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三国时期的奸雄,至于是不是奸众说纷纭,但是英雄豪气一面是得到一致认可的。曹操的发迹史并不简单,而且一路走来也不容易,不过和刘备相比曹操似乎总是赢过刘备一头,而刘备首次正面击败曹操,还是在汉中之战的时候。然而刘备也就这一次的高光表现,之后也是一路走衰。不过也正是这样引发了一个错觉,那就是曹操战无不胜,他的失败就是三国时期的一个特殊案例。但很多人并不知道乱世打下基业的难度有多大,如果刘备是绰号刘跑跑,那么曹操则是曹常败。
曹操
梳理一下曹操前期的战役经过,就能发现曹操几乎也一直是处于战败之中。起兵讨伐董卓的时候,自己带队进攻董卓,结果是败在了董卓部将徐荣的手里,这一次还险些丧命。之后平定黄巾,结果也是被围困,差点丧命。再然后是陈留的战乱,吕布突然来犯,曹操当时坠落战马,手掌烧伤。之后则是和袁绍开战,却被袁绍部下追杀,没办法只能逃走。然后则是曹操著名的逼降张绣,结果张绣半夜反叛,一样是差点要了曹操的小命。之后则是和袁绍开战,官渡前期的失利,后来赤壁之战失败,以及征讨西凉被马超击败。
曹操
再然后则是汉中之战和孙权的骚扰战,在这些战役之中曹操几乎都是战败的结果。所以曹操是在赤壁之后逐渐衰弱的说法并不准确,只能说曹操是在赤壁之后停下了扩张的脚步,从对外战争变成了经营内部。
半老错觉
曹操的前半生从整体走势上看,是一路上升的,这才是为什么众人都认为曹操前期很顺利的原因。但却很少人忽略了战争本身的组成是人口,不论是经济还是生产,甚至是战争所用的士兵都来自人口。前期曹操顺风顺水的前提也是建立在这之上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三国鼎立之后蜀汉一蹶不振,最先灭亡的原因,也就是因为蜀汉的人口不过九十多万,和其他两国比较下来相差甚远。
曹操
而曹操在赤壁之后就开始龟缩,其实也不是曹操缺少了雄心,而是曹操无可奈何。刘备在征讨汉中的时候,法正曾经提到过曹操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内有忧逼”。这里的内忧,自然就是来自曹魏政权的内部不和谐。和刘备比起来曹操的先天优势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但这带来的副作用则是曹魏之中有效命曹操的,也有忠于汉室的。内部争斗不断,尤其是在赤壁之战之后曹操的威严扫地,各种反曹抗议层出不穷,而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名号就是这时候来的。
曹操
对此曹操的做法是亲自稳定后方,还写了一封《明志令》,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意,封住悠悠众口。其实只要看汉中之战时曹操的反常举动,也能看出曹魏内部发生的问题,《三国志》记载“彰晨夜进道,西到长安而太祖已还,从汉中而归。”这是说曹操在汉中对峙的时候,曹操派人召曹彰前来救援,但是曹彰人才刚到长安,曹操就已经选择了撤退。可以说曹操是不战而退,而且曹操从建安二十四年到达汉中时已经是准备了长达半年的时间,史书记载是“曹公争汉中地,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曹操光是粮草就已经准备了数千万囊,一看就是要打长久持续的战斗。
曹操
然而仅仅对峙两个月,曹操就选择了撤退,这也说明了问题,曹操遇到了非走不可的问题,一定要自己亲自去解决。但是从后期曹操的表现来看,曹操应该是成功的,因为在放弃军事的同时,曹操在政治方面取得了胜利。在曹操击破了马超和韩遂之后,得到了和萧何一样的剑履上殿的尊荣。另外在讨伐孙权回来之后成为了公爵,建立了魏公国。之后曹操在讨伐汉中时回来之后,从公爵成为了王。而这时候的曹操除了一个皇帝的名字之外,已经和皇帝的身份毫无差异。所以这时候曹操的野心逐渐是引起了忠汉派的不满,内部的不和谐也到了一定高度,因此曹操无法全心投入战役,只能采取半途而废的办法。
曹操
另外经济问题也是曹操头疼的问题,在缓解经济压力上曹操采取的是屯田制,也就是将中下层干部和难民以及投降的士卒全部都去开荒种地。而这也就解释了曹操为什么要屠城徐州,为的就是扩大土地面积,提高经济实力。前期因为曹操不断地开疆扩土,所以内卷(也就是内部经济问题,人口大于土地)的问题并不严重,但是在赤壁之后开疆扩土失败,南下再也没有实力,这也就使得人口的增长和土地缺失形成了失衡。
所以这些都是曹操面临的内部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曹操后期战争大多数半途而废,甚至是缺少了雄心的原因,战争不是儿戏,而是一个又一个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乱世英雄不好当,治国平天下也不容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