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③”(《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④,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⑤。”(《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⑥。”(《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⑦,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⑧。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⑨。”(《卫灵公》)
①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说:“悦”的古字,愉快。②知:了解。愠:生气,发怒。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③日:每天。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④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⑤“学而不思”两句: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殆:有害。⑥女:通“汝”,人称代词,你。是知也:这是聪明的。知:通“智”。⑦见贤思齐焉: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⑧“士不可以不弘毅”两句: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弘毅:刚强,勇毅。⑨“己所不欲”两句: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本文所选十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事的原则。这十则语录都是格言警句,每一则都蕴含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字也颇具特色,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
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则是为人处事,强调每天要多次反省自己。
第三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掌握知识的必要性。
第四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五则是学习态度,强调学习态度要端正,不可不懂装懂。
第六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强调向贤人学习,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第七则是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第八则是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第九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
第十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鱼我所欲也
《孟子·告子上》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①;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③?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④。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⑤,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⑦!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⑧?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⑨,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⑩。
①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②患:祸患,灾难。辟:此处及下文所有的“辟”,皆通“避”,躲避。③如使:假如,假使。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④心:信念,心思。勿丧:不丢掉。⑤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尔:助词。⑥蹴:用脚踢。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⑦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辩:通“辨”,辨别。何加:有什么益处。⑧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通“欤”,语气助词。⑨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乡:此处及下文所有的“乡”,皆通“向”,从前。⑩已:停止,放弃。本心:天性,天良。
《鱼我所欲也》一文本身的结构和材料所揭示的中心论点是:人皆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本心”,“贤者能勿丧耳”。如果把该文分成两段来分析,是不难说明这一观点的。本文逻辑严密,析理精深,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生动、流畅,气充词沛,颇具说服力。
简要分析如下:在第1段里,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行文至“所恶有甚于死者”,作者对这个观点的论述就结束了。紧接着“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提出了新的命题:人人都有“是心”(即本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有它。第段就是对这个命题的论说和阐明。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本心”,用“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惯有行为,并对此进行批评和嘲讽。需要注意的是,作者列举失去“本心”的事例,并不牵涉生死,而只是富贵与“义”之间的矛盾与对立,所以,它和“舍生取义”的说法没有什么关系。从课文整体上看,人应该保有“本心”是本文论述的中心。“舍生取义”的观点和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反面论证。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舜发于畎亩之中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②,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③,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④,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⑤,空乏其身⑥,行拂乱其所为⑦,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⑧。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⑨,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⑩。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①发:起,指被任用。畎(quǎn)亩:田间、田地。②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筑:捣土用的杵。③举于士: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士:狱官。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⑤饿其体肤:使他经受饥饿(之苦)。⑥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⑦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乱:扰乱。⑧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缺少的才能。曾:通“增”。⑨“困于心”句: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⑩征于色:表现于脸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入则无法家拂士”两句:内部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拂:通“弼”,辅佐。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文章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文章的开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用类比的手法,说明了他们都是先经历挫折,不得志,后来一跃成名的,同时也引出了下文作者所提出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下文起了铺垫的作用。“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最后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本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是由个别到一般,最后推断出中心论点。即特殊论据——一般论据——中心论点。作者在论证上采用正反论证,相辅相成地说明了同一哲理的两个方面;其次,全文善用排比句,对于同一论题,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阐述,行文如江河直下,一泻千里,使文章富有气势。本文将中心论点放在篇末进行归纳。全文先论证“生于忧患”,方法是先列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再论证“死于安乐”,高度概括历史上大量安乐亡国的事实加以说明。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文中多用短句,且句式较整齐,近似对仗,(骈散对照)读起来朗朗上口。
4.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①?”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②。”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③。”对曰:“小惠未徧④,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⑤。”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⑥。”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⑦。”对曰:“忠之属也⑧。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⑨,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⑩。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①肉食者: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间(jiàn):参与。②“肉食者鄙”两句:当官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③“衣食所安”三句: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④徧:通“遍”,遍及,普遍。⑤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帛:丝织品。加:虚报。信:实情。⑥小信未孚:(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为人所信服。福:赐福,保佑。⑦狱:案件。虽:即使。察:明察。情:(以)实情判断。⑧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⑨辙(zhé):车轮轧出的痕迹。登轼:登上车前的横木。轼: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⑩既克:战胜齐军后。既:已经。故:原因,缘故。“夫(fú)战”两句:作战,要靠勇气。“一鼓作气”三句: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减弱,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枯竭了。作:振作。再:第二次。测:推测,估计。伏:埋伏。
