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唐诗闲读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TUhjnbcbe - 2023/4/27 20:47:00

南朝宋国有谢灵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山水诗作家。有一次,他一边喝酒一边自夸道:“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一种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可见谢灵运极是服膺曹植,这也是“才高八斗”成语的来历。建安十五年(即公元年),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铜雀台建成,曹操召集文武在台前举行比武大会,又让自己的儿子登台作赋。才高八斗的曹植下笔成章,写了一篇经典辞赋叫《铜雀台赋》。

(铜雀台图)

《铜雀台赋》后来很有名,有名的原因之一就是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时,写了这样一个情节:诸葛亮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将铜雀台赋中的“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虾蝾”改成“揽二桥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巧妙的改变了文中“二乔”的原意,以此将周瑜激怒,坚定他抗曹作战的决心。在原文中,二桥指从铜雀台出发连接金虎台和玉龙台的两座桥。而三国时期,东吴乔国老有两女均为绝色,大乔是东吴前国主孙策的夫人,当时国主孙权的亲嫂,小乔则是正在带领东吴全部水陆兵马和曹操决一死战的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二人合称“二乔”。诸葛亮巧妙地运用了桥与乔的谐音,激怒了孙权与周瑜。实际情况呢,赤壁之战发生那一年是建安十三年(即公元年),这一年,铜雀台还没有建成,怎么可能有《铜雀台赋》呢?

(传说能七步写诗的曹植)

但同样有这个误会的还有一位名人,就是唐代大诗人杜牧,他曾经在赤壁古战场写过一首诗,诗名就是《赤壁》,原诗如下: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意很浅显: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又磨又洗之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火烧赤壁图)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唐京兆(今陕西西安)人,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世人称为“小杜”,以区别于杜甫的“大杜”或“老杜”。他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区别于李白与杜甫的“大李杜”。《赤壁》是杜牧的名篇。

这首诗是杜牧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即小乔的丈夫),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因此由周瑜联想到小乔,“二乔”。

赤壁这样的古战场,为文人雅士反复吟咏,李白、杜甫都曾在这里写诗,苏东坡写过词,写过著名的前后《赤壁赋》,杜牧这一首诗算是赤壁文化中的经典。

(诗意图)

诗人在江边发现了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面对经过岁月淘洗的一件旧兵器,诗人感慨万千,由此引发联想。在赤壁之战中,吴军统帅周瑜要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魏军,能用火攻并取得大的成功的原因是决战之时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三国演义》里是由诸葛亮在祭风台上借来的),既然风是重要关键,因此诗人从风入手写战争,东风使战争结果改变了,改变的结果也不直写,而写两个女子,如果东吴军败,两个美丽的女子“二乔”就要被掳走,成为曹氏的玩物了。诗人的视角很独特,切入点也极别致,也正因此,“反弹琵琶”的手法一路写来,这首诗似乎有了故事感。

(杜牧的书法《张好好诗》)

杜牧是个大才子,除了诗歌,还雅好书法,杜牧在20岁时,博通经史,尤其专注于治乱与军事,因此素有军事才能,但却在京城做一个俸禄不能养活家人的文官,这里的“东风不与周郎便”显然也有怀才不遇的感慨,帝王不给诗人展示军事才能的机会,因此也有牢骚的成分在内。

我们可以这样想,是杜牧的这首诗,间接地诱发罗贯中对于赤壁之战诸葛亮故事的编排,“二乔锁铜雀”的典故最早的起点该是杜牧,尽管杜牧假设的铜雀台锁二乔在曹操战胜后是有可能发生的,显然,像曹操这样的大军事家,曹植这样的大文学家该是不会动锁“二乔”这样下作的念头吧,但这个假设,可能引发了罗贯中小说的构思。

(之36,图片来自网络)

1
查看完整版本: 唐诗闲读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