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关于清明的诗,公认写得最好流传最广大
TUhjnbcbe - 2023/5/5 22:12:00

又是一年清明。扫墓祭祖,郊外踏青,触景生情,很多人不免写几句心得、几行小诗,晒到朋友圈或者微博上,与亲人朋友分享。“清明风物新,繁花惹芳春”“思亲不见亲,泪雨湿罗巾”……不少诗写得不拘一格,情真意切,意境优美,完全可以称得上佳作。

关于清明的诗,公认写得最好、流传最广、大家最熟知的,当数杜牧的那首《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语言平易,思深意远,令人回味无穷。

学术界也有人认为,这首诗不是杜牧写的。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提出,最大的疑点在于,《樊川文集》《全唐诗》都没有收录这首诗。这么好的一首诗,怎么会不收录进去呢?这一点确实让人百思不解。想解释这个奇怪的现象,最合理的推测,这首诗很可能就不是他写的,于是被编者排除在外。推测毕竟只是一种合理想象,并没有特别确凿的证据来支持。由此得出杜牧不是原作者的结论,还是有点牵强。所以,至今为止,普遍还是认可杜牧就是原作者。

还有人怀疑,杜牧的诗都很美艳,很高冷,这首诗太随和,如“素颜”示人,不似其一贯的风格。事实上,以平易之语写出深远之境,更是难上加难,更非庸常人所能驾驭。如李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语言也极浅易,而神韵清绝,尤其是四句诗里,串联起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却毫无堆砌生硬之感,信手拈来,自然天成,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赞誉,“此是太白佳境”“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这个评价,也完全可以拿来赞扬杜牧的《清明》。

杜牧属名门之后,祖父杜佑任过三朝宰相。26岁进士及第。那时候参加科举考试,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五十岁能中进士犹可称作年轻,可见进士科之难考,也可知杜牧的出类拔萃。

杜牧从小博览群书,《新唐书》称“善属文”,《旧唐书》则说他“好读书,工诗为文”,年纪轻轻早已经名满天下。时人称为“小杜”,又把他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认为可与李白、杜甫齐名。他的诗和文章,不仅表现出过人的才华,也表达出独具一格的卓越识见。

杜牧的诗文一是写得漂亮,志意俊爽,容易让人一见钟情。尤其一部分写景抒情的七绝,如《山行》之“远上寒山石径斜”,都列在大家小时候的必读必背书目中。文章如《阿房宫赋》,也是洋洋洒洒,一气呵成,读来畅快淋漓。这样的诗文,又怎能让人不喜欢?

二是有深刻的见解,或者不同于别人的独特见识。这在咏史诗中体现得特别明显。他途经赤壁,有感于三国英雄往事,写下了一首《赤壁》,对于赤壁之战,生出了“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感慨。诗中对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见解,很是与众不同。而无论观点还是写法,又很有含蓄蕴藉之美。再如《乌江亭》之“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同样包含着对历史事件的独到评价。

山东大学教授陆侃如、冯沅君在《中国诗史》中评价,杜牧的这类诗,“不仅是为他个人困踬不遇而发牢骚,主要是对于历史上的成败兴亡深切关怀,有借古讽今之意”。正因为“诗情”加“卓识”,杜牧的作品不独“美”,而且有分量。

受家庭熏陶,杜牧不仅在文学上成就非凡,也特别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在《上李中丞书》中,他专门提及家风家教的影响,并写到,“于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自己都有所研究,期望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的志向表露无遗。他曾写过多篇政论文章,在当时以及后世都很受重视。只是因为受到党争等因素影响,他仕途并不得意,与自己的期望相离甚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潜心研究过兵法,并曾为《孙子》作注。按《新唐书·杜牧传》的记载,会昌年间,他曾上书宰相李德裕,认为回鹘刚刚打了败仗溃退,可以趁着当前的盛夏时节,调集兵力,出其不意攻而取之。杜牧的这个主张,“德裕善之”。之所以李德裕认为很不错,应该是非常赞成杜牧的分析。杜牧认为,以前两汉时攻打匈奴败多胜少的原因,主要还是常在秋冬两季用兵,而这两个季节,匈奴兵准备充分,而且母马也没有怀胎哺乳,没有牵累,战斗力最强。

不过,这也还类似于纸上谈兵,杜牧一直没有机会真正“沙场秋点兵”,亲自到战场上领兵作战,有所作为,确实是件非常遗憾的事。

才华横溢,志存高远,以上都是杜牧正能量的一面。不过,他还有负能量的一面。

杜牧的负能量,与风月有关。《唐诗纪事》等记载过一个小故事。大致意思是:杜牧任监察御史不久,又分司东都洛阳。当时,李司徒即李愿罢官后,正好也闲居洛阳,而且每天在家大摆筵席,宴请各路高士宾朋,声色豪奢。李愿虽然知道杜牧大名,但因杜牧是御史,职责又正好是监督官员、典正法度的,这种场合也就不敢邀请了。杜牧心里其实很想去,人家不邀请又不好意思主动去,私下不断给李愿一些暗示。李愿不得已,只好派人拿了请帖去请杜牧。杜牧正自己在家喝着呢,一听有请,立马赶到李府。现场,有“绝艺殊色”的歌姬百余人。杜牧欣赏了一会儿歌舞,问道:听说有个叫紫云的,是哪个?李愿指给他看。他注视良久,说:名不虚得,宜以见惠。如此当场索要紫云,惹得现场大笑,“诸伎亦回首破颜”。杜牧又饮了三大杯酒后,站起来即席作诗一首,“华堂今日绮筵开,谁唤分司御史来。忽发狂言惊四座,两行红粉一时回。”

如果说,与紫云的故事,还能够以洒脱不羁来为之开脱,他写的那些“艳诗”可就没理由解释了。比如他写过“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等诗句,记述自己青楼追欢的生活。这引起后世诸多批评。

尤其是,杜牧对此心口不一。当时,有位李戡曾著文痛斥元稹、白居易写“艳诗”,认为有伤风化,杜牧表示非常赞同李的观点。然而,杜牧自己也写艳诗。用今天的话说,太“美国”了。宋代刘克庄就批评他,“以燕伐燕,元、白岂肯心服?”

今天,当然不只是因为逢到清明这样的传统节日,平时喜欢写诗的人仍然很多,还有不少特别喜欢写古体诗,认真学习一下杜牧的诗,在运思、遣词、意境的营造等方面,无疑都能获得很好的启发。如果能把他那种于平淡中写出妙境、于平实中写出深思的本事学到手,哪怕学到一部分,必也能写出有分量的好诗来。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于国鹏报道)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清明的诗,公认写得最好流传最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