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文气文风文眼柳宗元欧阳修苏东坡山
TUhjnbcbe - 2023/4/7 21:14:00
绿申黄金补骨脂白斑抑菌液 http://www.leirenbang.com/zx/2022/1112/237590.html

一篇文章把中学里面三篇著名的文言文说到位了。值得收藏。

文气文风文眼——柳宗元、欧阳修、苏东坡山水游记的艺术特色

毛时安魏威

我国的山水游记,作为一种独立文学样式的出现,可以溯源到南北朝郦道元。他的《水经注》,有注重山川景物特征的逼真描绘、隽永传神的特点。到了唐宋,继承这个优秀传统,而且有所发展、创新,形成了山水游记文学的一个新的艺术高峰。这时,初期那种对祖国壮美河山纯客观的描写少见了,显示了情景交融、文情并茂的写作特色,并且出现了像柳宗元、欧阳修和苏东坡这些志高才溢的大手笔。

但是,正如曹丕《典论·论文》所述的那样,“文以气为主”。三位大家,作为文人,其气质、禀赋、个性各不相同,因而文章的风格,即作家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直接、具体的反映和表现也是极不相同的。诗有画龙点睛的“诗眼”,文亦有“揭全文之指”、前注后顾的“文眼”。为着表现作家独特的文气、文风,各人选择谋篇布局的文眼也不尽相同。欣赏他们的游记,我们不仅可以饱览祖国的山水胜境,更可以充分领略情趣各异的艺术魅力。柳宗元的山水游记,犹如一幅玲珑剔透的风景小品,引人入胜,流连忘返;欧阳修的散文娓娓道来,好似一卷徐徐展开的青绿山水长轴,闲适优雅,略带俗气;东坡笔下的山水,则像一幅淋漓酣畅的泼墨写意画,雄浑苍莽,不由使人视通万里,遐想千古。试以他们的名篇《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和《前赤壁赋》做一比较,就不难发现,尽管作文之时,三人已各自经历了一番宦海沉浮,从中央朝官贬为地方小吏,同为天涯沦落人了,却因文气、文风和文眼的不同,使文章带上了鲜明的个人特点,形成艺术上的差异。从中我们也可窥见山水游记艺术发展的约略轨迹。

但是,正如曹丕《典论·论文》所述的那样,“文以气为主”。三位大家,作为文人,其气质、禀赋、个性各不相同,因而文章的风格,即作家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直接、具体的反映和表现也是极不相同的。诗有画龙点睛的“诗眼”,文亦有“揭全文之指”、前注后顾的“文眼”。为着表现作家独特的文气、文风,各人选择谋篇布局的文眼也不尽相同。欣赏他们的游记,我们不仅可以饱览祖国的山水胜境,更可以充分领略情趣各异的艺术魅力。柳宗元的山水游记,犹如一幅玲珑剔透的风景小品,引人入胜,流连忘返;欧阳修的散文娓娓道来,好似一卷徐徐展开的青绿山水长轴,闲适优雅,略带俗气;东坡笔下的山水,则像一幅淋漓酣畅的泼墨写意画,雄浑苍莽,不由使人视通万里,遐想千古。试以他们的名篇《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和《前赤壁赋》做一比较,就不难发现,尽管作文之时,三人已各自经历了一番宦海沉浮,从中央朝官贬为地方小吏,同为天涯沦落人了,却因文气、文风和文眼的不同,使文章带上了鲜明的个人特点,形成艺术上的差异。从中我们也可窥见山水游记艺术发展的约略轨迹。