战争题材在《左传》中写得最好,详略得当,而且都有声有色,这篇文章就是一例。《曹刿论战》以“肉食者鄙”即当官的见识浅薄、不能考虑周全为理论基础,而曹刿深谋远虑的出发点是鲁庄公能否以百姓利益为重,所以他并不看重鲁庄公对侍从施舍小恩惠和祭神的诚实,而非常注重鲁庄公以民情审判大大小小的案件,认为这是取信于民的表现,如此,可以一战。
本文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故紧紧围绕“论战”来选取材料。
第1段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强调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突出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这一段可分两层:第一层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第二层记述曹刿要鲁庄公作好战前的政治准备,这是本段的重点。
第段简述曹刿指挥鲁军进行反攻、追击和最后取得胜利的过程,显示曹刿的军事指挥才能,为下文分析取胜原因作伏笔。
第3段写曹刿论述赢得战役胜利的原因,是本文的中心。突出曹刿善于抓住战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
综上分析,本文通过赞扬曹刿的远谋,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全文叙事清楚,详略得当,人物对话准确生动,要言不烦,是《左传》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5.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①。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②?”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③,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④。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⑤;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⑥。”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⑦;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⑧,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⑨。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⑩。
①修:长,这里指身高。昳(yì)丽:光艳美丽。②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③旦日:第二天。④孰:同“熟”,仔细。弗如远甚:远不如。⑤“吾妻”两句: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私:动词,偏爱。⑥地方:土地方圆。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蔽:受蒙蔽,这里的意思是因受蒙蔽而不明。⑦“群臣吏民”两句: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⑧谤讥于市朝: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讥:谏。市朝:公共场合。⑨时时:不时,有时候。间(jiàn)进:偶然进谏。期(jī)年:满一年。⑩战胜于朝廷: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意思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第1段,进谏的缘起。这一段,作者并没有把人物局限于家庭琐事之中,一般性地写他不因妻、妾和客的赞美而感到自满,而是将人物形象进一步拔高、升华,由自身想到国家,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于是“入朝见威王”。
第段,进谏的内容。这一段是课文的中心部分。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推己及人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
第3段,进谏的结果。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劝告,立即发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开张圣听,对于关心国事、积极进谏者,分不同情况给予奖赏。齐威王纳谏之后,齐国果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门庭若市”说明在此以前,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时时而间进”说明最初的进谏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齐威王已经根据人们的意见,改革了弊政。“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齐威王已完全纠正了积弊,齐国政治清明。齐威王纳谏去弊,从而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6.出师表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①。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②,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③,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④。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⑤。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⑥,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⑦。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⑧。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⑨。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
臣⑩,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①崩殂(cú):死。崩:古时指皇帝死亡。疲弊:贫弱困乏。诚:确实,实在。②“然侍卫之臣”两句:但是侍从护卫陛下的臣子在朝廷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外奋不顾身。殊遇:优待,厚遇。③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光:发扬光大。恢弘:这里是动词,意思是发扬扩大。也作“恢宏”。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引喻:称引、譬喻。义:适宜,恰当。④“陟(zhì)罚臧否(pǐ)”两句: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臧否:善恶。⑤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刑:罚。理:治。内外异法:宫内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⑥“此皆良实”两句: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⑦简拔:选拔。遗(wèi):给予。⑧悉以咨之:都拿来问问他们。必能裨补阙漏: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⑨性行淑均:性情品德善良平正。淑:善。均:平。⑩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苟全性命”两句:只希望在动乱的时代中保全性命,并不希求在诸侯中做官扬名。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猥: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驱驰:奔走效劳。夙夜忧叹:早晚忧愁叹息。不毛:不长草。这里指人烟稀少的地方。驽钝: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攘除:排除,铲除。斟酌损益:(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损:除去。益:兴办、增加。慢:怠慢,疏忽。彰其咎:揭示他们的过失。彰:表明、显扬。咨诹(zōu)善道: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诹:询问。雅言:正言。
《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贰的品格。
本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5段)希望后主刘禅能够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第二部分(第6~7段)是寓情于事,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表达了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第三部分(第8~9段)表达自己的感恩图报之情。
7.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①。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③。阡陌交通,鸡犬相闻④。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⑤。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⑥。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⑦,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⑧。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⑨。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⑩。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①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缤纷:繁多的样子。②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③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属:类。④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相闻:可以互相听到。⑤“黄发垂髫”两句: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⑥“便要还家”两句:有人就邀请他到他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⑦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⑧乃:竟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⑨具言:详细地说出。叹惋:感叹,惋惜。⑩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志:做标记。及:至,到。诣(yì):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未果:没有实现。寻:随即,不久。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娴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钩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可知: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营造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8.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①。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③。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④。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⑤,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⑦,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⑧。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①“两岸连山”两句: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阙:通“缺”。②自:假如,若。亭午:正午。夜分:半夜。曦:日光,这里指太阳。③襄:上。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④奔:这里指飞奔的马。疾:快。⑤素湍绿潭: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素湍:白色的急流。⑥绝(yǎn)多生怪柏: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⑦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⑧肃:指寂静。属(zhǔ)引:接连不断。属:动词,连接。引:延长。绝:消失。
