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正解
——“有限资源·不败思维”之『总分学』方法论
作者:曾大先生
一、总分学
这个世界一切皆为有限,无论是寿命、时间,还是土地、物品、货币,皆为有限。即便是貌似取之不尽之水,在沙漠中亦为稀缺品,即便是貌似用之不尽之空气,在缺氧时亦为必需品。故有限资源为前提条件,为制约要素,是“因”。
有限资源之运作,“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谋事在于求不败,必胜,非自己所能控制,需要更多的“因”来辅助,不败是可控的,是可以操之在己的,所以叫作“谋事在人”。必胜,是需要依托于诸多因素方能达成,必胜的核心在于对手不胜,或者说必胜是必须让对手失误不敌。必须,建立于不败基础上。只有先不败,方能趋至必胜。有限资源是“因”,不败思维是“条件”,如何让对手不胜是“工具”,必胜是“果”,四者组合成“有限资源·不败思维”方法论。
有限资源最大特征为总数恒定,其运行在于恒定之总数如何分配,『总』与『分』之间,有其运行规律,尝试建立一体系,命名为『总分学』。
『总分学』体系,其理论基石在于:
1、『总』为每个『分』之和。A=A1+A2。
2、『总』在特定时空环境中,具备“恒定、不变、有限”三要素。
3、每个『分』,具备“非恒定、可变、有限”三要素。因为『总』恒定,则每个『分』此消彼长。此一『分』减,则彼一『分』长。A=A1+A2。A恒定,A1增加,则A2减少。
4、双方之『总』,欲分晓强弱,则须『分』彼之『总』,而『总』我之『总』,形成我之『总』大于彼之『总』,以获取压倒性优势。或形成局部空间或短暂时间我之『总』强于彼之『总』,或我之『总』强于局部空间或短暂时间彼之『总』。我之『总』大于彼之『总』,有两种情况:一为『分』彼之『总』后,我之『总』大于彼『分』后之『总』;二为将彼之『分』纳入我之『总』,大于彼『分』后之『总』。A=A1+A2;B=B1+B2。一者为AB=B1(B2『分』走了,不属于B了);二者为A=A1+A2+B2B=B1(B2『分』给A了)。
5、以最小化之投入,获得最大化之收益。即我之『总』之损最小化,而彼之『总』之损最小化,从而令我之损最小化之『总』因并入彼之损最小化之『总』而实现我之『总』最大化。A=A1+A2;B=B1+B2。转化为A=A1+B1。
二、总分典故
1
财富为恒定,赋税加重,则民穷;赋税减轻,则民富。
新朝肇造之初,休养生息,减免赋税或轻徭薄赋,不数年,即可一扫征乱流弊,民富国安,天下乐居,如西汉“文景之治“。
一旦横征暴敛,搜括民间,国库是丰阜了,但却民不聊生了。国祚衰弱,驶入王朝下滑曲线。
财富为恒定,民富则经济活跃,生产增多,从而创造更多财富;一旦民穷,则经济衰减,生产减少,加之过多财富被国库征收,就无法创造更多流动,从而财富反而减少。
2
试举例阐述之:
战争中,一国或一军总兵力为恒定值,如在甲地B攻A,当A处于弱势时,可在乙地主动出击B,以吸引B之主力回师救援乙地,以减轻甲地A之压力。
孙膑之“围魏救赵”,则为典型之『分』之术。魏总兵力恒定,主力远攻赵国首都邯郸,则魏国首都大梁兵力必然空虚,此时齐国要救赵国,若直往邯郸,则是与魏国主力硬碰硬,鹿死谁手尚未可知。故齐军直驱大梁,引庞涓之魏主力回师救大梁,是以邯郸之围遂解。此为『分』敌也。
3
一国之势亦为恒定,故『分』化之,则为弱敌强我也。
