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山和蛤蟆石,他们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庐山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和庐山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部分,不论是称石还是叫山,都是鄱阳湖中两块不平凡的石头,两块石头的成名首先是由于其奇特的外形,其次是由于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无数的人文传奇,并一直影响着当代世界。
鞋山,兼具自然与人文的风情
翻阳湖在丰水季节露出水面的岛屿有40多个,鞋山在北部狭窄的湖道里孤峰拔水而起,其形似鞋,被称为天下“第一鞋”,至于他为什么会如此奇怪,不要相信什么神话和传说的解释,其实它就是一块石灰岩石。鞋山处于鄱阳湖黄金水道上,石钟山码头、蛤蟆石码头以及周边星子县都有小型游船可以到达。我是年冬季去的,在蛤蟆石码头坐船约20分钟后,通过湖底的栈道登上鞋山的。
鞋山离庐山直线距离不到5公里,与匡庐遥相呼应,从庐山上观鞋山犹如巨鞋坐于湖中;在鞋山上看庐山,又可解苏东坡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遗憾,识得一回庐山的真面目,可惜,那天雾霾太大,看到的庐山仍然是朦朦胧胧的。
鞋山集湖光山色于一身,风景天成。沿步道登上山顶向下看去,岛的一侧一片雪白,而西北面却是树林和悬崖的本色,一黑一白,泾渭分明,让人大惑不解。原来,鞋山处于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候鸟观测范围,是苍鹭的栖息地,岛的东南面温暖且人迹罕至,而西北面是码头和登山步道,有人类活动的影响,因此候鸟选择在东南一侧栖息,鸟的粪便将树木和悬崖尽染成白色,让人产生“雪山”的错觉。白天苍鹭出去觅食,日落时,万鸟归巢,给鞋山增添了无限的风情。
鞋山长约米,宽约米,丰水时高出湖面约70米。漫长的历史,给鞋岛留下了许多的人文景观。鞋山岛上最有特色的人文建筑当属鞋山宝塔了,说也奇怪,有了塔,冰冷的石头山就有了人文气息。宝塔的正式名应该叫大孤塔,因鞋山又名大孤山而得名,最初修建于明嘉靖年间,有“宝塔镇鄱湖”之意,年被毁。年湖口县决定开发鞋山,因此重修了宝塔,恢复山上原有古城墙和栈道,同时还修了码头、登山路、望庐亭等工程,形成了如今较完整的鞋山风景区。
图片来源于网络——从庐山上看鞋山
鞋山岛距长江9公里,行政上属于湖口县管辖,号称“江湖锁钥”,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周瑜在此操练水,后出鄱湖战赤壁,大败曹军;元末陈友亮与朱元璋在此有过生死大战,清太平军石达开曾在此大胜曾国藩的湘军水师。
80多年前的抗日战争,鞋山就是九江战役中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据点。年7月23日晚,日军波田支队的10余艘军舰,就是在鞋山上炮火的掩护下,实施了对姑塘镇的进攻,强行登陆,实现了包围九江的第一步,不久九江就沦陷了。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鞋山都有日军驻守,网上有大量驻守日军留下的影像。这枚由日本陆军恤兵部发行的“军事邮便”就反映了年左右鞋山这段被侵略的历史:一艘正在捕鱼的渔船伴着鞋山上的绿树葱郁和楼阁亭台,湖面波光粼粼。“军事邮便”是由军部发行并免费提供给日军士兵使用的明信片,这种描绘了被占领地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的明信片,通过日军士兵寄回国内,实现对其侵略行径的炫耀。