作者用“自三峡七百里中”起笔,既交代了描写对象,又介绍了其总体长度。
接着,作者先写山,用“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寥寥数笔形象地勾勒出三峡磅礴逶迤、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使读者很快被三峡的雄险气势所吸引。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余字,就把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引用的诗句突出表现了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色悲寂凄凉的气氛。
9.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①,骈死于槽枥之间②,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④,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⑤,执策而临之⑥,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⑦?其真不知马也。
①祇(zhǐ):只是。②骈(pián)死于槽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骈死:并列而死。槽枥:喂牲口用的槽。③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句中的两个“食”:通“饲”,喂。④外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且:犹,尚且。⑤“策之”三句: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通晓它的意思。策:用鞭子打马。道:正确的方法。材:通“才”。⑥执策而临之: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临:面对。⑦其真无马邪:真的没有(千里)马吗?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全文共3段:第1段,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才能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第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不知马”。第3段,归纳全文中心,对“食马者”的无知妄说进行辛辣的嘲讽。
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贯穿全文的是“不知马”这句话。文中连用11个“不”字:开篇说“伯乐不常有”、千里马“不以千里称”,已隐含着“不知马”的意思;第段先明确指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然后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说明“不知”所造成的恶果;最后一段更以“不以”“不能”来痛斥“食马者”的无知,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出了中心句。
本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和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先从正面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性作用,从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接着又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这也是千里马终身受屈辱直至含悲死去的历史。其中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其真不知马也。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运用排比句描写出食马者洋洋得意的神情和自居的心理,表现了食马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特征。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10.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②。可以调素琴,阅金经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④。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①“斯是陋室”两句: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斯:这。惟:只。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②“谈笑”两句: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鸿儒:博学的人。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③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金经:指佛经。④“无丝竹”两句: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案牍(dú):官府的公文。形:形体、身体。
《陋室铭》开篇以山水起兴,山水可以不在乎高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撒芬芳。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从此处可以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成,而不是烘托。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言下之意是什么呢?作者意在表明,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无学之辈。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两句同样延续了“比”的手法,只不过由类比变成了反向的对比。“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收束全篇,说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用圣人坚持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
11.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①,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②。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③。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④。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⑤。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⑥。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⑦。其岸势犬牙差互⑧,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⑨。以其境过清⑩,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①篁(huánɡ)竹:竹林。如鸣珮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②水尤清冽(liè):水格外清凉。尤:格外。冽:凉。③卷(quán)石底以出: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坻(chí):水中高地。屿:小岛。嵁(kān):不平的岩石。④“蒙络摇缀”两句:(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络:缠绕。披拂:随风飘荡的样子。⑤“日光下澈”两句: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布:分布,这里指映照。⑥佁(yǐ)然:呆呆的样子。俶(chù)尔:忽然。翕(xī)忽:轻快敏捷的样子。⑦“斗折蛇行”两句: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⑧犬牙差(cī)互: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⑨“凄神寒骨”两句: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悄怆(qiǎochuànɡ):忧伤的样子。⑩以其境过清:因为这样的环境太凄清。清:凄清。隶而从者:跟着同去的人。二小生:两个年轻人。
一、本文写景按游览观察的顺序,非常自然:循声而入发现小石潭,环顾小石潭的全貌和周围环境,观察了小石潭里的游鱼,远望了小石潭的水源,最后写离开小石潭的情景。
二、抓住景物特征,精细生动地描绘。
写小石潭,处处从“石”字落笔,表明了它的小而奇秀。
从听觉、视觉和感受等多角度地描绘。“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此文开笔就有声有感。未见其潭,先闻其声,游兴被激发了。“水尤清冽”“青树翠蔓”“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明灭可见”,景物的色彩、光线的明暗变化真切而清丽。写景,动静交错。声,是动态的,石,是静态的,“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又是动态的,鱼儿忽静忽动,溪水若静实动,这画面给人以很深的感知度。
写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读者领略着这画卷的美且对作者寄予深深的敬意与同情。
三、文笔简练,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写潭,处处透出了潭水的清冽,有很高的透明度,写环境气氛又处处透出寂寥、幽邃的意境。前后照应浑然一体。全文不满0字却诗情画意融为一体,所以说这篇记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山水游记中的精品。
1.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①。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②。