秦国之“远交近攻”,即为典型『分』之术。合纵,本为关东六国合力抗强秦,任何一国都无法单独敌秦,合六国之力则足以抗之,故合纵为六国御秦唯一之术。欲使六国之『总』,小于秦之『总』,则须『分』六国之『总』,使得六国之『总』小于秦之『总』,若使六国之六分之六以内之几国,合于秦之『总』,则秦之『总』将更强于剩余六国之『总』。故秦以连横破六国之合纵,以远交近攻破六国之合纵。
秦之攻伐,平蜀,为广其地富其国增其民也。『分』敌而并敌国,则令本国之『总』增加。长平一战,秦国屠赵国降卒四十万,因赵国人丁之『总』为恒定,故经此一役使赵国具备战斗力之军队之『总』减少,从而削弱赵国壮大秦国。
4
李信二十万人攻楚,败归;王翦坚持仍须六十万人方可敌楚。此即为两人对于我方兵力之『总』理解不一,即对秦楚之『总』对比不一所致。结果证明王翦正确。
楚国地广人多,非集绝对优势兵力,不足以平楚也,故王翦要求拥有六十万军队方可与楚国对抗。而王翦集结六十万大军后,并未立即攻楚,而是闭营修整,养精蓄锐,俟己方休息完备,士气高涨,而楚军士气低落之际,秦军乘虚而出,一举击溃楚军,从而迅速平定楚国。
王翦作战之过程,即为不断增加秦之『总』,而削弱楚之『总』,一俟秦楚强弱分明时,秦已立于不败之地,已立于必胜之势,故一击必中。
5
楚汉相争时,郦食其建议刘邦采取“分封六国后裔”之策,被张良及时劝阻。因为土地之『总』有限,分封完毕,则无法给功臣,则无法激励建功立业者,则无法让将士去为刘邦卖命。此为『分』之对象不一。『分』给六国后裔,则六国之人即便为刘邦卖命,也得不着土地;而六国后裔,却并不一定会为刘邦卖命。即对自己人要舍得『分』,『分』出去,自我手上之『总』虽然减少,但是,赢得人心。于是,韩信,封王,赐国;彭越,封王,赐国。垓下一战,十面埋伏,霸王南奔,乌江自刎,鼎定四百年大汉江山。
西汉建立后,分封同姓诸侯,逐渐收回异姓王土地,亦为此理,壮大我之『总』,拱卫皇权。而汉景帝平七国之乱,亦为收回诸侯土地或将一国分为几国,分化诸侯之『总』,以让诸侯无法形成对中央王朝之威胁,壮大中央王朝之『总』。此均为通过『分』敌之术,壮大自我之『总』,以形成强我弱彼之局势。
6
日本侵华,中国采用“持久战”胜之,即为『总分』之运用。一者让出“空间”,让敌占领,则敌须分兵守城,则敌之『总』减少;二者随着日军驻兵东北防苏联、出兵东南亚、主动挑起日美之战,战线分布太广,则日军之『总』减少;三者随着伤亡减员,无法及时补充,则日军之『总』减少。
中国依托其地域空间之广、人员之众,依托时间,费十四年之久,跟日本打资源消耗战,导致日本之『总』与日减少。且日本随着敌国越多,物资跟不上,则其『总』又减少;又盟国增多,特别是美国参战,导致同盟之『总』实力越强,至某个时间点,我之『总』优于日之『总』,自此,日本开始穷途末路,苟延残喘,最终无法抵抗而投降。
几个节点可以见证,第一,发现日本军人年龄越来越小,年龄越来越大,从而得知日本军人数量不足、素质不足。此为日军人力之『总』短时间内处于恒定状态无法补充。第二,美国参战,断绝日本物资进口渠道,此为日本物资之『总』无法及时跟上。第三,美国原子弹二投日本国内,盟国科技力优于日本,日本科技之『总』无法及时追赶。这几点,即为转折点,改变敌我双方之『总』之均衡态势之转折点。
7
毛泽东战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即为典型『总分』关系之运用。集中我之优势兵力,『分』敌之兵力,造成我之『总』优于局部空间或短暂时间内敌之『总』,从而取得“各个击破”之成效。五次反围剿中,万里长征中,解放战争中,无论是兵力少时,还是兵力多数,毛泽东战术的典型打法都是保证绝对数量的兵力大于所应对的对手。
8
