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讲之前,为师想调皮一下,抛出一个问题,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答案。
第一位回答正确的朋友,将获得一份神秘礼物。
小试牛刀:
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加粗部分译成现代汉语。(年北京高考试题)
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
·
·
所以,此刻的你们已经心中有数了吧,今天我课堂的主题是“文言文翻译”。
每次考试成绩出来,我都会要求学生分析试卷,算小题分,这有利于看出自己的短板,一目了然。
于是我发现,大多数同学在文言文阅读这一块丢分比较多。
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课标全国卷考查文言文翻译,采用的是主观题型,其设问形式如下: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解题技巧
一翻译的标准:信、达、雅吃透这个标准,对于做好文言文翻译很有帮助。
1.信
所谓“信”,就是“真实”。要求译文忠实于原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
2.达
所谓“达”,就是“通达”。要求译文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3.雅
所谓“雅”,就是“典雅”。要求译文选用的词语比较考究,规范得体,简明优雅。
二翻译的基本要求:字字落实,抓得分点,文从字顺1.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字字落实”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要求。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到实处,每个字都要在翻译中体现出来,不漏掉一个字。文言文中实词虚词都有实在的意义,即使遇到发语词、语助词、语气词这些无法直接译出来的字词,考生也要明白哪些字词是不需要翻译出来的,要在自己的心中将它落到实处。
2.抓好得分点,译好重点词语和句式
文言文翻译题跟其他题目一样,都是按得分点给分的,而且多是1分一个得分点。考生要通过训练,识别出句中的得分点,然后重点译好这些得分点。
文言文翻译中的得分点有:
(1)重要的文言实词(尤其是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
(2)重要的文言虚词(《考试大纲》中规定的18个虚词);
(3)文言句式(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固定句式);
(4)文言特殊用法(通假字、互文句式、偏义复词,特别是词类活用)。
3.做到文从字顺
将古代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必须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有些考生只注意将文言词句对译过来,而不习惯考虑通顺与否,那是不行的。即使词句意思都翻译正确了,但是句子不通顺,也是要扣分的。同学们译完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做到文从字顺。
一是注意补充出省略的成分,尤其是主语、宾语;二是注意调整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使其还原为符合现代语法的句子结构,再翻译。
三解题思路和方法1.把文言语句放到文中理解
要译好一个句子,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要把文言语句放到文中来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斟酌。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上下文,两眼只盯着要求翻译的句子本身,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翻译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这就是没有语境意识造成的。
2.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最大区别在于,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即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词。将古代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理解并掌握了这一方法,许多翻译题做起来就不难了。
3.掌握翻译“六字诀”
(l)换:对那些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的词,在译文中替换为现代汉语。
(2)调:对文言语句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主要是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倒装现象,译文依据现代汉语的语言规范,对成分位置做必要的移位调整。