予观夫巴陵胜状③,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⑤。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⑥,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⑦?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⑧;日星隐曜,山岳潜形⑨;商旅不行,樯倾楫摧⑩;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①越:及,到。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具:通“俱”,全,皆。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属:通“嘱”。③胜状:胜景,好景色。④“浩浩汤汤(shānɡshānɡ)”两句:水波浩浩荡荡,宽阔无边。际涯:边。晖:日光。⑤“此则岳阳楼”两句:这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⑥迁客:谪迁的人,指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⑦“览物之情”两句: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⑧淫雨:连绵的雨。开:解除,这里指天气放晴。排空:冲向天空。⑨“日星隐曜”两句: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⑩樯(qiánɡ)倾楫(jí)摧: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春和景明”四句: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万顷:极言其广。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鸟停息在树上。锦鳞:美丽的鱼。“而或”四句: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照在湖面上闪着金光,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一:全。何极:哪有穷尽。“宠辱偕忘”三句: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那是喜洋洋的欢乐啊。把:持、执。求:探求。为: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居庙堂之高:指在朝廷上做官。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其必曰”句: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微斯人”两句:(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微:没有。归:归依。
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以“庆历四年春”点明时间起笔,格调庄重雅正;说滕子京为“谪守”,已暗喻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设伏。下面仅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
第段,格调振起,情辞激昂。先总说“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设定下文写景范围。以下“衔远山,吞长江”寥寥数语,写尽洞庭湖之大观胜概。
3~4两段是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两股奔涌跳跃的情感之流,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第3段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第4段以“至若”领起,打开了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
第5段是全篇的重心,以“嗟夫”开启,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
13.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①。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②,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③。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④。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⑤,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⑥,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⑦,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⑧,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⑨,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⑩,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①“望之蔚然”两句: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②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翼然临于泉上: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临:靠近。③“醉翁之意”两句: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意:情趣。④“山水之乐”两句: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寓:寄托。⑤霏:雾气。云归而岩穴暝(mínɡ):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⑥“野芳发而幽香”两句: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芳:香花。秀:茂盛、繁茂。⑦负者:背着东西的人。休于树:在树下休息。伛偻(yǔlǚ)提携:指老老少少的行人。⑧山肴野蔌(sù):野味野菜。蔌:菜蔬。⑨“宴酣之乐”两句: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酣:尽兴地喝酒。⑩觥(ɡōnɡ)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觥:酒杯。筹:酒筹。阴翳(yì):形容枝叶茂密成荫。翳:遮盖。鸣声上下:意思是鸟到处叫。“醉能同其乐”三句: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
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起游赏宴饮的乐趣。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醉翁亭记》写得格调清丽,富有诗情画意。这篇散文又可分为两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是写亭;第二部分,重点是写游。而贯穿全篇的却是一个“乐”字。这种乐的胸怀,充满了士大夫悠闲自适的情调,并从侧面显示了作者自己治理滁州的政绩。
14.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①。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③,濯清涟而不妖④,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⑤,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⑦。莲之爱,同予者何人⑧?牡丹之爱,宜乎众矣⑨。
①“水陆草木”两句: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很多。蕃(fán):多。②李唐:指唐朝。③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染:沾染(污秽)。④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⑤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⑥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⑦“菊之爱”两句: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鲜:少。⑧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⑨宜乎众矣:人该是很多了。宜:应当。
莲花,曾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篇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周敦颐先用花进行比喻,以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贴切,让人读来也别有一番滋味。“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此平淡之句接上节“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可谓浑然一体,不着丝毫痕迹。而更重要的是,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得淋漓尽致,而无一言直接指责。
此文内容厚实而意境深远,加上其文近似白话,易读易解,所以成了流传后世脍炙人口的佳品。在赏析此文的时候,能感动于文中的志节,这也就是读此文的最佳所得。《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对莲的喜爱为线索;两个陪衬,以水陆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和牡丹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爱菊花、爱牡丹、爱莲花,指代三种人,菊花:隐居避世的人;莲花:指品德高尚,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牡丹:指追求富贵高傲之人。
本文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德,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15.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①,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③。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④。
①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念:考虑,想到。②相与:共同,一起。中庭:院里。③“庭下”三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xìnɡ)。④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
全文分三层。一写寻友夜游,二写庭中夜色,三写月下抒情。
第一层叙事: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使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散步。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又自然流畅。
第二层写景: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清。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幅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好似积水空明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