汉朝之“和亲”,即为化敌为友,消弭战争之方式。北宋南宋之输币辽金西夏,亦为减少战争消耗之『总』。一切应对之策,均应考量敌我之『总』。具备绝对实力时,可以逐鹿漠北,封狼居胥,勒石封疆,一旦将敌逐之域外,则可和平长久,即用一时之战争消耗,换来长久之国泰民安,消耗成本摊之数年,则为小数。不具备绝对实力时,则须通过和亲或输币之方式,维持和平。和亲或输币之代价,相较连年战争之代价可谓甚小,与年度国力税收相比,亦为小钱,故有宋一代,皆采此术。
南宋偏安一隅,主战主和对抗不已,而岳飞亦成为主和之牺牲品。可再四思之,岳飞果能打到黄龙府?即便王师北定中原,又如何?甚至真打到黄龙府又如何?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即便败北,都可再往北迁移,休养生息后又可满血复活挥师南下。
故先暂不论迎回钦宗,赵构是否要让位此一问题;也不论武将坐大之嫌,北宋开国即为武将作乱而来,故有宋一代,抑武崇文,其来有自。只论,连年之北伐,国力是否能支撑?即便金国一时受挫,卷土重来,又是持久之国力消耗。对于赵家王朝来说,只要足以维持开销,足以维持国力,地多地少,根本就不重要。毕竟即便是宋朝最强之际,宋太祖、宋太宗都未能收回燕云十六州,更何必求全责备残喘于南方之南宋小王朝?而赵构颠沛流离,皇子亦因兵变惊吓而死,自身也再无生育能力,就想过过安定日子,持续北伐,哪有什么安定?
而从金国来说,其国力亦无法支撑其完灭南宋,金国朝内亦有主战派和主和派之争。起步于一个部落,因缘际会灭辽,然后又一不小心把北宋灭了,这些均非其预想之中。特别是接触到中原之花花世界,落后文明接纳先进文明之转折过程,马背上民族,也想过安稳日子。
由是可知,金国国力之『总』与南宋国力之『总』,旗鼓相当,无论是人力、物资还是心态,都相差无几。“求和”,是两国之共同心声。东晋南朝,同样偏安江南,同样不念北伐,最终仍是无法成功。而五代十国,无法大一统,数十年多国共存,无法出现一国能够绝对坐大称王,实力使然。离脱了实力,一味爱国,终为空谈。
岳飞属于赵构一手提拔扶持之亲信,精忠报国之心可悯,但主子之心却不去猜度,国家实力不去均衡,以受宠之身及暂时大捷之光环,欲成不可为之事,可谓难矣。赵构为打破北伐之态势,达成和平之目标,只有拿自己亲信开刀。否则秦桧一句“莫须有“,岂可定岳飞之生死。杀鸡儆猴,岳飞一死,则主战派彻底消停,而南宋亦换来难得之承平时期。
关于益敌损己,有宋两朝,如出一辙,犯下同样错误。北宋联金灭辽,自己一点好处都没得到,反而将缺点暴露无遗。这是打破了当时之三国平衡,没有增己之『总』,反而帮助金国增加了彼之『总』。南宋联蒙灭金,仍是自己一点好处都没得到,反而将缺点暴露无遗。也是打破了当时之三国平衡,没有增己之『总』,反而帮助蒙古增加了彼之『总』。三国态势,应为两弱国联合敌一强国,方为至理。吴蜀联盟敌魏,则为合理战术,如此方能维持魏蜀吴三国均衡态势。而宋朝是两次在自己弱国之际,联合强国攻打另一弱国,弱国仍弱,强国更强,最终北宋被金灭,南宋为蒙古所亡,都是自我送国的。
9
增灶、减灶即为不同的『总』之运用。
战国时齐军救赵,孙膑减灶,是为了吸引魏军来追,通过减灶的方式示弱,麻痹迷惑魏军,利用庞涓骄傲想复仇的心理,这是己之『总』不变,令敌人错以为彼之『总』多于己之『总』。
东汉时虞诩讨羌,先上书要求增兵,然后就现有兵力,快速行军,且增灶示强,迷惑敌人,让敌人以为增兵已至,并因兵少,不能泄露消息,必须把握战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现在敌人面前,一举击溃之。这是己之『总』小于彼之『总』,令敌以为己之『总』大于彼之『总』。
10
