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D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描述的是甲骨文,甲骨文最早出现在商朝时期,这也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2.B根据题干可知,石斧、石铲、石镰、石刀是用于开垦耕地用的生产工具,说明这些考古发现是我们了解原始农业发展的依据,B项正确;早期人类生活在旧石器时代,他们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与开垦耕地的生产活动无关,排除A项;半坡遗址距今约年,早期国家还没有产生,排除C项;生产工具与文字的形成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D尧因为儿子丹朱不贤明而把部落首领的位置让给更加贤明的舜,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是禅让制,D正确;世袭制是依赖血缘关系进行传承,与题意不符,排除A;分封制出现于西周时期,排除B项;舜成为部落联盟首领不是选举出来的,不能反映选举制,排除C项。故选D。
4.C“考古学家挖掘出春秋时期的牛骨头”并不一定能证明当时使用牛耕地,这个牛也有可能是用作祭祀的,因此C项中的观点最不可靠,C项符合题意;挖掘发现了春秋事情反映牛耕的文物、典籍记载和牛耕图等都能够证明当时出现了牛耕,不是最不可靠的史料,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5.B根据所学可知,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是为了实现称霸的梦想,这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现象,B正确;涿鹿之战是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结成的联盟大败蚩尤部落的战役,排除A;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商朝灭亡的战役,排除C;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争霸的战役,排除D。故选B。
6.A根据材料可知,“天下为公”变成“天下为家”是因为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世袭制就是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故A项正确;奴隶制是指奴隶主拥有奴隶的制度。劳力活动须以奴隶为主,无报酬,且无人身自由,排除B项;分封制是指以封地连同居民分赏王室子弟和功臣,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也有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维护周室安全的责任,排除C项;封建制就是最高统治者把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分封给各个领主的一种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7.D根据所学可知,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后形成了齐、楚、秦、燕、赵、魏、韩七个实力较强的诸侯国,史称“战国七雄”。鲁国是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但并不是战国七雄之一,D项符合题意;齐国、燕国、韩国均属于战国七雄中的诸侯国,排除ABC项。故选D项。
8.B根据所学可知,“仁者爱人”是孔子核心思想“仁”的体现,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B项正确;老子的主张是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提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排除A项;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等,排除C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出选贤用能、提倡节俭,排除D项。故选B项。
9.B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在中央推行三公九卿制,其中丞相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负责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B项正确;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C项错误,不符合三公的范围,排除;丞相一定是宰相,但宰相不一定是丞相,排除D项。故选B项。
10.A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到商代后期,青铜器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如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A图司母戊鼎,A正确;图B是四羊方尊,以造型奇特著称。B排除;图C是毛公鼎是目前所见青铜器中铭文数量最多的一件。C排除;图D是三星堆青铜立人像,是“三星堆”文化的代表,D排除;故选A。
11.B根据所学可知,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的水利工程,B正确;其他选项均不符合史实,排除ACD。故选B项。
12.C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由于秦朝实行暴政,导致人民不堪重负,最终爆发起义推翻了秦朝,其中修建骊山墓就是徭役沉重的表现,C符合题意;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和货币都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与秦朝速亡无关,排除ABD。故选C。
13.B法家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代表人物韩非子。他主张以法治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就是君主利用严刑酷法管理国家。故本题答案选B。
14.B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陈胜吴广起义建立了政权,但最后以失败告终,B描述不正确,符合题意;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地点是大泽乡,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农民大起义,爆发的原因是因为秦朝的暴政,AC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5.D依据所学可知,刘邦和项羽争夺帝位的战争是楚汉之争。秦朝灭亡后,拥有重兵的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双方为争夺帝位,展开战争,史称“楚汉之争”。项羽虽势力强大,却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力量逐渐由弱变强,最终项羽兵败自刎,刘邦取得最终胜利,D项正确;巨鹿之战是项羽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军与秦军的一场战争。公元前年,项羽率领的反秦队伍与秦军在河北巨鹿展开生死决战,在激战中,起义军战士勇猛杀敌,最终歼灭秦军主力,此后,秦朝再也无力挽回败局,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马陵之战是战国时期发生在齐国、魏国、韩国之间的一场战争,马陵之战使魏国元气大伤,失去霸主地位,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赵之间的一场战争,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6.C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九章算术》成书于西汉时期,《齐民要术》成书于南北朝时期,造纸术的改进是在东汉,东汉末名医华佗发明麻沸散,从而可以实行麻醉手术,所以属于秦汉科技成就的的是①③④,②不是秦汉时期,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17.A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推行的“推恩令”,目的是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与郡县制无关,材料也和张骞出使西域无关,排除BC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8.B根据已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自己修建了巨大的骊山陵墓,汉文帝修建陵墓要求从简,不许用金银装饰。秦始皇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最终导致秦朝灭亡,因此对比他们的不同做法,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成由俭,败由奢”,故选B。
19.C回顾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正式管辖,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由此分析可知C符合题意,故选C。
20.A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欧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完全可称之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所以答案选A。
21.B汉墓出土的绘有各种运动姿势的帛画导引图说明汉朝的医学已经认识到体育运动能强身健体,因此B选项符合题意;ACD选项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故答案为B。
22.B本题考查佛教的传播。西汉时期,佛教开始由古印度传入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据此可知,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故选B。
23.C联系已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曹操初据有兖州,复收编了青州黄巾军三十万,势力渐强。他又将洛阳的献帝迎至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得到了优势。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赞美的是诸葛亮的业绩,C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BD项不符,排除。故选择C。