第三层:惋惜无人赏月。至此转入议论。作者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没有其他人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16.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①,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③。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④。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⑤。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⑥,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⑦,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⑧。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⑨。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⑩。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①致:得到。假借:借。②走:跑。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③“既加冠(ɡuān)”两句: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④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叩:请教。⑤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辞色:言语和脸色。⑥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⑦叱咄(chìduō):训斥,呵责。至:周到。⑧“俟其欣悦”两句: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俟:等待。⑨负箧(qiè)曳屣(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⑩穷冬:隆冬。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舍:这里指学舍,书馆。支:通“肢”。媵(yìnɡ)人:这里指服侍的人。衾(qīn):被子。寓逆旅:住在旅店。无鲜肥滋味之享: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被:通“披”,穿。缨:帽带。容臭(xiù):香袋。烨(y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以中有足乐者”两句: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这篇文章中心意思明确,但作者不是板着面孔空讲道理,而是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这种夹叙夹议手法的运用,又是通过现身说法的途径,包含着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因而显得情意恳切,语重心长,使人感到亲切。文章从叙述入手,表面上看似乎离题,实际上内在的勾连很紧。写年轻时读书、从师、求学的经历,选取的是跟题旨有关的事情,因而在叙述中隐隐地有着议论的意图。写自己的艰苦经历是正面教育,写富家子弟求学的情形是提供对比衬托自己求学的艰辛、勤奋。这一切又无不是为着勉励马生。因而,全文的结构紧密,最后推出题旨就显得水到渠成。
本文的一个重要写作特色是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比较明显的是富家子弟的富有和作者自己的贫寒的对比。本章的结论便是从这些对比中引出的,因而很鲜明,很有说服力。
通过阅读此文,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绩的根源。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主观是否努力,与客观学习生活条件关系不大。在学习中我们要有苦中作乐,以苦为乐的精神,同时也应该好好珍惜我们现有的优越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应当尊重老师,在老师面前应当恭敬、谦虚;应从宋濂身上学习他的勤奋刻苦,求教谦虚、诚恳,尊敬老师的品质。
17.关雎
《诗经》
关关雎鸠①,在河之洲②。窈窕淑女,君子好逑③。
参差荇菜④,左右流之⑤。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⑥思服⑦。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⑧。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①关关雎鸠:雎鸠鸟不停地鸣叫。关关:拟声词。②洲:水中的陆地。③“窈窕淑女”两句:文静美好的少女是少年心中的好配偶。逑:配偶。④荇菜:一种可食的水草。⑤左右流之:在船的左右两边捞。流:捞取。⑥寤寐(wùmèi):这里意思是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⑦思服:思念。⑧琴瑟友之:弹琴鼓瑟表示亲近。
这首诗通过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个采摘荇菜的姑娘,并为姑娘的勤劳、美貌和娴静而动心,随之引起了强烈的爱慕之情,在梦里也会梦见在追求那位姑娘,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突出表达了青年男女健康、真挚的思想感情。本篇是诗经的首篇,更加表明了关雎在古代人们心中的地位。
由于《关雎》既承认男女之爱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又要求对这种感情加以克制,使其符合于社会的美德,后世之人往往各取所需的一端,加以引申发挥,而反抗封建礼教的非人性压迫的人们,也常打着《关雎》的权威旗帜,来伸张满足个人情感的权利。
18.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①。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②,道阻③且长。溯游④从之,宛在水中央⑤。
蒹葭萋萋⑥,白露未晞⑦。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⑧。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⑨。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⑩。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①“蒹葭苍苍”两句:大片芦苇,莽莽苍苍,晶莹的露珠,化作白霜。②溯洄从之:逆流而上去追寻她。溯洄:逆流而上。③阻:艰险。④溯游:顺流而下。⑤宛在水中央:好像在水的中央。宛:仿佛,好像。⑥萋萋:茂盛的样子。⑦晞:干。⑧湄: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⑨道阻且跻(jī):路又险又高。阻:险。跻:高。⑩宛在水中坻:仿佛就在水中的高地上。坻:水中的高地。采采:茂盛,众多。未已:还没有完。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全诗以秋水、蒹葭、白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主人公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伊人的心情。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形象、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正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所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具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19.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①,山岛竦峙②。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③。
幸甚至哉④,歌以咏志。
①澹澹(dàndàn):(水波)荡漾。②竦峙(sǒnɡzhì):高高地挺立。竦:高起。③“日月之行”四句:太阳、月亮此起彼落,好像出没于大海中;银河闪烁,好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星汉:银河。④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幸:庆幸。至:极点。
《观沧海》一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通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
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十分形象、准确。
0.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①,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②。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③。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④。
①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人境:人聚居的地方。②尔:这样。心远:指精神超脱世俗。③“山气日夕佳”两句:傍晚的山色最美好,飞鸟结伴返回林间。④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辨:辨识。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抒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或叙田居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那样景、情、理融于一体的名句不用说,就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样的句子,虽出语平淡,朴素自然,却也寄情深长,托意高远,蕴理隽永,耐人咀嚼,有无穷的理趣和情趣。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①
王勃
城阙辅三秦②,风烟望五津③。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④。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⑤。
①之:到、往。②城阙:这里指长安。三秦:这里泛指秦岭以北、函谷关以西的广大地区。③风烟望五津:遥望蜀州,只见风烟迷茫。五津:这里指杜少府即将赴任的地方。④“海内存知己”两句:只要四海之中有了解自己的人,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好像是近邻。比邻:近邻。⑤无为:无须、不必。歧路:告别的地方。沾巾:挥泪告别。
朋友即将上任,诗人劝慰他不要为远别而悲伤:虽然远隔天涯,但友谊不会因为距离的遥远而淡薄,他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虽为送别诗,但全诗却无伤感之情,诗人的胸襟开朗,语句豪放清新,委婉亲切,体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主题。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离,再会难期,就连通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在这些送别或留别的诗里,难免染上凄凉、伤感的色彩。而王勃的这首诗写得却乐观开朗,没有一般赠别诗常有的那种哀伤和悱恻。这也正是它受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①,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②,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③。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④。
①客路:行客前进的路。②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相平,显得十分开阔。③“海日生残夜”两句: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残夜:夜将尽未尽。④归雁洛阳边: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开头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象,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客路”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此联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尾联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旅食他乡,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归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了。
3.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①。
征蓬出汉塞②,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③。
萧关逢候骑④,都护在燕然。