士气、锐气,属于兵力的“软实力“范畴,可以增强兵力之『总』。哀兵必胜,无退路之后反而激发超常实力,所以,历史上有项羽破釜沉舟、有韩信背水一战,均为给己之『总』增加了无形的实力。
11
时间是有限的,人力是有限的,资金是有限的,物资是有限的,这就诞生了“聚焦”这一原则。只有聚焦,才能实现有限资源的集中化,才能使得己之『总』达至绝对优势。
杰克·韦尔奇的“数一数二原则”,每个产品都要占据该行业前三名。所以,GE当年风光一时。只有进入前三,才能在竞争中,使得己之『总』优于敌之『总』。
“一万小时定律”,攻克一门技艺,从入门到熟练到精通到大师的时间阈值为一万小时,平均一天三个小时,就是要花十年时间。
“刻意练习”,是对“一万小时定律”的修正。必须采取“刻意练习”,才能在“一万小时”的时间投入下,达至精通的程度。
12
“定位”,其实是一门关于如何占领有限的心智资源的学问。人的心智容量是有限的,特别是当人类要提取心智中的信息时,怎么想不起来了?记性为什么这么差?如何记得更长久?要形成区别,就必须牢牢地楔入心智中。“定位”就是在有限资源条件下,将己之『总』取得压倒性优势。
路长全的“切割”理论,即为『分』的运用。『分』成一个更小的品类,从而取得品类第一;『分』成一个全新的品类,完全创新取得第一;『分』成一个个细分市场、细分客群,从而取得细分市场第一、细分客群第一。这些,均为在特定资源条件下,让己之『总』取得压倒性胜利之方法。
13
“时间管理”,就是如何将时间总量进行分配,如何将时间投入产出价值最大化?“精力管理”是对时间管理的修正。己之『总』有限,如何取得优势最大化?用之于时间,则为“时间管理”。用于于精力,则为“精力管理”。
三、应用《总分学》透析《孙子兵法》
评析《孙子兵法》之精髓,亦在于『总分』。不战而屈人之兵,心理战,外交战,甚至宋输币予金,均为对『总分』的考量,让自我之损失最小化,而获得最大化之利益。
改变敌我双方『总』之对比关系,使我方之『总』优于敌方之『总』,获得必胜之条件,方可言战,方可一战。『分』敌,此处做动词解,敌之『总』减弱,我之『总』增强。
给古人挑刺,为今人拨乱。还孙子本义,识兵法真相。
四、《孙子兵法》正解
始计篇第一
1
原句:
阐释:
开宗明义,揭示在两国两军之间的对立关系,竞争关系,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我与彼之间,是一方胜利,另一方失败,终极目标是实现合并,不是我并入彼,就是彼并入我。当然,这合并的过程中,肯定就存在损耗。
A=A1+A2;B=B1+B2。合并后,转化为A=A1+B1。A2和B2在合并的过程中损耗了。这个合并,就是一个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关系,最终会形成一个一元统一关系。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鼎立,各自征伐,互有相负,最终合为晋;南北朝五胡十六国,各自残杀,但最终归于隋;五代十国,国灭与对峙并存,最终统于宋。
原文:
阐释:
之评估,即为评估我之『总』,评估自己的实力究竟如何。此五事是有先后顺序的,不可更换位置。孙子兵法中的一字一句,都有其原由,不可随意增删甚至更替一字的。所以,必须去穷究每字每句的真正含义,以彻底领会孙子之原意,彻底掌握孙子兵法之精髓。
何解?竟有的版本译为经纬之经,还有就是避之不译。孙子兵法因成书于春秋,故至少文字使用上,要跟当时的年代吻合,所以要从文字之本义去寻找真正的意思,才不易产生偏差。其实就是本义,经营治理之意,,就是承接前文的,就是“治兵经国营生死理存亡”通过这来研判之意。《诗·大雅·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此处“经之”亦是同样用法。