(3)留:保留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倮留特定的专名术语,如人名、地名、民族名、官名、谥号、年号、特殊称谓、特殊的学术或专业术语、现在已经?肖失的事物等。
(4)补:文言文省略现象较为突出,如省略句中的主、谓、宾成分,介词,数词后面的量词,甚至还有省略一个分句的现象,翻译时应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增补必要的语言成分。
(5)删:文言语句中有些虚词的用法,现代汉语没有类似用法,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翻译时只能删除削减。
(6)选:根据文意选,选用文言词恰当的意项
4.增强文言功底,培养文言语感
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和提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以上所讲的方法和技巧说到底都还是“末技”;其实,根本的技巧还是来自功底,来自“内力”。文言知识点很多,考生要养成积累的习惯,随时随地、一点一滴地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要注意复习以前学习过的课文,因为做高考题许多就是对平时学习过的课文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甚至有些考查的知识点就直接来自学习过的课文。因此要回归课本,作为高考的第一轮复习,要遵循由“已知”推出“未知”的认知规律,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以课内文段阅读为材料进行复习,通过“积累——迁移——巩固”的复习原则,逐一落实考点内容。
再者就是多练习,通过练习来掌握—字的文言文语段的阅读套路,培荞文言语感,增强解题能力。
经典例题
(陕西商洛模拟,4-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9分)
沈束,字宗安,会稽人。父尽,邠州知州。束登嘉靖二十三年进士,除徽州推官,擢礼科给事中。
时大学士严嵩擅政。大同总兵官周尚文卒,请恤典,严嵩格不予。束言:“尚文为将,忠义自许。曹家庄之役,奇功也,宜赠封爵延子孙。他如董呖、江瀚,力抗强敌,继之以死。虽已庙祀,宜赐祭,以彰死事忠。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疏奏,嵩大恚,激帝怒,下吏部都察院议。闻渊、屠侨等言束无他肠,第疏狂当治。帝愈怒,夺渊、侨俸,下束诏狱。已,刑部坐束奏事不实,输赎还职。特命杖于廷,仍锢诏狱。时束入谏垣①未半岁也。逾年,俺答②薄都城。司业赵贞吉以请宽束得罪,自是无敢言者。
束系久,衣食屡绝,惟日读《周易》为疏解。后同邑沈炼劾嵩,嵩疑与束同族为报复,令狱吏械其手足。徐阶劝,得免。迨嵩去位,柬在狱十六年矣,妻张氏上书言:“臣夫家有老亲,年八十有九,衰病侵寻,朝不计夕。往臣因束无子,为置妾潘氏。比至京师,束已系狱,潘矢志不他适。乃相与寄居旅舍,纺织以供夫衣食。岁月积深,凄楚万状。欲归奉舅,则夫之饘粥无资,欲留养夫,则舅又旦暮待尽。辗转思维,进退无策。臣愿代夫系狱,令夫得送父终年,仍还赴系,实陛下莫大之德也。”法司亦为请,帝终不许。
帝深疾言官,以廷杖遣戍未足遏其言,乃长系以困之。而日令狱卒奏其语言食息,谓之监帖。或无所得,虽谐语亦以闻。一日,鹊噪于束前,束谩曰:“岂有喜及罪人耶?”卒以奏,帝心动。会户部司务何以尚疏救主事海瑞,帝大怒,杖之,锢诏狱,而释束还其家。
束还父已前卒柬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丧除,召为都给事中。旋擢南京右通政。复辞疾。布衣蔬食,终老于家。束系狱十八年,比出,竟无子。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九十七》
[注]①谏垣:指谏官官署,即专职进谏官吏的办公场所。②俺答:明朝时的蒙古土默特部落。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B.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C.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D.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C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可根据句意和句子成分判断。
◆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清时期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中会试的称为进士
B.舅,文中是指丈夫的父亲。又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C.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人有很大的差别。名是出生后不久父母起的,供长辈呼唤;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或行笄礼时才起的,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D.除,是任命,授职,如“除徽州推官”;擢,是在原官职上提拔,如“擢礼科给事中”。