①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属国:典属国的简称,这里诗人用来指自己使者的身份。②征蓬:飘飞的蓬草。③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长河:黄河。④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试想,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只有用一个“大”字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是多么醒目,“孤烟”二字正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直入人心。“长河落日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长”字便自然涌上作者心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这里的“圆”字与前面的“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难以言其妙处。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①,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②。
①子规:即杜鹃鸟,又称布谷鸟。②风:一作“君”。夜郎:古代少数民族国名,辖境主要在现在贵州西部。
一、二句写景叙事。“杨花”,含飘零之感,唤起读者对王昌龄流落远方的担忧;“子规”,有离别之恨,触发宦游异乡的人们的心头的凄清;“五溪”,本已是极偏远的地区;而“龙标”,却还在更荒僻的远方……这种种的愁情离绪叠加在作者心头,更加以悲景衬托离情,表现出作者对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远的深切同情。
三、四句借景抒情。在这里,作者大胆想象,直接袒露自己听到朋友远谪后的内心情感。有道是“明月千里寄相思”,作者所寄的是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所有这些,真切地传达出作者得知友人遭贬后的心灵震撼以及由此而引发出来的强烈的主观感情。
全诗就事写景,借景抒情,特别是运用奇特的想象直抒胸臆,十分恰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不幸遭遇的急切关照和安慰之情,从而使这首诗成为友情诗中的名篇。
5.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①,玉盘珍羞直万钱②。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③?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④。
①樽(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贵。②珍羞:珍贵的菜肴。羞:同“馐”,美味的食物。直:同“值”。③今安在:如今身在何处。安:哪里。④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云帆:高高的船帆。济:渡。
诗开头写“金樽清酒”“玉盘珍羞”,给人一个欢乐的宴会场面。接着写“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又向读者展现了作者感情波涛的冲击。中间四句,既感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看到了吕尚、伊尹忽然得到重用。“行路难”四个短句,又表现了进退两难和继续追求的心理。最后两句,写自己理想总有一天能够实现。
全诗在高度彷徨与大量感叹之后,以“长风破浪会有时”忽开异境,坚信美好前景终会到来,因而“直挂云帆济沧海”,激流勇进。意蕴波澜起伏,跌宕生姿。
6.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①。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②。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③。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①齐鲁青未了:意思是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齐:指泰山以北地区,春秋时属齐。鲁:指泰山以南地区,春秋时属鲁。青:指山色。未了:不尽。②“造化”两句: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造化:指天地、大自然。钟:聚集。阴:山的北面。阳:山的南面。③荡胸:心胸摇荡。曾:通“层”。决眦(zì):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眦:眼角。
诗中以饱满的热情形象地描绘了泰山这座名山雄伟壮观的气势,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开头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设问统领下文。第二句的“齐鲁青未了”自问自答,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青”字是写青翠的山色,“未了”是表现山势坐落区域之广大,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这是远望之景。
三、四两句是近望之势。“造化钟神秀”是说泰山秀美无比,仿佛大自然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了,一个“钟”字生动有力。“阴阳割昏晓”,突出泰山的高耸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与昏暗的两个天地。“割”字形象贴切,赋予了参天耸立的山姿以生命力。
五、六两句是近看之景,并由静转动。“荡胸生曾云”描写山腰云雾层层缭绕,腾云而起,使胸怀涤荡,用“曾云”衬托出山高。“决眦入归鸟”,是瞪大眼睛望着一只只小鸟飞回山林,表现出了山腹之深。一个“入”字用得微妙传神,好像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了。
最后两句想象登山之景,仍是“望”,而不是“登”。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临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中的“凌”字,表现了作者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中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格外的低小,以此衬托出泰山的高大。
7.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①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②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③。
①时:政治局势。②烽火:古代边境上遇敌报警升起的烟火,此指“安史之乱”的战火。③浑:简直。胜:能承受。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一首名作能传诵千古,必定是因为它能高度概括时人和后人在同类境遇中共同的感受和体会。《春望》就是如此。
国破是一朝一代的悲哀,而山河是永恒的存在;破城遇到春天,草木照样生长,自然规律不会因时势的变化而改易。眼前人事和永恒时空的对比,使诗人更强烈地感受到内心的荒凉落寞,以至于所见之景只剩下山河草木,一片空旷。虽然山河草木均是无情之物,诗人却使它们都变成了有情之物,花鸟会同诗人一样因感时而溅泪,因恨别而伤心。足见人间深重的苦难也能惊动造化。
阳春三月,烽火不熄,所以家书难得,可抵万金。这句是实写自己与家人音讯隔绝,但也概括了一个共通的道理:战乱之中亲人平安的消息比什么都珍贵。由于能将个人的感受提炼成人之常情,这两句遂成为表达人们在乱离中盼望家信的名句。
这首诗各联结构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变疏。加上对仗工整,声情悲壮,自然成为最能概括家国之恨的代表作。
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①。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②。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③,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④。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⑤。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⑥!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⑦!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①挂罥(juàn):挂着,挂住。长:高。沉塘坳(ào):沉到池塘水中。坳:水边低地。②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③竹:竹林。呼不得:喝止不住。④俄顷:一会儿。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向昏黑:渐渐黑下来了。向:渐近。⑤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⑥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⑦“安得广厦”两句:如何能得到宽敞的大屋千万间,遮蔽天下贫寒之人,使他们都喜笑颜开。
这首诗是作者高尚情怀的具体体现。他的茅屋几乎被狂风和顽童完全摧毁,又遇上了连绵不断的秋雨,屋漏床湿,被冷似铁,全家无法安眠,处境十分悲惨。但诗人从切身体验推己及人,以天下之忧为忧,渴望有广厦千万间为天下贫寒之士解除痛苦,甚至想以个人的牺牲来换取天下寒士的欢颜。诗歌情意真切,文字朴素,未作刻意的雕琢,但由于写出了诗人由极为潦倒不堪之中推开自身往大处着想的思想境界,仍然显出了波澜起伏的转折变化。诗的最后一段表达了大庇天下寒士的理想,句法、情感完美配合,随气之短长,以七言、九言错杂,以“呜呼”二字穿插,加强感叹的语气,音调抑扬舒展,收放自如。
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①。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②。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③,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④。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①白草:一种晒干后变为白色的草。胡天:指塞北的天空。胡:我国古代对北方各民族的通称。②珠帘:用珍珠缀成的帘子。锦衾薄:丝绸的被子(因为寒冷)都显得单薄了。③瀚海:沙漠。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④“纷纷暮雪”两句:傍晚大雪纷纷飘落在军营大门外,风吹着,冻僵的红旗已不能翻卷了。
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有大笔挥洒(如“瀚海”两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如“北风”两句),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两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起伏的节奏旋律。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不已。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的称誉。
3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①小雨润如酥②,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①天街:京城街道。②酥:乳汁,这里形容春雨的滋润。
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语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有,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写出了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
三、四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前两句体察景物之精细已经令人称赞,后两句如奇兵骤至更在人意料之外。
3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②。
①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②歌一曲:指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长(zhǎnɡ):增长,振作。