《小石潭记》全篇以“其境过清”作结,为其文眼,以鸣佩的水声反衬“境清”,以“水尤清冽”正面概写“境清”,以游鱼“影布石上”虚写水“清”,以鱼与“游者相乐”反写“境清”。写流水、岸势,写竹树环合,写寂寥无人,最后和盘托出“其境过清”。两百来字,舍弃一切枝蔓,无一处闲笔,处处照应一个“清”字,正写、侧写、实写、虚写,做足文章。作者写小石潭的“境清”,实际上就是写内心的“境清”。一竹一石,一水一鱼都渗透着作者强烈的个人色彩,这就赋予自然山水与作家性格、感情相和谐、相统一的美。而这种美又借助作家对大自然色彩、声音、形状的洞察幽微的精细刻画生动展示出来。例如作家写水选用“清冽”,而不用“清澈”,一字之差,意境迥异,清得寒气逼人,既表山水之神,也传内心之神。再如他对游鱼的摹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以实写虚,以少胜多,形成了一种情景交融、引人入胜的“化境”。这种诗化散文的语言简洁有力、凝练含蓄。含情不露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大艺术特色,也是他性格、禀赋的最好写照。清人刘熙载说:“文以炼神炼气为上半截事,以炼字炼句为下半截事……柳州天资绝高,故虽自下半截得力,而上半截未尝偏绌焉。”其实,岂止未尝偏绌,实乃是两全其美,相得益彰!总之,他笔下的景物是通人性,有灵气的。

再看欧阳修的杰作《醉翁亭记》。其时作者虽因参与范仲淹革新被贬为滁州太守,但滁州地处江淮,他又位居父母官,政绩清明,很有些值得自我陶醉的地方。更兼他知足常乐,故而能啸傲山野,流连风月,比柳宗元要洒脱一些。和柳文不同,欧阳修将山川景物与人物活动糅合在一起,直接抒发自己的感受和议论。这样,围绕文眼结构布局要比柳文复杂多变,情绪变化也较为丰富。作者从“环滁皆山”写到“西南诸峰”,写到“深秀”“琅琊”,写到两峰间的酿泉,像电影镜头跳跃,最后突出主体“醉翁亭”。然后由亭的命名,引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的哲理。继而再以这种跳跃式的蒙太奇镜头组接,来描绘山中四时、朝夕,抒发“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意趣。实录宾客宴饮,既寄寓他“与民同乐”的理想,也带出他“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的自述。作者以十个“乐”字作为贯穿始终的章法线索:鸟乐、人乐、宴乐、山水之乐、与民同乐……值得我们玩味的是,“乐”并非文眼所在。这里,作者使了个障眼法。当宴饮达到高潮,形神俱醉、“众宾欢也”的时候,作者掉转笔锋:“太守颓然其间”,大有乐极生悲之感。这不只是躯体“颓然”,也是精神的“颓然”。“与民同乐”的政治主张既然不为庙堂采纳,怎么能不“颓然”呢?不难发现,这才是作者在“乐”的背后精心安置的文眼。其时欧阳修年方四十,正值有为之年,文章处处以老翁、醉翁自居,绝非自谦之词,而是与文眼遥相呼应,隐约透露出失意的苦闷,故而“饮少辄醉”。如果说柳宗元带着清醒的痛苦徘徊在小石潭边,那么欧阳修就是在醉眼蒙眬地看世界,山山水水都带着几分醉意,不如柳氏眼里的山水清晰明净。所以欧阳修满足于粗线条的勾勒,“环滁皆山也”,群山一笔挥就。这种描写手法,和他抒发的感情旋律是相合拍的。就注重山水的特征描写、意境的深远来看,欧阳修略逊于柳宗元。但是欧阳修的写景散文,句法圆熟,结构上也如苏老泉所谓“纡余委备”、错落有致。《醉翁亭记》全文二十一个“也”字,环环相扣,一唱三叹。有人说他的文风是因“性之所近”,此言极为精当。当然,欧阳修自称“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然他之醉酒与谪仙人李白毕竟相去甚远,他的写景散文于儒士的“雅气”中,略带几分“俗气”“酒气”。而且,从唐“以诗为文”到宋“以理为文”,在欧阳修还是初具规模,到苏东坡笔下才真正是洋洋大观了。

