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名著解读之三国演义最当可敬是曹操
TUhjnbcbe - 2023/5/1 7:25:00

每次翻看《三国演义》,都被曹公曹操所深深地感动着。在这部长篇历史小说中,虽说描写了不少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但是我认为没有一位可与曹公曹操比肩。即便是被描写得近乎神明完人的诸葛孔明,被描写得施行“王道”“仁政”理想化统治者的皇叔刘备,若拿在曹操面前一比,也顿感逊色一截。都说《三国演义》的作者具有强烈的“拥刘反曹”倾向,是把曹操当作“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反面典型来塑造的。在刻画曹操的狡诈、残暴和极端的损人利己上用了不少笔墨,也堪称精彩。即便如此,也无法掩盖曹操英雄盖世的光芒,也无法阻止读者对曹操的景仰。这不禁令人顿生疑窦,作者真的是秉持蜀汉正统思想吗?真的是“拥刘反曹”吗?不会是一个打着“拥刘反曹”旗号,其实是与曹操一伙的卧底吧?

因为作者笔下的曹操,真的是太可敬可爱了!

有谁像曹操那样敬才爱才、从谏如流啊?

在官渡大战的紧要关头,曹操闻听许攸攸深夜来投,已经解衣歇息的他,“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然后先拜倒于地。要知道,此时的曹操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汉丞相,许攸不过是袁绍营中不受待见的一介布衣,哪有尊先拜卑的?但是曹操就这么做了,因为在他看来,许攸(字子远)是一个可以教他破绍之计的贤才,是关键之时迎来的一个关键人物,坚信“子远肯来,吾事济矣!”因此鞋顾不上穿,赤脚相迎,见面先拜,对许攸不以名爵相上下。并“重待许攸,留于寨中”,虚心问计求策。这就是曹操,这是何等的姿态!

关羽是曹操极为喜爱的一员战将。招降关羽之后,为收关羽之心,他送房子——拨一府与关羽居住;送位子——表奏朝廷,封关羽为汉寿亭侯;送银子——赠金银器皿;送面子——三日小宴,五日大宴;送女子——送美女十人,使侍关羽;送袍子——取异锦作战袍一领相赠;送“车子”——相赠千里赤兔汗血宝马,真可谓煞费苦心,无所不用其极!但是,当关羽决意离去,并且是要去加入他的对立面袁绍阵营时,面对程昱等人不与虎添翼、追而杀之、以绝后患的进谏,曹操非但没起杀心,反而对着一班文武敬叹不已:“不忘故主,来去明白,真丈夫也!汝等皆当效之。”又对大将张辽说:“云长封金挂印,财贿不以动其心,爵禄不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待我与他送行,更以路费征袍赠之,使为日后纪念。”呜呼!对一个即将成为自己劲敌的英雄尚能如此的敬重,也只有曹操!对关羽如此的敬重,对其他文臣武将曹操也喜爱有加。

一部《三国演义》,除了人才,人们还真的看不出曹操有什么特别的喜好(有时也喜好点女色),正如其诗云:“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取得冀州,“乃令人遍访冀州贤士”。即得荆州,即召蒯越(字异度)近前,抚慰曰“吾不喜得荆州,喜得异度也。”得到荀彧,喜曰:“此吾之子房也!”得到典韦,解身上锦袄,及骏马雕鞍赐之。遇见许褚,见许威风凛凛,就心中暗喜。设计擒获后,“操下帐叱退军士,亲解其缚,急取衣衣之,命坐”。遇见徐晃,又暗暗称奇,曰:“徐晃乃真良将也。吾不忍以力并之,当以计招之。”擒获名将张辽,“乃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长坂坡见赵云左杀右砍,威不可当,又曰:“真虎将也!吾当生致之。”为不伤及赵云,遂令飞马传报各处,冷箭地不要,捉活地干活。遇见庞德,又心中大喜,设计擒获后,“叱退军士,亲释其缚”,并“亲扶上马,共回大寨”。每遇贤臣良将,就像色鬼遇到美女、酒鬼遇到佳酿一般,必先得之而后快,这就是曹操!

曹操多谋善断,文臣武将常说“丞相神谋,众不及也!”“丞相神机,不可测也”,这倒真不是下属们的阿谀之言,是被实践证明后的由衷赞叹。尽管如此,曹操却不刚愎自用、恃才傲物、独断专行。谋士郭嘉的“十胜十败论”,把他和袁绍分析、批讲得甚是客观精当。翻看演义,凡有曹操活动的篇回,特别是面对重大问题抉择时,“操然其说”“操然其言”“操从其谋”“操从其计”比比皆是、不可胜数,彰显出曹操广纳善言、从谏如流、虚怀若谷的一代明主气象。太史公曰:“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文臣武将,遇此明主,哪个不踊跃建言献策?尊重下属意见,展现下属才智,集中集体智慧,这就是曹操!