80年后,邮品已几乎没有了实用价值,更多的是投资、收藏和文化宣传功能。中国邮政于年也发行了一套包括“石钟齐音、鞋山神韵、湿地奇观”在内的《鄱阳湖》特种邮票,收录了鄱阳湖的代表景观。其中“鞋山神韵”的邮面中集中汇聚了鞋山四季的风光,鞋山与匡庐相应,湖水与湿地相生,蓼子花海与白鹤相伴,表现的是和谐的自然和繁荣的中国。相差80年的两张邮品,在同一个主题下,却是不同现实意义的表达。
鞋山作为一个见证者,历史的风云变幻也在改变它的时代气质,但却改变不了它倔强和不屈不挠的品质。
蛤蟆石,鄱阳湖的地理标志
离鞋山不到5公里,在鄱阳湖岸边,有一块形似蛤蟆的白色石灰岩石头,被称为蛤蟆石,蛤蟆石是鄱阳湖的地理标志,周边的水域和码头都以此为名。
蛤蟆石水域是鄱阳湖最低点,即使在枯水期也保持着-米宽的水道,是鄱阳湖水运咽喉要道。蛤蟆石码头位于九江市庐山区海会镇,是从长江进入鄱阳湖的第一个港口。从蛤蟆石经鞋山入长江,数十公里的水域是鄱阳湖的干线航道,航运的繁忙程度,你到了现场就会明白“舳舻千里”并非是一种夸张的形容。码头附近有九江化纤厂、赛得利化纤公司及庐山海螺水泥厂等大型工业企业,也许这些企业在此设厂就与鄱阳湖的水运及蛤蟆石码头的枢纽作用有关。
江西是个黄沙出口大省,而黄沙的运输主要以水运为主,鄱阳湖是江西的水运枢纽,赣江等五大河流汇聚于鄱阳湖与长江相连,赣江的河沙和鄱阳湖的湖沙都有着极高的品质,源源不断的通过水运销往长江下游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受枯水期航道浅的影响,鄱阳湖及赣江的通航能力较落,只有湖口至吴城之间81公里可通航千吨货船,而长江的通航能力却可以承载更大的船只。因此为提高经济效益,有必要实施黄沙运输的过驳转运,就是将小顿位货船上装载的黄沙通过水上浮吊设备直接装到可以到长江航行的大船上。天时地利,逐渐在蛤蟆石水域形成了中国最大的黄砂中转市场。
从鞋山坐般回码头的时候,船长开船带我们到这一水域游览。几百台浮吊正在忙碌,吊机的左右摆动将黄沙从一条船装卸到另一条船上。据说每天有艘本地的小型运砂船和40多艘外地大型船舶在这里过驳。
水上过驳业务是在沿湖砂石装卸码头不足的客观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它的最大优势是成本低效率高,货物装卸作业不通过码头进行,一是可以节省锚地等待及装卸时间,二是减少港口建设费、代理费等费用的支出,因此快速发展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但是近年来,水上过驳作业的副面作用也逐渐显现,大量的浮吊占用通航水域作业,导致航道变窄、通航环境变得复杂,易引发水上交通事故。在生态环境及水上交通安全的双重压力下,近年来长江流域多地正在逐步取消水上过驳作业,当然这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砂石运输成本的大幅提升,局部地区的黄沙价格甚至是成倍数的增加。
沙是基本建设的重要物资,价格的波动直接影响国民经济中的投资总量。一粒小小的黄沙,一片小小的水域,一种特殊的运输方式,都是社会经济这架大机器中不可缺少的分子,触一发而动全身,每一个变化都从宏观上影响国民经济,从微观上影响我们的生活。
庐山,真的有第四纪冰川吗?