A
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能力。考中会试的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沈束要求赐予周尚文爵位,祭祀董呖、江瀚,充分表现了他的直言敢谏。
B.沈炼弹劾严嵩,严嵩怀疑沈炼是沈束的同族,在报复他,于是命令狱官将沈炼的手脚铐起来,因徐阶的劝阻,才免除官职。
C.沈束的妻子上书请求,希望能够代夫坐牢,相关部门也替他请求,但皇帝依然没有同意赦免沈束。
D.沈束被释放回家后,拒绝了朝廷的征召,过着清贫的生活,终老于家。
B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应为“才得以解除沈炼手脚上的刑具”。
◆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5分)
(2)帝深疾言官,以廷杖遣戍未足遏其言,乃长系以困之。(5分)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能力。(1)予夺:给予剥夺。忠勤:形容词作名词,忠诚勤勉的官吏。捐弃:抛弃,放弃。何以:宾语前置。(2)疾:痛恨。遏:遏止,阻止。系:拘囚,羁押。困:困住。
(1)现在当权的臣子,任意给予或者剥夺,忠诚勤勉的官吏却被抛弃,用什么鼓舞士气,激励军心呢?(2)皇帝非常痛恨言官,用廷杖、戍边的手段还不足以遏止他们(向朝廷谏言),就长期拘囚来困住他们。
参考译文
沈束,字宗安,会稽人。父亲沈尽,做郡州知州。沈柬考上嘉靖二十三年进士,被授予徽州推官,被提升为礼科给事中。
当时大学士严嵩独揽政权、,大同总兵官周尚文去世,沈束请求朝廷给予“恤典”,严嵩却阻挠不给予。
沈束向皇帝上书说:“周尚文作为大将,以忠义自许。曹家庄那一战,他建立了奇功,应该赐封爵位给他并延及他的子孙。其他如董呖、江瀚,奋力抗击敌人,接着为国而死。虽然已经立庙祀,但应该赐祭,来表彰为国而死的忠心。现在当权的臣子,任意给予或者剥夺,忠诚勤勉的官吏却被抛弃,用什么鼓舞士气,激励军心呢?”
疏章奏入,严嵩怀恨,故意激怒皇帝,将疏章下到吏部都察院讨论。闻渊、屠侨等人说沈柬没有其他居心,只是不受拘束应当治罪。皇帝越发恼怒,夺去了闻渊、屠侨二人的俸禄,还将沈柬下了诏狱。
之后,刑部判处沈束奏事没有事实根据,交钱赎还本职。特命在朝廷杖打沈束,但结果他仍然被关在诏狱里。这时沈束做谏官不到半年。过了一年,俺答迫近都城。司业赵贞吉因请求赦免沈束而获罪,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敢站出来替他说话了。
沈束被拘囚了很久,衣食多次断绝,只有天天读《周易》自为疏导缓解。后来他的同乡洗炼弹劾严嵩,严嵩怀疑沈炼是沈束的同族,为同族进行报复,下令狱卒官将沈炼的手脚铐起来。因徐阶的劝阻,才得以免去。
等到严嵩被解除职位时,沈束在狱中已经被关了十六年,他的妻子张氏向皇帝上书说:“我的夫家有年老的父亲,年纪八十九岁,衰弱抱病不断相侵,已朝不保夕。过去我因为沈束没有儿子,给他纳妾潘氏。等到达京师,沈束已经被拘囚下狱,潘氏坚守志向不改嫁他人。于是,我与她一起寄居在旅舍,靠织布来供沈束的衣食。这种日子过了很长时间,非常凄苦。想回家侍奉公公,那么丈夫的稀粥就无法供给。想留下来供养丈夫,但是公公又将不久于人世。翻来覆去地考虑,觉得进退无策。我愿代替丈夫被拘囚入狱,让丈夫能够为父亲养老送终,之后再回来被拘囚,这实在是陛下莫大的恩德。”
法司也为沈束请求,皇帝还是不许。
皇帝非常痛恨言官,用廷杖、戍边的手段还不足以遏止他们(向朝廷谏言),就长期拘囚来困住他们。但天天让狱卒上奏他们的语言、吃食、休息等情况,这叫作监帖。有时无所得,即使是戏言也要向皇上报告。一天,一只喜鹊在沈束的面前聒噪,沈束谩骂地说:“难道有喜事降临到我这个罪人身上吗?”狱卒将这向皇帝奏报,皇帝心有所动。正巧户部司务何以尚正上疏菅救(也被关在诏狱里的)主事海瑞,皇帝大怒,用杖责打,并将何以尚禁锢在诏狱中,而把沈束释放回家。
沈束回到家,父亲已经去世了。沈束枕土块饮水,假装癫狂自我颓废。刚刚两个月,世宗死了,穆宗继位。起用沈柬为原官职,沈束不就任,服孝期满,被召为都给事中。不久又提升为南京右通政。又以病辞官。穿粗布衣服吃粗食,终老在家:沈柬被囚入狱共十八年,等到他出狱,最终也没有子嗣。
那些年你们走入的文言文翻译十大误区:错误1:混淆古今异义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应注意以下两点:
1.积累古今异义词。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错误2: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应注意以下两点:
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错误3:误译文言虚词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
?误译:这儿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
√正译: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里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打败)的地方吗?