苏东坡有良好的家教、前辈的熏陶,学识渊博,才具惊人,对于诗、文、词、书等都有很精深的造诣和成就。博学也造就了他思想上“杂”的特点。政治上他倾向儒家的问政入世,生活上又取法佛、道的旷达出世。有矛盾,但又以“外儒内道”的形式达到儒道的统一。这样,他既能进亦能退。元丰二年()他因“乌台诗案”被弹劾下狱。不久就被贬到长江边的黄州当一个小小的团练副使。政治上的失意使他转而投向大自然的怀抱,寻求安慰和超脱。老庄思想成为他人生哲学的主导、逆境中精神上的砥柱。他在超然化外的旷达之中,不懈地追求美好的人生。元丰五年,他游览黄州赤壁。此处山川险要,雄踞大江,苏轼误以为是当年周瑜大破曹孟德之赤壁,睹物怀古,激发了他胸中的豪情,写下了脍炙人口、优美动人的《前赤壁赋》。正如臧克家同志评论的:“他游的是假赤壁,写出来的却是好文章。”文章一开始,就以简洁的、富于特征的笔墨勾画出“清风徐来”“月出东山”的清风明月之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如此雄浑壮阔的气势,的确反映出作者博大宽广的襟怀。置身于这样的诗情画意,当然会从现实的痛苦中解脱出来,飘飘欲仙,感到无穷的乐趣。有明月清风,有山光水色,杯盏在握,对酒当歌,引发了思念美人的清风明月之“情”。通过情绪、反映、形状、效果的“博喻”写出箫声,更显出感情的悠远深邃。值此一折,转乐为悲,兴起了思古的幽情,引起清风明月之“理”。客人道古论今,天地玄黄,由一世之雄曹孟德于今安在哉,联想到人生的短促、渺小,羡慕“长江之无穷”,情绪更为悲怆。借着答客问,苏子站出来阐发他对宇宙人生的看法。他认为由变可以得出天地存在也是瞬间的结论,可是由不变也可以看到人生宇宙的无穷存在。物质是不灭的,山川明月又何羡乎?所以“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转悲而为“客喜而笑”。通篇采用主客问答,以清风明月在结构上飞针走线,情绪变化曲折多端,深刻展示了苏东坡内心的痛苦、矛盾、斗争,最终在老庄思想的朴素辩证法积极因素中得到解脱。为此,他在不显眼的地方安排了非比寻常的文眼——“吾与子共适”。文中支配情绪悲乐变化的是“共适”与不适思想的交替。“卒章显志”的结论是:人生,无论其变与不变,无论顺境抑或逆境,都应该“适”。文眼看似信手拈来,实际上功力深厚,绚烂之极归于自然。文风直追老庄,“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时而如飞流直泻,时而如幽谷清溪,有仰天长啸,也有俯首哦吟;结构上纵横开阔,舒卷自如,极尽变化腾挪之能事,将眼前景、心中情与人生哲理交织一体,让读者看到了大千世界和宇宙的玄秘,开辟了山水游记的新境界。苏东坡少年读《庄子》时曾经感叹:“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艺概》认为,“后人读东坡文,亦当有是语”,就是说,“不但见得到”而且“能说得出”苏文的“过人处”。就文气而言,苏东坡不同于柳、欧,有一种飘飘乎羽化的“仙气”。如果说柳文像潺潺清泉,欧文如镜湖微澜,那么苏文就是浩渺的大海了。柳宗元欣赏大自然细腻的美,欧阳修陶醉于大自然闲适的美,而苏东坡则向往大自然雄浑的美。

秦牧说:“文学是通过个性表现共性的。它时常要求作者不回避表现自己。诗和散文,对作者这种要求更加显著。”“如果一个作家回避表现自己,就不可能写出精彩动人的文字,也不可能给人任何亲切的感受。”托尔斯泰说,读者“读作品,特别是读真正的文学作品的时候,最感兴趣的是表现作品的作者的性格”。我国疆域辽阔,山河壮美,在建设四化的火热生活中,山水游记的创作,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文学家、创作者和读者的重视。然而不少游记侃侃而谈,缺乏独特的个性风格,材料的剪裁、结构的安排,都不能精巧。柳、欧、苏的山水散文创作,注重、讲究文气,善于表现自己独特的文风,着意安排文眼,苦心经营结构,因而他们的作品的魅力至今未衰。古人的这些创作经验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气文风文眼柳宗元欧阳修苏东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