地名同音,尤其是在同一区域、河流、交通线内。对历史遗留的地名同音,实在易混淆者应予调整。其三,方言音。在地名中,有些已相对定型,如“堡”在不同地域分读bǎo、bǔ、pù;“陂”在鄂东北、豫东南读pí,在鄂西北、豫西南读bēi。在复议早年审订的县名读音时,江苏六lù合、广西百bó色请求改按普通话定音,河北乐亭、山东乐陵则提出“乐”应读方言lào。处理的基本原则是:凡与普通话有明确对应关系、使用普通话并不改变地名本义的方言音(如“街jiē”的方言音为gāi)应以普通话作为标准读音。其四,古音。由于存世更少,与普通话多无对应关系,在地名中独具特定涵义,应在考证之后慎重取舍。福建连城县冠豸山的“豸”,经地名和语言文字科研单位考察,确定当地读zhài属“失落的古音再现”,应予认可;以明代“大槐树”移民闻名的山西洪洞县,其“洞”古有两义两音:谓洞穴读dòng,指水流读tóng,申请读tóng须从县名的考证做起。各种少数民族语地名的本来读音,在本民族区域通行自然顺理成章。如新疆的乌鲁木齐读作Urumqi。但用于非本民族区域,或在国家层面、国际环境,就需要统一采用其汉字译写形式的普通话读音,如用于上海路名的“乌鲁木齐”应读作wūlǔmùqí。汉字译写所用的“曲”、“阿”、“吐”等多音字,在具体地名中也有必要专门定音。至于若干少数民族语地名的汉字译音不准、选用汉字不当而造成普通话读音“失真”,属于不同语言转换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中知名度较高者(如“拉萨Lhasa”)因年长日久、约定俗成已不便更动。

前景

地名,堪称地理实体的第一“标志”——与有形、无形的其他标志(如国徽、区旗、市花、校歌)相比,它是总领一切的语言文字标志。北京,仅此两字,上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数以千万计的人口、几千年的历史风云,无不囊括其中!如果地名的用字不规范、组词不恰当、读音不一致,国家与社会的运行岂能通畅?全球信息化又何以实现?逐步解决地名领域的语言文字问题,实为地名国家标准化的根本任务。明确地名与语言文字的关系。语言文字是地名产生的先决条件,是地名使用、延续的根本载体。不能只注意地名学是诸多学科的集合体、地名业务涉及社会的诸多部门,却不曾认清哪个学科与地名学的血缘最近,哪个部门是地名工作的首要依靠对象。交通、邮电、测绘、新闻、出版等都是“地名”的使用者,而地名又是“语言文字”的使用者。只有在语言文字战线上,地名行业才会完全遵从另一个部门的既定规范,才会成为其中一个难舍难分的成员。地名标准化和语言文字规范化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是天然的也是必然的。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建设。根治地名的语言文字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文字建设的进度。假如语言文字规范滞后,地名中的生僻、繁简、异体、自造、代用等用字问题将无所遵从,方言音、古音等读音回题也难定论。在制订通用字表和修订简化字、异体字、异读音等规范时,应把“地名”作为特殊领域对待:古今的地名用字,应尽量纳入各类、各级规范字表;地名中的自造字、代用字、方言音、古音确有存在价值的,应给予合法地位,收入现代汉语工具书;一些普遍遵行的技术规范,对“地名”也给予适当灵活的变通空间。持续实施“地名”国家工程。地名,无论面对全国还是走向世界,首要条件就是读、写的统一,特别是关系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时。由于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语言文字复杂,以致我国地名问题之多、由来之久、解决之难,都堪称举世罕见。而任何一项全国规模的地名工作,如全国地名普查、边疆地名调查、地名用字读音审定,都不是一个业务部门所能胜任的。未来的希望在于:依靠国家的投入、社会的支持,实施一个又一个国家工程项目,解决一个又一个重大问题,向着实现地名国家标准化的目标不断迈进。

原载于《中国民政》年10期。笔谈小组搜集整理,如文字识别录入偶有差错,请见谅。非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

往期推荐

地名用字规范化两原则

-06-17

加快地名标准化建设提升地名规范化水平

-07-14

论我国地名更名

-01-22

我国地名标准化的内容和原则

-11-17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专家观点我国地名的国家标准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