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市区停气停电通知总投资万,
TUhjnbcbe - 2021/5/13 17:04:00

由于电视剧的带动,《三国演义》着实在九十年代热闹了一阵,当时录像带空前畅销。

但是电视剧的欣赏代替不了文学的解读,文学和影视虽有其共同的属性,却也有其互相矛盾的特性。

要真正理解《三国演义》,还得阅读原文。

说实在的,要在艺术上理解《三国演义》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就是经典作家也免不了有所困惑。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引过章学诚《丙辰札记》对《三国演义》的批评:“杂虚辞复,易滋混淆”,“七实三虚惑乱观者”。

但是从文学的角度看,还亏了这三分虚构。

没有这三分虚构,《三国演义》就不可能历经数百年而不改其艺术魅力。

以《火烧赤壁》为例。

在《三国志》和《资治通鉴》中,其正面描述非常简单,既没有庞统的连环计,也没有周瑜打黄盖的苦肉计,连草船借箭都没有一点影子。

火攻的战术倒是黄盖的计谋,那东风却是天公作美,突然来了个“时东南风急”。

蒋干中了周瑜的反间计,并不是在赤壁之战的前夜,而是在其后。

凡此种种,在史家看来都是混淆,但作为艺术则都是神来之笔。

赤壁之战无疑是大手笔,但这手笔大在何方,至今还没有一个研究者作出正面的回答。

从艺术的根本上看,连环计、苦肉计、草船借箭、借东风等等,都是杰出的想象,但是把这些杰出的想象连缀在一起,并不一定能保证产生出杰出的文学形象。

类似的想象,在才智不足的作者手中,也可能只产生出粗糙的作品。

在《三国演义》成书以前,在《三国志评话》中也写“借箭”(但非草船)、苦肉计、蒋干中反间计、借东风等等,但都显得芜杂凌乱。

而在《三国演义》中,这些相对独立的情节,却被组合成一个环环紧扣的有机体,把情节和思想推向高潮。

除了《三国演义》的作者有更强的文字驾驭能力之外,其主要原因在于罗贯中(如果作者真是他的话)具有艺术家的统驭全局的能力。

他把这些情节安排在内外两条线索之间。

一条是外部的,曹操与孙刘联军的军事斗争;另一条是内部的,主要是周瑜与诸葛亮之间的心理上和才能上的较量。

外部的军事斗争的惊心动魄自不待言,但也许并不是特别难能可贵的。

《三国演义》作者的天才就在于他不满足于外部动作的热闹,而深入地表现了三角军事集团人物的心理错位和冲突。

诸葛亮草船借箭之所以能够冒险成功,是因为诸葛亮拿准了曹操的多疑。

连环计之所以能得逞,又因为多疑的曹操在心理上又有对自己军事才能过分自信的一面。

借东风的惊人并不完全在于诸葛亮超人的智慧,而在于周瑜和诸葛亮在才能较量上的胜负。

在军事三角中,作者又安排了一个心理三角。

虽然不是今天最容易吸引读者的爱情三角,但是比之爱情三角更为惊心动魄。

《三国演义》的作者的大艺术家的魄力就表现在他在中国小说史上第一次把命运与共的军事同盟者的心理拉开了极大的距离。

心理上胜负的重要性不但常常放在军事的胜负之上(如曹操兵败华容道,见诸葛亮没有伏兵,觉得在这一点上,自己的才能在诸葛亮之上,便哈哈大笑起来),而且常常放在生命之上(如诸葛亮三气周瑜,周郎自知才能不及,乃吐血而亡,最后还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慨叹)。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批评罗贯中写诸葛亮“多智而近妖”,但是赤壁之战中诸葛亮的超人智慧是情节和人物性格发展的一个动因,正如在一些爱情小说中第三者的插入是人物和情节发展的一个动因一样。

诸葛亮每一奇谋、每一超人的智慧,都使曹操这个“反面人物”更加多疑,使周瑜这个“正面人物”更加忌妒。

这就使无声的心理三角战争和有声的军事三角战争更加错综复杂,以至于经过历史的考验,这部小说成为中国战争文学的最高经典。

批评诸葛亮“多智而近妖”,自有其道理,谁不知道诸葛亮借东风的准确性超过了今日的天气预报呢?

但是文学作品毕竟与科学不同,借东风的文学价值在于诸葛亮的多智引发周瑜的多妒,激化了两个同盟者之间的心理矛盾,同时引发了曹操的多疑,使得战争的胜负不取决于军事力量的强弱,甚至也不完全取决于才智的高下,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才能的情绪化的反应。

在《三国演义》以前的《三国志评话》中虽然早已写到了苦肉计等等,但是却没有抓住二者内在的心理隐秘的冲突。

《三国志评话》的作者往往把笔力用在外部的动作上。

例如,把诸葛亮写得像张飞一样鲁莽,在周瑜帐前杀了曹操的来使,明显是败笔。

赤壁之战之所以成为大手笔,主要不在于表现了当年英雄的斗智,因为斗智毕竟属于理性,并非文学的审美价值取向之核心。

激动读者心灵的主要是由于斗智引出的斗气,由斗气而引发的变态心理,导致战争胜负的逆向转化。

四十年前,何其芳曾经对《三国演义》之谜发出慨叹,说《三国演义》都是简略的叙述,缺乏精细的描写,为何却有数百年不衰的艺术生命力。

这个真诚的艺术家的疑问至今仍然无人能够回答,实乃怪事。

其实只要不过分拘泥于历史事实,不要被外部战争的热闹所蒙蔽,把目光紧紧盯在外部战争之下的心理的战争,尤其是关于人的才能高下的无声的战争,就找到了《三国演义》的艺术奥秘。

来源丨文章节选自《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小说、诗歌卷)福建教育出版社年4月出版

-今日荐读-

《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小说、诗歌卷)》

作者:孙绍振

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淘宝、天猫、当当、京东等各大电商均有销售

本书所解读的是主要是各版本语文教材中的古代诗歌、现代诗歌、散文诗及小说名作。文本解读能力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语文能力,对文本的无效分析已成为制约语文水平提高的瓶颈。孙绍振老师以他深厚的理论学养和深邃的学术眼光,从哲学和方法论的高度,娴熟运用比较、还原等艺术哲学方法,鞭辟入里地对这些名篇名作进行解读,为文学爱好者和中小学教师提供了有效解读文学作品的很好范例和方法。其看似漫谈式的笔调既展示了独特的视角,给予方法上的可操作性的深刻启示,引发思维的震荡,又恰到好处地钩连了文学规律、心理、审美等多维内容,读来清新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

▲长按扫描

1
查看完整版本: 市区停气停电通知总投资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