“庐山真的有第四季冰川吗”?难道这还有疑问吗?三年前当我从谢振东先生主笔的科普读物《鄱阳湖的前世今生》其中的“地质巨匠的对话”一节中读到这一信息时,说句老实话,由于命题太陌生,第一遍我都没有看懂,也或许是国为不同的声音颠覆了我的三观,让我一时无法接受吧。其实,这个问题已经争论了近百年了,是当今中国地理界最具争议性的话题之一。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天桥——冰溢口
4年,以“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发祥地、冰川遗迹和命名地”为主要地质特点的庐山,跻身首批世界地质公园行列,用通俗点的话说就是第四纪冰川遗迹成就了庐山的世界地质公园地位。冰川期巨厚的冰层,在地面缓慢流动,形成典型的刃脊、“U”形谷等冰川刨蚀地貌。在庐山的锦绣谷、芦林湖、含鄱口等著名景点,都有地质景观的标志牌,以帮助游客理解冰川地貌景观。庐山我去过多次,面对着生涩地质名词和刻板的文字介绍,相信大多数游客都跟我一样只能发挥自已的想象力了。近期在网上看到一组图片,摄影师们用快门定格下的庐山云雾,以云意冰,形象而直观地描绘出了百万年前宏伟壮丽的冰期庐山。
图片来源于网络芦林湖——冰窖
图片来源于网络含鄱口——冰川刃脊
庐山是典型的断块山,鄱阳湖是一个断块湖盆,在亿万年前地壳的抬升和洼陷中,一山一湖比邻相依,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形成了地质上相伴相生不可分割的两大景观。
年,家李四光曾在蛤蟆石附近的青山古镇建有万石博物馆,并在此居住过,当年电影《李四光》就曾在此取过景。根据李四光先生的研究,鞋山和蛤蟆石都是冰川遗迹,因此这两块石头也属于庐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景观。
鞋山孤立于鄱阳湖中显得是那么的另类,在地质上,他是鄱阳湖的喀斯特地貌中一块普通的石灰岩石,距今90万年前冰川曾流至此,由于冰山的高度比山低,因此从鞋山两侧流过,将漂砾留在了半山腰,并将山体磨成了一个巨大的鼻子形状,形成地质上典型的称之为“鼻山尾”的冰川地貌。
蛤蟆石一带原有很多独立的石炭岩露出水面,当高于石头的冰川从石头顶上越过,将石灰岩迎冰川的一面磨平,在千万年湖水的冲刷作用下,又将石头的另一面侵蚀,使石头状如羊背,形成了我们今天称之为“羊背石”的冰川地貌。据说这些羊背石都被采石人炸毁,只留下了蛤蟆石。在年的这张历史图片中,浸在湖水中的蛤蟆石确实很形象,远看似帆,近观似青蛙出水。据码头上的师傅讲,在80年代的一个傍晚,蛤蟆石的一部分在无外力作用的情况下无声地倒在鄱阳湖里,让周围的湖水荡起一片涟漪后,就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年,地质学家李四光发表了论文,把庐山存在第四纪冰川的观点公诸于世,年又正式出版专著《庐山之冰期》,确认庐山是第四纪冰川发育的典型,奠定了以庐山为代表的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学的基础,让庐山成为我国研究第四纪冰川的标准地点,作为第四纪冰期对比的依据。
自年李四光正式提出中国东部的第四纪冰川理论后,就一直受到部分学者的质疑,此后几十年间包括著名地质学家竺可桢及其弟子—曾任中科院冰川冻土研究所所长的施雅风院士等一大批学者在内的科学工作者对此问题一直孜孜以求,不断的著书立说,阐述反对观点。年,施雅风院士撰写的《庐山真的有第四纪冰川吗》一文再次引起学术界的一场争鸣。
反对者的学术研究结论明确提出了对庐山存在第四纪冰川的否定意见,认为李四光教授的庐山第四纪冰川是对泥石流的误读,李世光没有研究过现代冰川与气候的内在关系等,根据古气候的变化规律,庐山是不可能发生过冰川的。以庐山著名的冰川漂砾“飞来石”为例,用普通话翻译一下科学家们的观点可能更容易理解:冰川成立说认为漂砾是随巨冰漂移夹带而来,反对说则认为是一场巨大的泥石流搬运而来。另一方面根据古气候研究推断,第四纪时期庐山当时的雪线应在0米左右,而实际上庐山平均海拔只有米,最高的汉阳峰也不过1米,因此庐山在第四纪是不可能发育冰川的。
“庐山真的有第四纪冰川吗”,近百年的争论,成为我国地质、地理科学史上争论时间最长,分歧意见最大的悬案之一。几次学术大讨论,无疑进一步提高了庐山的知名度,年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在北京举办,其中庐山的第四纪冰川和鄱阳湖第四纪地质就是大会的科考线路。学术争鸣让百万年前的庐山是否有过冰川覆盖变得不确定,看似学术的问题对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和认知也不会产生什么实质性的影响,因为对于家门口的名山,即使没有过第四纪冰川,也不会减弱他的人文魅力。但是“冰川”、“气候变化”这样的话题,应该会让普通人在游览庐山时更多一份对科学探索精神多一份敬意,对快速变化的环境多一份敬畏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