有译为通“较“,意思是“比较”,那又当如何理解呢?计谋计策?应理解为“检核”之意,应理解为“算账”之意。,就是用算账计算的方式来检核量度。
,不是一个简单的获得寻找之意,而是穷尽、搜尽之意,同义有“遍索不得”、“大索天下”。,即通过算账的方式进行栓核量度,以穷尽各个细节、各种程度的详情。
《论持久战》中提及“‘为什么是持久战’这一个问题,只有依据全部敌我对比的基本因素,才能得出正确的回答”,这里所言之“全部敌我对比”即《孙子兵法》中的“经之于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可见毛泽东军事原则,与《孙子兵法》的核心是一脉相承的。
原文:
阐释:
首先,要正己,要将内部拧成一股绳。即将内部各种『分』,形成更强统一之『总』。萧墙起于内,就是内部分崩离析,削弱了『总』的力量。所以,攘外必先安内,确为至理。所谓,就是达到同生共死不害怕危险的上下一心的状态。
原文:
阐释:
,各有表征,要仔细研究各个子项。,是自己能主导的;,是需要去善用的。之『总』,优于敌,则可立于不败,俟敌之误,则可战而胜之;弱于敌,则难以取胜。
,此处之,各版本基本都翻译为“将领”。但是,不仅是将领要了解,君主要了解,丞相要了解,财政要了解,后勤要了解,就是与战争相关的各部门的主管领导,都必须了解。应该理解为,将来之将,即决定发动战争之前,不能不清楚这。清楚知道了,就有胜的可能;不清楚不知道,就难以取胜。
原句:
阐释:
之问,实为七『分』加为我之『总』,分值越高,则我之『总』越强,通过这七个方面的算账,得出与敌人的优劣势对比。七个百分,加权平均后,是优于敌之『总』,还是弱于敌之『总』,把账算出来了,就能的概率了。
2
原文:
阐释:
这句是理解得比较混乱的,各种版本都有。
,有理解为将领的,有理解为将来的,有理解为假如的。其实,就是未来的意思,译为假如也不影响完整意思。就是从现在开始的以后,、、、,是时间依次的递延关系,有前者方有后者。
前后均有,这个如何理解呢?特别是后句,不按照我的来,为什么还要去?就是这个到底是的什么?首先要厘清的主语是谁?有译为孙子本人,就是用孙子去指挥,听我的,用我去指挥,这个逻辑自洽;不听我的,还是用我去指挥,这就逻辑上不通了。不听我的,存在两种可能,第一,不会用我去指挥。第二,既然不听我的,我也不可能去指挥。所以,译为孙子去指挥或不去指挥,都不通。又有译为是将领去作战,如果主语换成将领去指挥,就要胜或败,在文言文精炼的语境下,特别是竹简帛书的文字承载工具,明显累赘多余。而且不用我的,就要输;用我的,就要胜,这也太武断自大了,根本不符合孙子兵法的“不败思维”之精髓。
的主语应是“某君某方某军某国“之意,就是跟的主语是一样的。而何解?《说文》:用,可施行也。即为施行这件事,就是执行这个任务,这是什么任务,就是行军打战。如果你听了我的,那么你们去作战就会胜。如果你不听我的,那么你们去作战就会失败。,,的主语为孙子的,就是孙子留去;的主语为将领的,就是该将领留去。这明显就是非常轻率的举动了。此处,的主语,仍然跟前面两个主语是一样的,即都是“某君某方某军某国“之意,打胜了,的是什么,是国家留下来了,保全了;打败了呢,的是什么,是国家受损了,甚至要灭国了。这里是呼应始计篇开头的。
所以,这句的正译应为:采纳我关于如何计算筹划的方法论,则战必胜,国存人全;不采纳我关于如何计算筹划的方法论,则战必败,国破人亡。使用“必胜”、“必败”的肯定语气,是孙子在此行文语境中,强化方法论之重要性。