有谁像曹操那样知错就改、反身自省啊!

冀州既定,已领冀州牧的曹操不过是感叹了一句:“昨按本州户籍,共计三十万众,可谓大州。”这也没什么错,毕竟是事实嘛。但是冀州别驾崔琰却当面予以严厉批评:“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相争,冀民暴骨原野,丞相不急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先计校户籍,岂本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是啊,人家崔琰说得对啊,批评得好啊,怎么能不重民生重户籍呢?于是他立即“改容谢之,待为上宾”。

赤壁之战时,东吴参谋阚泽深夜前来下诈降书,曹操识破其计后也曾张目大怒。但是阚泽是善辩之士,一番反驳之后,曹操认为阚泽“教训”得深有道理,于是就立即改容下席而谢曰:“某见事不明,误犯尊威,幸勿挂怀。”

并州既定,曹操不顾多人进谏,决意西击乌桓。得胜归来,他对先前的进谏之人不蔑反赏,并对着众将反省检讨自己,曰:“孤前者乘危远征,侥幸成功。虽得胜,天所佑也,不可以为法。诸君之谏,乃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

在取得东川之后,长史刘晔建议曹操乘刘备立足未稳、蜀民未定之时,顺势攻打益州。曹操以“士卒远涉劳苦,且宜存恤”为由,按兵不动。后来刘备稳住阵脚,果然发兵汉中,致汉中告危求救。曹操向刘晔诚恳认错:“恨当时不用卿言,以至如此!”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认过、悔过、改过,闻过则喜,这就是曹操!不揽功,不委过,成功感谢他人,失败反省自己,这就是曹操!

有谁像曹操那样不计前怨、包容天下啊!

陈琳原为袁绍书记,承命草拟伐曹檄文。檄文不但历数曹操条条罪状,还把曹操的祖、父骂了个狗血喷头。曹操看到檄文后不禁“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心情自然是好不到哪里去。但是当曹操擒获陈琳后,曹操并没有因为陈琳痛骂自己和祖宗而听从左右一杀了之,而是爱怜其才,不计前嫌,予以赦免,任用司空军师祭酒,甚是器重。如此的襟怀,也成就了陈琳“建安七子”美名。陈琳的人生际遇,令六百多年后的另一位空余抱负、怀才不遇,漂泊无定的文人温庭筠称羡不已。在路过陈琳坟时,温庭筠想到了那个求贤若渴、“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惜才、爱才、让每一个人才都尽展才智的曹操,比较之下慨然写下了“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诗句。

当割据一方的敌对势力张绣前来投降、拜于阶下时,曹操赶忙扶起,不但没有一丝的慢待,反而执其手先做自我批评,曰:“小有过失,勿记于心。”请求张绣原谅自己,并立即封张绣为扬武将军。张绣何许人也?是其不共戴天的仇敌啊!与张绣的淯水一战,曹操不禁自己臂中一箭,还折了长子、爱侄、大将典韦,连大宛宝马都被射杀,这是多大的仇恨!如是心胸狭隘之人,恐怕食其肉、寝其皮都不解恨。但是为了自己的王霸之志,一切私怨尽可放下,这就是曹操!袁谭被斩,曹操号令首级悬挂北门之外,敢有哭者斩。青州别驾王修不因谏被逐而怀恨袁谭,反因感于“生受其辟命,亡而不哭,非义也。畏死忘义,何以立世乎!”而布冠衰衣,冒死哭于头下。曹操知之后大为感动,不仅不斩,反而“礼修为上宾,以为司金中郎将”。董卓暴尸于市,侍中蔡邕也因知遇之感伏尸大哭,司徒王允却不顾“众官惜邕之才,皆力救之”,而“命将蔡邕下狱中缢死”。这就是差别,心胸境界的差别!

有谁像曹操哪样百折不挠、坚定乐观啊!

