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阴历七月,苏轼的名作《前赤壁赋》问世了。此文展现了内心由乐到悲,再由悲到乐的复杂感情变化,这种感情变化也是其人生态度的一种体现。一位哲人曾经说过“有”和“没有”关系到大部分的悲辛愁苦。那我们就从“有”和”无“的角度来感受苏轼的”乐、悲、喜“。
因何而乐?
一乐有良辰。初秋七月,褪去酷暑,内心或许也褪去了因酷暑而产生的烦躁吧。今晚月光皎洁,江面平静,正是游玩的好时节啊。
二乐有美景。今晚有明月相伴,有清风送爽,又有白露弥在江面上,置身其中,顿时感到如神仙一般畅游其中,似乎达到了庄子逍遥游的境地。于是如”冯虚御风“,又如”遗世而独立“。清风明月相伴,而我与清风明月交好。
三乐有乐事。文人的生活讲究”雅“。想想过去的两三年,那是经历”乌台诗案“的惊魂未定,而此时却是心理疤痕渐渐愈合的惬意。于是此时,在江面上饮酒作诗,终于又回到了文人该有的高雅生活。怎能不让人乐?
因何而悲?
乐极生悲是人生中常见的心理感受。当年王羲之于兰亭不也有类似的感受吗?苏轼此时也没能逃脱凡人生活的局限,不禁兴尽悲来。苏轼的悲是通过”客“的述说而展现出来的。因”赋“这种文体的特点,我们有理由断定”客“的悲实际上就是苏轼的悲。悲的原因从”有“和”无“的角度上可以归结为几点。
一是渴望有曹操的丰功伟绩而自己却没有施展才华的舞台。当曹操”破荆州,下江陵“之时,那种意气风发,那种志得意满正是苏轼所渴望拥有的。然而自己当年也是被看好的宰相人选,如今却落得个被贬黄州,甚至还差点丢了身家性命。造化也太弄人了,世事也太无常了。再退一步讲,如曹操一样有丰功伟绩的人最终也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那更不用说自己这样渺小的人了。佛家有人生”八苦“之说,其中一苦叫”求不得“,此时的苏轼也陷入了”求不得“之苦之中了吧。
二是渴望有长江的无穷,然而自己却没有无限的生命。人比人就已经让人心生郁闷了,如果人还不如身边不能言语的物,那内心的悲苦又增加了若干分。和长江比起来,长江的无穷无尽,长江的绵绵无绝期,自己的人生之河却又是何等的浅小与短暂。想要如长江般永恒,此刻看自是不可能的了,自己注定也要消逝在远方,而长江却能够依旧东流不衰。
三是渴望有飞仙的自由,明月的长终,然而自己短暂的一生也要受制于人。人生何其短,何况不自由。来到黄州的苏轼难道不还是个带罪之身吗?自己在这里有真正的自由吗?没有。令人懊恼的短暂一生,似乎只有在悲伤中度过一生了。
因何而喜?
苏轼的伟大之处在于能排解自己内心的悲愁。排解完之后便心怀坦荡,潇洒于天地之间。苏轼再猛一想,自己又不是一无所有,干嘛非要把自己弄得苦哈哈的。那苏轼发现自己有什么才又由悲而喜呢?
一有长江般的无穷,明月般的长终。此时的苏轼真正想明白了,原来自己也可以如江水般永恒,如明月般长终。怎么才能做到呢?以江水为例,一滴水在长江之中是变化的,它终归会流向大海消逝在远方。但无数滴水构成了长江这条大河。从一滴水的角度看,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从长江这个整体来看整个长江就是无穷的。一个人也是这样,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但从个人构成的整个人类来看,人类却又是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这时,苏轼发现了自己也能永恒的秘诀,这样的话就没必要羡慕长江和明月了。即然这样,还不如高高兴兴乐乐呵呵的享受着每天,愉快地珍惜每一天。活在当下,也是为永恒。
二有美好的生活可供自己欣赏。江上有清风,山间有明月,到处都有能让自己享受的东西,何处都有美,就看我们能不能用发现美的眼睛欣赏身边的人和事了。如果能就能”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而且这样的美在生活中是无穷无尽,用之不竭的。是何等的令人欣慰!
想到这,自己还想有什么呢?原来自己其实拥有很多,没必要为自己没有的那么点蝇头微利而伤害了一颗享受生活的心。于时,解释心中无限恨,放下心中万般愁,继续喝酒赏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