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念奴娇赤壁怀古咏史怀古的千古绝唱
TUhjnbcbe - 2023/6/2 21:50:00
临沂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news/a_5837457.html

咏史怀古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大主题,历朝历代不乏咏史怀古的佳作,而在宋词之中,则首推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可谓千古绝唱。我们看《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首句中“大江东去”就给人呈现出一种阔大的空间感和画面感。尤其一个“大”字和一个“去”字,“大江”就是指长江,为何用“大江”而不用长江?“大”字体现出博大之感,浩瀚的长江水望无涯际。紧接着又用一“去”字,向何方去?“东去”。去字显示出江水的方向感,写出了江水的奔腾不息,滚滚而来,又汹涌而去,望不到边际,充满浑颧流转的动态美,让人感觉到充沛的情感和长江的博大浩瀚。这一句如若改为“长江东流”,虽然句意变化不大,但是意境全无。索绪尔将语言符号是由能指和所指两个功能构成的。所谓能指,就是指语言的声音和画面的组合;所谓所指,就是语言所反映的概念。“大江东去”给人的体验就是能指的内容,而“长江东流”则给人的理解更侧重于所指内涵。可见,“大江东去”四个字充分发挥了能指的功用,体现出浩瀚博大的气象和宽阔辽远的动态画面。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不好理解,江里的浪花怎么会淘尽千古的人物?这其实就是一个悖论。“诗的语言是悖论语言。”所谓悖论,即表面上看起来不易理解、荒诞不经,甚至意义相反、不合逻辑的论述,而这种看起来不真实的论述往往是真实的。要解开这句话的悖论,还需要理解“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张力,即弄清其真实意义。艾伦·退特说:“诗的意义就是指它的张力,即我们在诗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展和内涵的有机整体。我所能获得的最深远的比喻意义并无损于字面表述的外延作用,或者说我们可以从字面表述开始逐步发展比喻的复杂含义:在每一步上我们可以停下来说明已理解的意义,而每一步的含义都是贯通一气的。”表面上“浪淘尽”一方面是写景,诗人在赤壁岸边,看着滚滚东去的长江水奔腾着,浪花冲刷矶岸,无数沙石被随江水冲刷而去,诗人进而联想到千百年来,有多少才华横溢的人物,不也像沙石随着江水逝去一样,埋没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存在了么?所以,“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说自古以来,多少才华横溢之人都被时间湮没了,展现的是词人对历史的体悟。

此外,对于“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还有另外一种理解,这是由于诗的语言的复义所造成的。燕卜荪这样解释复义:“任何语义上的差别,不论如何细微,只要它使同一句话有可能引起不同的反应”“可以意味着你的意思不确定,意味着有意说好几种意义,意味着能指二者之一或二者皆指,意味着一次陈述有多种意义。”由于语言的多义现象会导致诗歌的多种理解。“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另一层理解重点在“淘”字,我们的前一种理解对“淘”的解读是“浪淘沙”,说风流人物像沙一样随江水而逝,而另一种对“淘”的理解则是“沙子淘尽便是金”,认为随江水而逝的是芸芸众生,最终能够在千古历史留名的是风流人物,浪淘沙实际是用时间来选择、检验的过程表现出诗人对千古风流人物的敬仰与倾慕。这两种理解仅就这一句中来看都有道理。“大江东去,浪淘尽”写的是景色,表现出的是空间感,“千古风流人物”抒发的是情怀,表现出的是时间感,尤其是“千古”一词,表现出一种历史的沧桑与邈远,时间和空间的交错里显出厚重感。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是一个陈述句,比前一句更近了一步,开始正面点题了。那西边的旧土堆,据人们传说就是当年三国周瑜打仗的赤壁。这一句看似很普通,却显示出了词人的一种智慧和严谨。面对西边的故垒,苏轼不敢确定是不是当年三国时的赤壁,于是就说“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据人们说,这是三国时期周瑜在此打过仗的赤壁。后人常说,苏轼在赤壁怀古走错了地方,其实,苏轼并未走错,他只是依照人们的说法认为这是当年的赤壁所在,这一句就显示出了苏轼的睿智与严谨。