事业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创业艰难百战多”嘛。曹操驰骋疆场三十多年,取得过一个又一个辉煌的胜利,也经历过一次又一次挫折失败,诚如张松所言:“昔日濮阳攻吕布之时,宛城战张绣之日;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每一次失败都可以说是致命的。特别是赤壁大败,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他本人作为大汉丞相、三军统帅,又兵多将广,其实无须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只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即可。但是他坚信“我不自往,谁肯向前”,因此“丞相自来征战,一身当先”。为此他多次中箭负伤,门牙都被魏延射落两颗,“手臂须发,尽被烧伤”,甚至“翻身落马,被二卒擒住”,可谓九死一生,屡遭重创!可是不管遭受什么样的挫折、经受什么样的打击,他从不屈服、从不放弃,“扫清华夏,剿戮群凶”的初心始终没有动摇。哪怕是在他人生的谷底,依然雄视天下、傲视群雄,保持乐观必胜的信念,这就是曹操!相比之下,刘备、袁绍等就逊色许多。

汝南穰山一败,刘备几乎心理崩溃,不仅“欲拔剑自刎”,还劝手文武说:“今日身无立锥,诚恐有误诸君。君等何不弃备而投明主,以取功名乎?”俨然一付要解散领导班子、放弃散伙的架式。袁绍更是不行,兵败官渡后,他回到冀州,“心烦意乱,不理政事”,可谓灰心丧气、一蹶不振。仓亭兵败后,更是“抱三子痛哭一场”,最后口吐鲜血而亡。

其实,此时的袁绍仍雄踞冀、青、幽、并四大州,依然兵多地广,如能振作精神,励精图治,“卷土重来未可知”啊!这也难怪曹操瞧不起他,说他“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东汉末年的天下,是一番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景象。曹操虽说出身于官宦门庭,但是也是白手起家,起初并不是最为强大的武装集团。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曹操之所以能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直到最后“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成为三足鼎立中最强的一方,原因固然多样,但是最根本还在于他的志向、意志、卓识、谋略、胸襟、气度等等。

曹操的志向是为国讨贼,扫清四海,削平天下,结束混乱纷争的局面。他深知要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最为关键的是人才,“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得人才者得天下嘛。在扫平北方最大敌对势力的战争中,面对一个个忠心耿耿、足智多谋、心念故主甚至宁死不屈但却遭袁绍迫害或弃而不用的袁绍属下,他喟然长叹:“河北义士,何其如此之多也!可惜袁氏不能用!若能用,则吾安敢正眼觑此地哉!”这是他对袁氏的惋惜,更是他对惨烈现实的深刻感悟。

在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中,他求贤若渴,唯才是举,唯才是敬,哪怕是顽固的敌对派,只要你是忠臣义士,他都敬爱有加。对关羽如此,对陈宫、沮授、审配等亦如此。新收降之人,因念旧主,不为其出谋划策或执行消极者(如王修、文聘等),他不但不加责备,反而赞曰“真忠臣也!”可以说曹魏集团的成功,是因为一个英明的统帅打造了一个强大的团队,一个强大的团队成就了一番壮丽的伟业。

相比曹操的爱才惜才,诸葛亮不知要逊色多少。见到有功来投的魏延,诸葛亮的态度与曹操迥然不同,他是“喝令刀斧手推下斩之”,幸有刘备力劝,方免其死。当然,最为可惜的还是蜀中名将张任。张任是被同僚称赞为“极有胆略,不可轻敌”的良将,他落凤雏、战黄忠、斗魏延、困张飞,充分显示出超凡的谋略和武艺。诸葛亮也不得不动用张飞、赵云、黄忠、魏延、严颜、刘备等齐上阵,才将其捉住。被俘后不事二主,拒不投降,只求速死。铮铮气节,忠勇可嘉。如此难得之才,却被诸葛亮轻易地杀了。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啊,怎么能说杀就杀呢?试想,如果诸葛亮能拿出当年刘备三顾茅庐精神,像曹操一般诚感张任收至麾下,然后派这员文韬武略堪比乃至超越五虎大将的良将前往荆州协助关羽,关羽在荆州两面受敌、孤木难支的局面就会极大改善,之后荆州也未必能失。那样的话,三国的历史恐怕是另一番景象。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是啊,历史只会湮没平庸,从来不会湮没英雄。四百多年后,盛唐名相张说没有忘记他,诗云:“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八百多年后,北宋文豪苏东坡没有忘记他,赋曰:“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九百多年后,南宋词宗辛弃疾没有忘记他,词曰:“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一千七百多年后,当代伟人也没有忘记他,词曰:“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曹操曾云:“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使君”(刘备)能否“当之”姑且不论,曹操确是堪当的。曹操确是历史的天空上闪烁着的一颗明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纵横驰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些雄浑壮美的诗篇,也因带着他政治家的气魄、军事家的气概,而传诵千年。

洋洋洒洒的《三国演义》,叙述了近一个世纪的战火纷争。略去那些刀光剑影、打打杀杀,掩卷深思给予人们的启迪,是明主之于事业的决定作用和人才之于事业的重要作用,我想这是这部名著留给我们的真正价值。

#三国演义#

编辑:李鹏

来源:正观新闻正观号北流活活

1
查看完整版本: 名著解读之三国演义最当可敬是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