首联以伤感低沉的笔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自己在巴山楚地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思旧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
颔联用王质“烂柯人”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含意十分丰富。
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自比,以“千帆”和“万木”比喻他在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在满心惆怅的同时也表达出了对世事的洞彻和达观。既劝慰自己,也劝慰朋友,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面对世事变迁,宦海沉浮,应有豁达胸襟。
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诗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中优秀之作。
3.观刈①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②。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③,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④。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⑤。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①刈(yì):割。②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③“妇姑荷(hè)箪食”两句:妇女担着用竹篮盛的饭,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④饷(xiǎnɡ)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丁壮:青壮年男子。⑤曾不事农桑:一直不从事农业生产。曾:一直、从来。农桑:农耕和蚕桑。
全诗分四层:
第一层为前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在“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中间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前述田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进行了尖锐批判,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
第四层,最后六句,作者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这一时期的白居易的诗歌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
33.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①云脚低②。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①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岸齐平,即春水初涨。②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孤山寺所见之景。第一句是初春作者游行的地点,第二句是远景。“初平”,春水初涨,远望与岸齐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幅宁静的水墨西湖图。全诗结构严密,格律严谨,对仗工整,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诗人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并善于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选取了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见春色的景物,动物与植物选择组合,独具匠心。还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34.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①。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②。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①摧:毁。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②塞上燕脂凝夜紫:长城附近多紫色泥土,所以叫作“紫塞”。燕脂:即胭脂,深红色。这里写夕晖掩映下,塞土有如燕脂凝成,紫色更显得浓艳。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于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后称“乐府诗”,多介绍战争场景。
诗人的语言极力避免平淡而追求峭奇。为了追求奇,他在事物的色彩和情态上着力,用浓辞丽藻大红大绿去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构思新奇,形象丰富。
全诗共八句,写了三个画面: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35.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注]。
“东风”两句: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东风:指火烧赤壁事。
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做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后两句是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这里涉及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而是说“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台乃曹操骄奢淫乐之所,蓄姬妾歌伎其中。这里的铜雀台,让人不禁联想到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凸显其金屋藏娇之意。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实在令人佩服。
36.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注]。
后庭花:《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后主所作,后世多称之为亡国之音。
这首诗在语言运用方面颇见功底。首句写景,“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融合成一幅朦胧冷清的水色夜景,渲染气氛,朦胧中透出忧凉。次句点题,并以“近酒家”的丰富内涵引发思古之幽情,秦淮一带在六朝时是著名的游乐场所,酒家林立,因此昔日那种歌舞游宴的无尽繁华实已包含在诗人此时的思绪之中。后两句由一曲《后庭花》引发无限感慨,“不知”抒发了诗人对“商女”的愤慨,也间接讽刺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以及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犹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联为一体,伤时之痛,委婉深沉。清代评论家沈德潜推崇此诗为“绝唱”,一个“犹”字透露出作者批判之意,忧虑之情。
37.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①,却话巴山夜雨时②。
①何当:什么时候。共剪西窗烛:这里指伴着烛光促膝夜谈。②却:再。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代信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达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促膝长谈,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烛花。他们剪去烛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时空变换。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荡气回肠。“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38.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①。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②。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③。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①东风无力百花残:指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东风:春风。残:凋零。②“春蚕到死丝方尽”两句:比喻对意中人至死不渝的爱情和无尽的思念。丝:这里以“丝”喻“思”,含相思之意。泪:指蜡泪,隐喻相思泪水。③“晓镜但愁云鬓改”两句:意思是叹时光易逝,相会无期。镜:照镜,用作动词。云鬓:青年女子的头发,代指青春年华。夜吟:夜晚吟诗。
本诗是诗人以“无题”为题目的许多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诗。
首联是因极度相思而发出的深沉感叹,在聚散两依依中突出别离的苦痛。颔联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颈联从诗人体贴关切的角度推测想象出对方的相思之苦。尾联,想象愈具体,思念愈深切,便愈会燃起会面的渴望。
诗中一、三、四、五各句,都可以从李商隐以前的他人作品中发现相似的描写。在前人创作的熏陶和启发下,诗人有所继承和借鉴。但是他并没有简单地模仿前人,而是以很高的创造性,向前跨进了一大步,把原来比较朴素的表现手段改造得更曲折、生动,用以反映更为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实际上已经脱去旧的形迹,成为新的创造了。
39.相见欢①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②,别是一般③滋味在心头。
①相见欢:又作“乌夜啼”,词牌名。②离愁:指去国之愁。③一般:一种。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郁积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十二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种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同时也为下片的抒情做铺垫。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经历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作者尝尽了愁的滋味,而这滋味,是难以言喻、难以说完的。
末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紧承上句写出了李煜对愁的体验与感受。以滋味喻愁,而味在酸甜之外,它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是一种独特而真切的感受。
40.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①。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①边声:边塞所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千嶂:崇山峻岭。②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归无计:不能做归家的打算。
《渔家傲·秋思》这首词意境开阔苍凉,意象生动鲜明,描写了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内心的真实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写景。一个“异”字,统领上片全部景物: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特别是词中的“长烟落日”,很自然地使人想起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塞,虽然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诗人的笔下,却依然留有相同的印迹。