3
原文:
阐释:
计算利害得失,算账下来,有利优势居多,就采纳,于是就形成一种势,一种强大有利的态势,用来辅助外在的军事行动。所谓势,就是依据有利的优势而获得了控制支配权。此处“制权”,即后来的“制空权”、“制海权”之意,在某个方面取得了压倒性的控制优势。我之『总』远远大于彼之『总』,故而形成“势”,胜势、强势、气势即为此“势”也。
4
原文: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阐释:
。诡道,不是欺诈之意,而是与正道对比的“非正道”,即出其不意,在对方意料之外,既然对方始料未及,则容易出错,一旦敌人出错,那我方就可“因利而制权”,把握这主动创造出来的机会,一举胜之。此段是承接上文的“因利而制权”,如何造势?如何因利?如何制权?就是要善于运用“诡道”,然后列举了十二条诡道,运用诡道的目的,就是『分』敌之术,令敌判断失误,以致行动失误,而听从于我方调遣,究其实,就是错误地对比双方之『总』,误以为彼之『总』优于我之『总』。所有的“兵法”,都是教授的诡道,因为如果拥有压倒性的优势,就根本无须使用什么兵法。
,即我之『总』本优于敌之『总』,但掩盖我之『总』,令敌以为彼之『总』更优而进行误导式之应对。能而示之不能的目的,亦在于形成压倒性优势,减少我之『总』之损失。
,扰乱敌对我之『总』之判断,令敌以为彼之『总』更优而大意或不设防或盲目攻击。
,影响敌对我之『总分』关系,从而误导对我之『总』之判断,从而形成局部我之『总』优于敌之『总』。
此四点为用我之行动,改变敌对我之判断,从而做出利我不利敌之行动,改变双方之『总』之强弱对比。
,敌人贪利,则以引诱之,趁敌之或主动使敌,从而获得转机。通过我之『总』优于敌之『总』之态势对比,此时就应主动出击。与,属于针对敌之“短处”进行主动攻击。
,认识到了我之『总』不如敌之『总』,则不能主动应战,此时就应想尽一切办法停战、避战,即便被追赶如丧家狗,即便被斥为逃跑主义。与,属于敌之“长处”,此时应主动不攻击。
,按照这组句式,均应为敌之主动呈现状态。怒,易理解为敌人若为易怒性格,则应该主动去激怒对方,令其丧失理智。这明显不太通,因为敌人易怒,并不是一个战略视角,而十二诡道均应为战略维度,故“怒”应释为“军容盛大”之意,即敌人非常强大,士气高涨,此时就不应正面去迎战,而应是不断去骚扰对方,以伺良机。此处“挠”取扰之意。如此则可削弱其『总』而造成我之『总』获得局部或短暂优势。
,谦卑谨慎之敌人,自制力很强,就应该设法令其骄傲冒进,跟都是敌人的整体特征,属于敌之“性格”,应对之策为主动去改变敌之“性格”,令之往反方向发展,令其局部或短暂失分,从而改变『总』之强弱对比关系,令我之『总』优于敌之『总』。
,敌人休整得好,精力好,就要不断地骚扰敌人,让敌人失去这一优势,即削弱敌之『总』。
,敌人团结,就要令其离心,亦为削弱敌之『总』。和,属于敌之“身心”,为“身之佚”,为“心之亲”。解决之道,即为使其往反方向,以改变双方强弱之『总』之对比。
这四句,又可理解为激怒自己的军队,不断去骚扰敌军;让自己保持低下示弱,而设法去让对手膨胀骄傲;让自己休整完好,而让敌人体劳心累;让我军亲睦团结,让敌人分崩离析。
此十二点,为根据敌人之不同特点,给予不同之药方,以等待敌人犯错,以改变敌我双方之『总』之强弱对比,从而在局部空间或短暂时间内,使我之『总』优于敌之『总』。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两人论及,即为此理。
令敌误,则削弱敌之『总』,而增我之『总』,形成我之『总』优于敌之『总』之态势,则我可主动攻击敌也。
