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电影辛弃疾观感
TUhjnbcbe - 2021/8/14 21:25:00
福建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376.html

终于见到有人拍了电影辛弃疾,纵观两宋,辛弃疾是我最敬佩的人,没有之一,他的文武双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如果只论领军武战之力,除了西汉霍去病,还有东汉窦宪,五胡十六国冉闵,南北朝陈庆之,初唐王玄策,盛唐南霁云,明代俞大猷和沈有容等等被埋没的猛将,他们和辛弃疾一样都应该被拍成这样的电影。

然而辛弃疾却是历史上唯一文武双至巅峰之人,诗人中武力最强,将帅里诗文最好。我认为以文才武略论,岳飞韩世忠跟他都不在一个咖位,只不过辛弃疾生不逢时,被年代所负而已。

电影里舞剑一段,拍得极好,动作潇洒有力,配音更是增色。对于导演讲故事的能力点赞,只是我看到的问题却是编剧在文学方面功夫还没有下到,出现了重大失误。

舞剑的旁白配词用到了《念奴娇》的上阙:少年握槊,气凭陵,酒圣诗豪余事。袖手旁观初未识,两两三三而已。变化须臾,鸥翻石镜,鹊抵星桥口。捣残秋练,玉砧犹想纤指。

问题就出在的字,网络上这一句普遍以口字来填,实际上是以口代表这个位置的字缺失了,而并非就是字。

可见编剧没有深思,直接用了网络上搜索到的词。要知道,唐诗宋词是用来唱的,不是念的,毫无韵律的歌词古人如何唱得出口?

后来能有元曲,绝非蒙古人能歌善舞,而是文学本就一脉相承。从三四字诗经就开始唱,到五六七字,再到长短句,而后成曲,最后散文小说。

现在的书店里居然找不到《稼轩长短句》和《全宋词》,估计出版这种书不挣钱吧,反倒全是各种“作家”们编辑整理的宋词评注,经过历代传抄一定是出现了手误,导致这一句韵脚混乱。

不仅如此,第一句还有叫少年槊的,我认为作者属于没脑子型的,没那水平还非要出书,因为批注解释双陆棋叫握槊从来就没有异议。

目前我能找到的书上,出现两个版本:和。奇怪的是,几百年来竟然无人纠正,虽然不敢妄自僭越古人,但以我对诗词的悟力,追思辛弃疾的水平,我敢确定,这个字一定是个字!

袖手旁观初未识,两两三三而已。

变化须臾,鸥翻石镜,鹊抵星桥里。

因为这首词是辛弃疾和朋友陈德明以双陆棋游戏来唱和之作。双陆棋有月门,有花眼,象意星月,六对花眼之间形成六道横线,两边十二道统称双陆,词中的星桥就是代指六道横线,意思是须臾之间已经打入对方禁区里。

为什么肯定不是或字?字不用提,绝无可能!字首先语意不通,其次整观上阙,恰恰只有在这个字上才是唯一需要押韵的地方,否则上阙就完全没有了韵脚,辛弃疾绝不可能写出如此三脚猫水平的词。

看看这首词的下阕,或者他的另一首念奴娇,二三两句如何押韵就明白了。

《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另外引出一个问题,与这首登建康赏心亭极为相似,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第二句的断句,无论是教科书还是宋词三百首等等,后人全都断句错误!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编者断得垃圾,读者学得懵逼,词牌令每一句的字数是个严肃的问题,这是游戏规则,断句错了,唱法就不一样,你让歌伶舞伎们多尴尬。

年,写的辛弃疾46岁,离他当年真正横槊立马已经整整过去了24年。

由于两宋的版图没有西北和东北地区,没有了大片牧场和适于养马的寒冷气候,失去了生产战马的地区,从此便没有了成规模的骑兵部队,这种顶级的骑兵武器,也就逐渐没有了用武之地。

这是宋代对北方游牧民族战力不强的主要原因。

辛弃疾写当然是语带双关,这里的握槊不仅仅是指双陆棋,也是回忆他曾经金戈铁马的青少年时代。

只是剧中才22岁的他和义端喝酒时自己吟出二十年后写的词,着实有穿越的滑稽,这里是个败笔。

他能够率领五十人冲入敌营擒获叛徒并且全身而退,靠的就是骑兵团队的冲杀,快进快出。

骑兵部队冲锋使用的不是,而是,枪很容易折断,只用于步兵统领骑马械斗,槊比枪更结实耐用,而且槊长达三四米,能力不强的骑兵根本用不了。

从小生长于金地的辛弃疾,凭个人能力,冲锋陷阵当然,部下那五十个人也应该都用槊,跟随他的该是特种部队,这就是五十个人敢于冲入敌营的原因,电影中弃马步战显然是不符合逻辑和史实的。

