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天下混战,在群雄争霸之中,以魏国、蜀国与吴国,三国鼎立。其中,蜀国的诸葛亮和吴国的周瑜是当时甚至后世都是有名的“智慧囊”,两人本是心心相惜的朋友,但后世最熟悉的却是周瑜嫉妒诸葛亮并被他活活气死的故事。
可是周瑜真的是被气死的吗?这事听上去就很荒谬,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呢?周瑜真的是这么小气的人吗?一起去看看吧。
01周瑜其人
不可否认,《三国演义》里的周瑜是一个经世之才,但他心胸狭小,容不下别人。在发现诸葛亮比自己有智慧、有才能时,周瑜气得可以说是到发疯的地步了,还曾一度设计想要除掉诸葛亮,不仅没有成功不说,最后还被诸葛亮活活气死了。
而在电视剧中的周瑜,更是将小肚鸡肠、肚量狭小的性格特点发挥地淋漓尽致,让周瑜心胸狭窄的形象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可历史上的周瑜真的是这个样子吗?
历史上的他不仅不是心胸狭隘、嫉妒能人之辈,反而是一个求贤若渴、爱惜人才之人。
《三国志》中有刘备对周瑜的评价,他觉得周瑜“文武筹略,万人之英”,而其心胸、肚量则是“其器量广大”。
除此之外,周瑜对兵法十分精通,才智也是超群,而且他与孙策是关系十分好的朋友,所以在孙策死后,他才会极力地辅助孙权助其成就天下一统的大业。
周瑜最初与诸葛亮相识时,就从他文雅的谈吐、缜密的交谈、不俗的气质中发现此人才华横溢、温儒尔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其经世洞见,连自己都略逊几分。
这样的诸葛亮,让周瑜欣赏不已,如果不是因为各为其主、道不相同,他都想与诸葛亮一起并肩作战。
既然道不相同,那就让它相同,周瑜可不想错失了这样一个人才。为了能让诸葛亮来到自己的营帐,一起谋划天下大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去找了鲁肃来共同商量此事。
鲁肃提议让诸葛亮的哥哥去劝说诸葛亮,周瑜觉得此事可行,高兴地说:“瑜善其言。”
这四个字是在《三国志·周瑜传》中明确记载了的,它们不仅仅周瑜是对鲁肃计策的肯定,更表现了他有多么爱惜诸葛亮这位人才。
只是最后诸葛亮拒绝了兄长的劝说,他既然已经奉刘备为主,自然是要一直效忠于他,所以后来才会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佳话流传于世。
再者,周瑜嫉妒的从来都不是诸葛亮的才能比自己出众,他只是觉得诸葛亮有大才,如果谁能得他辅助,必然能在东汉末年的群雄争霸中占据一席之地,这对吴国来说不得不说是一个大威胁。说到底,周瑜只是怕得了诸葛亮辅助的人会对吴国不利,坏了孙权一统天下大业的计划。
再来说说有名的“诸葛亮三气周瑜”,这就更是子虚乌有之事。周瑜是东吴大都督,而彼时的诸葛亮还是一个空有名气、但不曾在战场上有过任何功绩的人,而且那时的诸葛亮初出茅庐,周瑜又怎么会和他过不去呢?
02周瑜之死
既然周瑜并没有所谓的“小心眼”,与诸葛亮也没有什么纷争,那么他为何又会英年早逝呢?
其实这一切还得从著名的赤壁之战说起。
著名的赤壁之战上,周瑜亲自骑着战马到战场上督战,却没有防备,让迎面而来的飞箭射在了他的右肋。
这样比较严重的伤势,周瑜也只是回到营地找大夫包扎了一下,在营地休息了一会儿,他又因为敌军攻势太猛,带伤去了战场。东吴的士兵们大受鼓舞,杀敌愈发勇猛,可以说是“以一当十”了,最后成功击败了敌军,但周瑜的箭伤却并没有痊愈,甚至还留下了旧疾,这为他的英年早逝留下了隐患。
而且自赤壁之战后,周瑜一直在为吴国的天下大业奔波忙碌。放在现代,周瑜可以说是一个“工作狂魔”,在没日没夜地为东吴一统天下的大业忙碌,这对他的伤势也有不利的影响。
最后在出征的中途巴丘,他旧疾复发,这在《三国志》的记载是:“道於巴丘病卒”。他死前还写了一封信告诉当时的吴国君主孙权:“愚志未展,微躯已殒。”
周瑜死时只有三十六岁,他死后,孙权连忙放下了手中的事务,披上丧服到巴丘把周瑜的灵柩接回了柴桑。
众所周知的“既生瑜何生亮”的遗言,其实后半句才是周瑜对诸葛亮的心里话——“君未归孤何安”,他一直都希望诸葛亮能到东吴为孙权天下一统的大业出力,这一点到死都没有变。
诸葛亮在知道周瑜因病早逝的事情时,也是悲伤不已,毕竟同是有雄才大略的人自然都是心心相惜的。而在得知其遗愿遗言时,诸葛亮更是泪如雨下,如果不是因为阵营不同,也许他真的会考虑与周瑜一起共谋大业吧。
03结语
关于周瑜的性格和事迹,电视剧和文学作品可以说是欺骗了读者和观众很多年,一个器量广大、才能出众的能人愣是被描写成了心胸狭隘的人,还被活活气死了,这样的形象还深入人心,实在让人不得不感慨。
但这又情有可原,电视剧和文学作品总会为了丰满或者神化某些人物形象而虚构情节,只是他们没有考虑到读者往往会信以为真,这样有抹黑丑化或者是美化历史人物的嫌疑。
像周瑜这种爱惜人才、又有经世之才的人,在文学作品中都被描写成了一个心胸狭窄的人,所以看历史人物,还是要以正史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