5
原文:
阐释:
这是孙子兵法的核心灵魂。此指导方针,即为利用敌之盲区或忽略之处,改变敌我双方之『总』之强弱关系对比。此处呼应,,即。此即为之正解,而非什么诡诈之术。
假如敌再,但是仍是敌强我弱,则俟敌转为“有备”后,我方仍无法胜敌。假如敌再,但是仍是敌强我弱,则俟敌转为“有意”后,我方仍无法胜敌。故不在于敌、,则我必胜;而在于因敌、而造成局部空间或短暂时间内,敌强我弱变为我强敌弱,从而实现双方之『总』发生反转,最终实现我胜敌。
不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一定要有绝对的制胜优势。而,即为创造有利条件,让敌人失误,从而让自己产生绝对的压倒性优势,如此则战可胜之。
,是指战争取胜的具体方法,不可提前事先知道怎么做,而是在过程中发现机会、创造机会,伺敌失误,一举溃之。敌人“无备”之处、“不意”之时,是不可提前预测的。比如官渡之战,曹操与袁绍对峙良久,粮草即将断绝,准备退兵,此时许攸来降,献策袭乌巢袁军粮仓,一举扭转战局,取得官渡大捷。此战例就揭示了战机是无法提前研判的,战机是过程中发现或创造的,出现了战机,就要立即把握,及时行动,直至取得胜利。
6
原文:
阐释:
,即作战之前,测算双方之『总』之强弱关系。,即我之『总』多于敌之『总』,故胜算多;,即我之『总』少于敌之『总』,故胜算少。
——,即完全我之『总』多于敌之『总』,故胜算多。,即完全我之『总』少于敌之『总』,故胜算少。如果说是完全优于敌,是有部分优势优于敌,但整体不如敌,则是完全没有胜算,零胜算,而非不去计算比较。只有这样去理解三者关系,逻辑上才通,是一个“胜算多、胜算少、无胜算”的降序对比关系。
,我就是通过判断敌我双方的总体实力和优劣比较,来得出胜负概率、胜算几何的。
注意,开篇始计篇,“胜”、“不胜”、“必胜”、“必败”、“不胜”、“胜负”均为胜算概率之意,而非完全肯定之意。因为真正的必胜,孙子所持的观点是要在战争过程中,通过找到战机,才能获得。也就是胜算多少是可预测的,但必胜是通过过程中等待机会实现的。所以,任何事前所说的必胜,都是假打。即便是强胜弱,昆阳之战新莽军远远强于绿林军,赤壁之战曹操远远优于孙刘,淝水之战前秦远远优于东晋,但最后的结局,却是貌似“必胜”的都惨败。秦赵长平之战,相持经年,也是在通过反间计换走廉颇,迎来赵括,从而使得赵军改守势为攻势,一举改变秦赵两军格局,最终攻破赵军,而成就纸上谈兵之赵括。可见,即便强秦,也是通过战争过程中主动创造机会才改变战局的。
《始计篇》揭示了孙子兵法的几个核心概念:
1、:战前先计算双方实力,对比后,如我方有优势,方可言战。
2、:要在自我优势中,得到绝夺的战争控制权,方可一战,方可取胜。战争就是要以大欺小,以强凌弱。
3、:打战,是不能正道而行的,必须采取的方式,要,不拼实力拼脑力。采取诡道的目的,在于形成局部空间或短暂时间的压倒性优势,保证一战而胜。此为兵法之魂,弱胜强之秘诀。以大欺小,则无须兵法了。兵法就是为弱者服务的。
4、:在战争中寻找机会,战机不是战前就预测到了的,锦囊妙计,说早了就不灵了。
声东击西,就是吸引对方兵力到东,而在西形成我之绝对优势。围魏求赵,则是采取攻其所必救,从而使魏军回师而一解赵之围。围师必阙,就是让敌人有后路,从而无法合力,瓦解敌人士气。所有的兵法,均在于形成局部空间或短暂究竟我之『总』强于彼之『总』,在于我之『总』形成全面压倒性优势。
未完待续!
作者:曾大先生
君海边漫行,我床上鼾醒
看海静天平,听涛响心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