无论个人武力再高,面对千军万马依然如蚍蜉撼树,不但小说家金庸在《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中多次提到过,即便正史中也是如此,名将杨再兴之死就是例子。

野史说他是杨家将的后代,小说中他是神雕大侠杨过的曾祖父。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这事儿杨再兴就干过,只是没干成,他在敌营里没找到金兀术,最后依然全身而退。

但无论如何,这从来都是骑兵干的事,如果是步兵闯阵,就如蝼蚁入海一般绝无胜算的可能。关羽和赵云的先例都是因为对方手下留情才能如入无人之境,否则必死无疑。

电影的结尾实在过于荒诞,辛弃疾不仅在金营中步战抓了张安国而且顺便杀了主帅,确实太夸张了,别说敌营五万人,就是五百人围着你不动任你砍杀,累都能累死你。

辛弃疾于年捉住张安国回到长江以南,此后再也没有机会踏入北国。那一次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

重点是,一个22岁相当于现在大四学生的他,不但万军丛中抓叛徒,还就地收编了上万人的部队跟随他渡江南归,那是何等的英雄气概!

电影不拍这个重点,却在最后把辛弃疾拍成了没头脑不高兴的莽夫,实在是贬低了他的档次。编剧的水平,泛泛之辈耳。

现在看来,辛弃疾就不该南归,如果拥兵自立,或许南宋历史都会被他改写。满腔热血跑回南宋,结果“被创造”了一项很滑稽的记录:

他是整个南宋吃祠禄时间最长的人,也就是说国家每月发钱养着既不用坐班也不用做事。宋代另一个记录保持者,是北宋的司马光。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宋史》上记载了一件小事儿或许能够说明一个大事儿:

辛弃疾少年时和朋友党怀英卜卦,

坎卦为北,离卦为南,他的朋友卜到了坎卦,于是留在了金朝为官,辛弃疾卜到了离卦,则坚心归宋。

可怜南归的辛弃疾被文人党争耽误一生,本想凭金戈铁马,没想到最后却是靠诗词文赋。本是武曲星的他最后竟被逼成了文曲星。

他在年六十六岁时写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距离他南归正好四十三年。

等了四十三年,终于等到朝廷准备起用他收复北方的失地,上任镇江知府时,陆游写诗为他送行,将他比作管仲与萧何。到了镇江,镇江人刘宰也把他比做张良与诸葛亮,足见他在当时士子们心目中有多么高的声望。

两年后,辛弃疾抱憾病逝。

一生只叹流年似水,壮志成灰!

我哥们儿说:海陵王比辛词更有气魄!这个观点我同意一半。

电影里海陵王没有出现,因为年海陵王已经死了。

海陵王完颜亮骄奢淫欲,从哈尔滨迁都到北京后急于投鞭渡江征服南宋,在河北山东等地疯狂抓丁征兵,因此才有了耿京和辛弃疾的起义军。

他一意孤行在扬州准备强渡长江时被部下干掉,金军产生了内乱,实际上部队已经打算回撤,起义军才有机会收复失地,否则我认为还是打不过金人。

海陵王深受南宋汉文化影响,本人诗词写得极好,毕竟是帝王之人,他的词气魄宏伟傲世天下,主要表达的是想当皇帝的心态。

他在做藩王时,曾给人题写扇面:,决定南征时又写

这和唐末的黄巢诗:,几乎如出一辙。这种对权力欲望的追求是无法和辛弃疾忧国忧民的大爱相比的。

宋词的长短句大多以酒筵作乐歌伎传唱为主,海陵王想投鞭渡江有一个原因也是看到柳永词: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从而对西子湖畔垂涎三尺。以他的品性,绝不是志存高远为了一统天下造福苍生,而是为了满足一己私欲不顾百姓疾苦。

两宋只有苏东坡和辛弃疾把词的风格转为雄阔大气。然而以文学成就论,辛弃疾的词不但有,也有,既有,又有。

气魄能大能小,感情能粗能细,他是一个全能型选手。辛弃疾读书极多,对历史典故烂熟于心,他的词里不但随处可见引诗用典而且往往语带双关恰到好处,这在诗词的历史上仅此一家,别无分店。以此来看,海陵王的词再好,在辛弃疾面前也是小巫见大巫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电影辛弃疾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