24.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三国时期历史的准确认识,由题干图片中的“魏、蜀、吴”等关键信息可以推断出图片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三国鼎立,据此分析可知C符合题意,故选C。
25.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有: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江南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南方修建了许多水利设施。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且还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这是主要原因,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南北人民的辛勤劳动。①②④符合题意;由此可以看出,③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所以B符合题意,ACD排除。故选B。
26.A结合所学知识,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励精图治,开创了“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A正确;康乾盛世出现在清朝前期康熙、雍正、乾隆年间,B排除;贞观之治出现在唐朝唐太宗时期,C排除;文景之治出现在西汉汉文帝、汉景帝时期,D排除。故选A。
27.D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的有关知识。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西汉张骞通西域的基础上,开创了丝绸之路。正是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西域各国与汉朝的联系,汉朝与西域交往从此日益频繁,西域各国也纷纷归附汉朝。西域的葡萄、石榴和核桃等特产传入中原。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8.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多年的历史。鲁迅先生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故B项正确。《论语》是孔子弟子编撰的记述孔子言行的书籍,不是史书,A项错误。《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C项错误。《齐民要术》是贾思勰编著的农书,D项错误。排除ACD,故选B。
29.C根据“孙刘联军——曹军”、“曹军战败,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等信息可知描述的是赤壁之战,C项正确;牧野之战是周朝与商朝之间的战争,排除A项;官渡之战是曹操和袁绍之间,曹军获胜,排除B项;淝水之战是前秦和东晋之间,排除D项。故选C项。
30.B西晋(年—年),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统一王朝,建立者是司马炎,首都洛阳。故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31.(1)匈奴;万里长城。
(2)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3)匈奴、鲜卑、羯族、氐族和羌族等。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4)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崇尚汉族礼法等。
(5)良好的民族关系能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意思相近即可)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考查学生对秦朝长城的知识点的掌握,由材料内容可以判断,考查的是秦长城的修建的原因,秦朝时期在北方边境主要与匈奴战争不断;为此,秦始皇派大将蒙恬修筑的伟大建筑工程是万里长城。自公元前七八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多千米,被称之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因而在几百年前就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考查学生对丝绸之路的知识点的掌握,“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与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关;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因为这条路上主要贩运的是中国的丝绸,故得此名。起的作用是: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考查学生对民族大融合的理解和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族、氐族和羌族开始迁入中原地区;这一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总体上是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理解和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有: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崇尚汉族礼法等。
(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考查学生根据材料的内容举一反三的能力,民族关系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是:良好的民族关系能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我们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坚持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既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因地制宜,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走共同繁荣的道路。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坚决打击一切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等。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的知识点的应用,秦朝的长城,丝绸之路以及民族的大融合,都是考试的重点问题,需要同学们掌握扎实,能熟练的解决问题,本题很好的锻炼了这些能力,重点突出,明确。要求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能够根据材料得出正确答案,更进一步的举一反三的分析更深层次的问题。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北方民族大融合。
32.(1)北京人、山顶洞人
(2)河姆渡原始聚落;
开创了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原始农业。
(3)大禹;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成功需要坚强的意志;或成功需要不怕苦、不怕累,要有奉献精神等(答任意一点,或言之有理即可)
(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穴居而野处”的远古人类有北京人、山顶洞人等。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二图中反映的是河姆渡原始聚落的房屋;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河姆渡人是我国最早培育水稻的先民,他们开创了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原始农业。
(3)根据“疏三江五湖,注入东海,以利黔首”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三描述的是大禹治水;他通过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解决了水患;对于大禹治水的认识是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如成功需要坚强的意志;或成功需要不怕苦、不怕累,要有奉献精神等
33.(1)内容: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的改革;成就了齐桓公。
(2)战国时期秦国;最能触动大贵族利益的一项:取消贵族特权,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影响深远一项: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
(4)认识: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只有改革,国家才能富强;我们要顺应历史潮流,勇于改革,勇于创新(言之有理即可)(1)内容:根据“(齐国)积极改革内政”、“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通过改革,齐国富国强兵”可知是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的改革;这场改革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
(2)根据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耿占、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建立县制等内容可知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这场变革中,最能触动大贵族利益的一项是取消贵族特权,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影响深远的一项是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改革:根据“鲜卑姓氏改为汉姓”可知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主要是促进了民族融合。
(4)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只有改革,国家才能富强;我们要顺应历史潮流,勇于改革,勇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