分析:“困于周郎”中的“于”字,表示被动关系,译为“被”,考生的忽视造成被动者“曹操”成了主动者。
同学们要注意积累《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根据句意,准确翻译。
错误4:漏译省略成分例4: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误译: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正译:(狐狸)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分析:句中漏译了省略主语“狐狸”。原文中虽然省略了主语,但为使文意通顺、明了,翻译时要将省略的成分补上。这也是考试中的一点要求。另外,有些通过直译无法使文意贯通的地方,如“满纸都是”,也应适当“增词”,即加上使文句连贯的词语。
漏译省略成分,除了粗心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通读整个句子或与译句有关联的前后句,没有形成整体语境意识,只是“就词译词”,不能很好地把原文的意思传达出来。这种毛病轻则影响到对个别词的判断和翻译,重则影响到对整个句子的理解。
要解决这个问题,应注意以下两点:
1.应注意树立较强的语境意识,阅读时真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翻译一个句子时,不能偷懒,只满足于读单一的那个要求翻译的句子,还应适当“瞻前顾后”地照顾语境。
2.翻译出一个句子之后,不要急着做下一题,而要回顾一下自己翻译的句子是否通顺,看看有没有缺漏的成分,如主语、宾语等。
错误5:语言不合规范例5: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
?误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就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闻之,眼冒金星,执住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正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听说这事,非常愤怒,逮捕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分析:这段译文的不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文白夹杂,“闻”“执”等文言词语没有译出。根据语境,“闻”可译为“听说”;“执”可译为“逮捕”。②风格不一致,整体上看是严肃的书面语,而“眼冒金星”显然是口语化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应注意以下两点:
1.严格遵守“对译”的方法,将单音节词语双音化,有效避免漏译文言词,也就从根本上避免了文白夹杂。“对译”过程中,不采用方言、俚语、口语化的词语。
2.检查有无夹杂在译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方言、俚语、口语词等。
错误6:不辨感情色彩例6: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晋书·皇甫谧传》)
?误译:于是他不做官,沉湎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正译:于是他不做官,沉醉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分析:译句将“耽玩”的褒扬色彩误译成了贬抑色彩。“耽玩”,意思是深深地爱好、玩味,应译为“沉醉”“潜心玩味”之义。
误解词语的感情色彩,原因在于受到先入为主的思维影响,从而容易对一些似是而非的词,想当然地进行判定。比如例句中,一看到“耽”字,就将其解释为“耽搁”,从负面的角度进行理解,误译为“沉湎”。
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对待一些前后有矛盾的词、有疑义的词,应该“瞻前顾后”,核实自己的初始判断是否正确。比如上面的例句中,后文有“忘寝与食”一句,对此句不难理解为“废寝忘食”之意;并且这句和上句是并列关系而非转折关系,故此“耽玩”一词应与“废寝忘食”的感情色彩相通,应译为正面的意思“沉醉”。
错误7:误译语法关系?误译语法关系,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单句语法关系的误译,一种是对复句语法关系的误译。
①单句
例7: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误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利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正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分析:“终身不用”是个短小的单句,它的主语“杜甫”承前省略了。根据语境,是叙写杜甫空怀壮志而终身不被朝廷重用,身处困境的情状,而这种意思却是靠“终身不用”这个不用被动词的被动句表达的,并没有把这层被动关系译出来。
犯这个错误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掌握好被动句这一特殊句式。
除了这种靠语意的分析才能把握的被动句外,文言文中很多被动句是有标志的。如“于”“受……于……”式,“为”“为……所……”式,“见”“见……于……”式等,翻译时,都要译为被动关系。
文言文翻译题常将文言特殊句式作为考查点,要注意陈述句(语气词“者、也”表判断,副词“乃”“皆”“则”表判断)、倒装句(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等特殊句式的外在特征;解题时,用相应的现代汉语句式对特殊句式进行合理转换,准确翻译。
②复句
例8: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
?误译: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后来,因为河水高涨船体上浮,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正译: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分析:整个语句是一个顺承关系的复句,而“以巨舟乘涨”中的“以”字,是表示凭借的介词,应译为“利用”。误认为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为“因为”,将整个语句的结构关系误译为因果关系。
对复句结构关系的把握,必须以句意为基础,“假设”“因果”“转折”“条件”等关系,都是根据句意自然生成的,不可强加或误译。而检验自己是否强加了关联词,也必须看你加的关联词在句意的表达上,是否合理。
错误8:不懂文言修辞例9: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
?误译: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的命运,我们朝廷确实要取代它。你们即使点燃了自己,也没有日月一样的光明!