“故垒西边”,那个“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的所在之处是什么景象呢?下一句给了回答:“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句是写长江波涛的千古名句,何谓“乱石穿空”?乱石如何能穿空?似让人不解,实际上,作者应该是从仰视的角度进行描绘的,诗人站在赤壁之下,看到矶岸上横斜的石头直指天空。一个“穿”字将矶岸上的石头的状态写活了,给人一种博大的气势。

诗人改换视角,接着往下看,“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惊涛骇浪拍打着矶岸,溅起的浪花恰似一堆堆洁白的雪花。“惊涛”一词看似不太恰当,波涛怎么会受惊?但是仔细一想,的确是一种很恰当的表述,江水拍打矶岸所形成的浪花恰如受到惊吓一样忽然溅起,十分形象。同时,不仅仅是“惊涛”,而是“惊涛拍岸”,一个“拍”字犹如具有万钧之力,表现出刚劲之感,,还注入了声响,让人似乎也能听见水撞击在岩石上的声音。

惊涛拍岸之后的效果是什么呢?即是“卷起千堆雪”,“卷”字这样一个动词和“拍”字一样把浪花、波涛形成的那个状态写得活灵活现,充满活泼、动态之感的立感。这一句中,“穿”、“拍”、“卷”字都用的非常好,表现出了诗句的张力。三个动词,生动地展现出一幅雄奇壮阔的波涛图,具有画面感、立体感。

看到上述情景,词人感叹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一句是上片的结束语,“江山如画”总结上文所写之景,感慨历史的多彩绚丽,“一时多少豪杰”提示下文,将要怀古思人了。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下片开始怀古,词人于赤壁之地想到了当时的周瑜,小乔刚刚嫁给他,姿态雄壮威武,神采焕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手摇羽扇,头戴纶巾,好一派儒将风范!并在“谈笑之间”,就让曹操的几十万大军“灰飞烟灭”,是何等的功业!这一句,直接表现出词人对周瑜的颂赞。实际上,这一句运用了反讽的手法,所谓反讽,即是所要表达的意思和说出来的语言相反。“新批评将反讽概念发展成为诗歌语言的基本原则,他们认为诗的语言就是反讽的语言。”苏轼在词中极力颂赞周瑜的英姿和年轻有为,实际上是要反讽自己的老不得志。

接着词人联想到“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我在此神游周瑜的故土,要是周瑜得知,定会笑我多愁善感,满头白发了!这是词人的自嘲,表现出心中的无奈之感。词人想到此,便发出感叹“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作者说“人生如梦”是什么意思呢?这其中就包含了对生命本体的忧患,苏轼不是说“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么?像周瑜这样的英雄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不复存在。同时,人生如梦也表达出一生也难以把握,犹如梦幻一般的感情,词人想到周瑜和自身,就感觉命运的难以把握,无法做自己命运的主宰。

既然“人生如梦”,那应该怎么办呢?苏轼说“一樽还酹江月”,作者没有明确表达自己的态度,只是说拿一杯酒,且祭奠江中之月,而江中之月也如同梦幻般的人生一样虚而不实。结合这一句,再看“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两种理解,应该说第一种理解更为恰当,哪怕是英雄人物,最终也免不了随时间、历史的流逝而消失。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词人到此,内心得到释然。对比自己和周瑜的政治功业,自己是失败的,但是从人类、社会的整个历史和命运来看,二者没有差别,都是“人生如梦”。既然如此,且将一杯酒洒在江心的明月之上,脱离苦闷,从有限中玩味无限,让精神获得自由。词人不是消极悲观的,表现出的是一种旷达和浩逸之风,正如苏轼在《赤壁赋》中所表达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也。”这是一种高超的人生智慧。作者从借古抒怀,全词到此结束。

总体上来说,《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结构规整,上片写景,下片抒怀,词境壮阔,气象宏大,大声铿锵,声势极其豪壮,整首词透出一种旷达洒脱之风,词人挣脱了现世人事的束缚,从历史时空的角度

1
查看完整版本: 念奴娇赤壁怀古咏史怀古的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