下片是在上片写景基础上的抒情。词中抒发了边关将士的愁情。端着一杯浑浊的酒,想起远在万里之外的家乡,可是边患没有平息,哪能谈归去?再加上满眼的遍地白霜、盈耳的羌笛碎声,又叫人如何能够入睡?将士们只能是愁白了乌发,流下了浊泪。在这里,作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出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41.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注]。
香径:带着幽香的园中小径。
词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去年天气旧亭台”说明时间在重复,空间也在重复。就在这作诗饮酒的单调乏味的重复生活中,夕阳西下了,何时能回来呢?表现出词人对人生价值的哲学思考。“无可奈何花落去”,为“夕阳西下”之“无可奈何”。“花落”而“燕来”正可安慰无聊的人生。也是孤独者对人生各种问题的进一步思考。“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千古名句。这首词历来为人称道。
4.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①,自缘身在最高层②。
①望眼:放眼远望的视线。②缘:因为。
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写峰上古塔之高,点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状态,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地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努力地互勉或自励之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是就事物肯定方面而言的,比喻“掌握了正确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诗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铭。
43.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①,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②。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③。
①聊:姑且,暂且。黄:黄犬。苍:苍鹰。②胸胆尚开张:胸怀还很宽阔,胆气还很豪壮。③会:定将。雕弓:饰以彩绘的弓。
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令人“觉天风海雨逼人”。从艺术表现力上说,词中一连串动态词,如发、牵、擎、卷、射、看、挽、望等,十分生动形象。全词表现了作者的胸襟见识、情感兴趣、希望理想,一波三折,姿态横生,“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势恢宏,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充满阳刚之美,成为历久弥珍的名篇。
44.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②。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④。
①归去:回到天上去。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不胜:经受不住。②“转朱阁”三句: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③“不应有恨”两句:(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④千里共婵娟: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婵娟:指月亮。
这首词以月起兴,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词作上片反映执着人生,下片表现善处人生。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
45.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①,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②。
①箫鼓追随春社近:箫鼓的声音接连不断,春社日已临近了。②若许:如果这样。闲乘月:趁着月夜闲游。无时:随时。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尽,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从今往后,能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4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①,五十弦翻塞外声②,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③。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①八百里分麾下炙:分牛肉给部下享用。麾下:军旗下面,指军营里。炙:切碎的熟肉。②五十弦:原指瑟,这里泛指各种乐器。翻:奏。塞外声:指悲壮粗犷的战歌。③马作的卢飞快: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作:像……一样。的卢:良马名。霹雳:特别响的雷声。
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层,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心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末一句是一层,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这反差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由此可见,极其豪放的词,也可以写得极其含蓄,只不过和婉约派的含蓄不同罢了。
从全词看,壮烈和悲凉、理想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作者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在梦中驰骋杀敌,在醒时发出悲叹。这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民族的悲剧。而作者的一腔忠愤,无论在醒时还是在醉里、梦中都不能忘怀,是他高昂而深沉的爱国之情、献身之志的生动体现。
47.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①。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②。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③。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④。
①干戈寥落四周星:在频繁的抗元战斗中已度过四年。寥落:荒凉冷落。②“山河破碎风飘絮”两句: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也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③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④丹心照汗青:忠心永垂史册。汗青: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故称书简为汗青。这里特指史册。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的悲剧已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但面对这种巨变,诗人想到的却不是个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遗憾两年前自己未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从而扭转局面。同时,也为自己的孤立无援感到格外痛心。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作者国破家亡的剧痛与自责、自叹相交织的苍凉心绪。末尾两句则是身陷敌手的文天祥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范围。
48.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①在天涯②。
①断肠人:这里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游子。②天涯:此处指离故乡极远的地方。
这首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此曲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营造了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三、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游子深秋远行图。
四、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使个人的情感获得普遍的社会意义。
49.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注],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西都:指长安。
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历年间,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触发了对古代情怀的追念而作的,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这首流传的小令,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揭示出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即不管封建王朝如何更迭,在他们的争城夺地的战争中蒙受灾难的,还是那些无辜的老百姓。它像一支高烧的红烛,照亮了人们的眼睛,使之认识到象征封建政权的宫阙,它的兴建是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垒起来的;它的倒塌也有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做了它的殉葬品。这便是它所闪耀的思想光辉。至于铸辞精当,造型生动,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乃其余事。
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把潼关的地形与历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潼关”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发出一声沉甸甸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奇叹。
50.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注]。
“落红”两句:言外之意是说,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又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辅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抒发了自己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全诗移情于物,形象贴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
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龚自珍论诗曾说“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书汤海秋诗集后》),他自己的创作就是最好的证明。
文章转自:
本文系转载,原作者:告知帮您署
更多资源请加入语文精品资源共享QQ群:①②(①群若满员可加②不必重复加)
本文由语文阅刊(yuwenyuekan)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致原创作者:若因第三方原因,无意中侵犯了您原创版权,请联系,马上删除!谢谢!
投稿: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