√正译: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的命运,我们朝廷取代了它。你们这些微火残灰,竟敢与太阳月亮(一样的大明朝)争夺光明吗!
分析:句中的“爝”(jué),意为“小火”“火把”,“馀烬”,意为“残灰”,根据文中人物关系,这里比喻元朝残将脱脱;而“日月”则比喻明朝。从“实”的角度理解,没有译出比喻意义。
解答此类试题,一是要积累古文修辞知识,留心古文修辞现象。如,“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孟子·公孙丑》)“采薪之忧”是疾病的婉辞。全句译为:昨天有国君命令来,他正生病,不能上朝复命。二是结合语境,把握好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确认修辞现象,恰当翻译。
错误9:不懂古代文化常识例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也?”(司马迁《鸿门宴》)
?误译:项王握住剑把站起来,大声问:“来客是什么人?”
√正译:项王握着剑把直起腰来,问道:“来客是干什么的?”
分析:古人席地而坐,而两膝着地,脚背朝下,臀部坐在脚后跟上。如果臀部抬起,上身挺直,这就叫“跽”。项王本坐着,突然见樊哙闯进来,于是警惕起来,握住剑,挺直腰准备站起来,以防不测。在这里,只能解释为“双膝着地,上身挺直”。
各位同学要留意此类古代文化常识,在教材复习和传记类文章的学习过程中积累与古代官职(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除,拜官授职。擢,提升官职)、地理(江表,长江以南地区。关东,古代指函谷关以东。朔漠,北方的沙漠)、习俗(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涉及文化常识的译文,可从两个方面检查:一是看自己的翻译是否合乎古代社会的环境;二是看译文是否适合语境,是否合乎情理。
错误10:误译原句语气例10: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
?误译: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没有谁能行。
√正译: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
分析:译文处理为一种陈述语气,尽管从意思上来看是对的,但它改变了原文的语气,仍然不够准确,违背了文言文翻译“忠实”原文的原则,会被“酌情扣分”。
从语境来看,这段话表现了孟子拯救天下的责任感和高度的自信心,“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孟子以“名世者”自许,“舍我其谁也”,是一种语气强烈的反问,语气应处理为“……呢?”。
误译原句的语气,一是因为对文意(人物思想、情感)理解不透彻,二是对句子的语气不够重视。
文言文句子的语气,与现代汉语没有很大的差别,通常分为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等。我们看句子的语气,要把握好两个关键:
一是标点符号,如问号,则处理为疑问语气;二是根据文意,在人物对话中,要留意说话人的心理、个性,以及表达目的等。
部分内容(含真题、配图)源于网络
其他内容为原创
转载请注明出处
美文
原创
经典文化
提分资料
知识总结
交流
xiuyuanyuwen
一个传播母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