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他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人,他的诗、词、散文、书画等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对后世影响深远。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创造者,也是一位勇于担当的社会改革者。他在政治上坚持正义,反对新法和旧党的腐败和专权;在文学上开创了豪放派诗词风格,扩大了词的题材和意境;在书画上创立了“东坡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审美理念。
苏轼一生仕途崎岖不平,反复经历“在朝-外任-贬居”的状态。他走遍了大半个宋朝疆土,所到之处都写下了描写当地风土人情和自己心境感悟的佳作。这些作品不仅加深了所写之处在大众心目中的印象,也给后人了解宋朝各地风貌提供了一手材料。从这些一手材料中,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甚至触摸到宋代这些地方到底是什么样子,从而复原出宋朝大部分地理状况。
在四川时期,苏轼写下了《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在杭州时期,苏轼修建西湖苏堤,并写下《水调歌头·游览西湖》《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等名篇;在惠州时期,苏轼描绘罗浮山风光,并写下《罗浮山记》《题罗浮寺壁》等名篇;在海南时期,苏轼表现出超然物外和乐天知命的精神,并写下《念奴娇·过洞庭》《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等名篇。
除此之外,苏轼还对许多其他地方有着深刻而独特的书写和表达。比如对密州(今山东日照)有《前赤壁赋》,对黄州(今湖北黄冈)有《黄州寒食帖》,对扬州(今江苏扬州)有《扬州八怪图》,对颍州(今安徽颍泉)有《颍春台记》,对宣州(今安徽宣城)有《宣城见梅》,对登州(今山东蓬莱)有《登金陵凤凰台》,等等。
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没有哪一位作家能像苏轼一样,用自己的作品塑造了宋朝如此多的地方。他的观看方式、地方书写和身份认同既存有当日的现实气息,又带着历史进程的印记,承载着自我发现和集体记忆,是作者对现实世界的“文学制图”,是从空间维度塑造宋朝的关键文本。
苏轼不仅在文学上有着卓越的成就,也在书画上有着独树一帜的风格。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诗、书、画三者结合起来创作的人,被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在书法上创立了“东坡体”,以行草为主,笔势雄健而不失灵动,气韵生动而不失沉稳。他在绘画上以水墨山水为主,以淡墨勾勒山石林木,以浓墨渲染云雾水波,形成了一种“淡墨重彩”的风格。他还喜欢用竹简或瓦片作为画板,在上面随意挥洒自己的心情和思想。
苏轼是一个全面而多才的文化巨匠,他对后世影响深远。他成为中国读书人的精神典范,其作品成为中华民族和汉字文化圈的经典。他在民间影响极大,“东坡巾”、“东坡肉”、“东坡酒”等等都与他相关联。他还被日本、韩国等国家尊崇为“东方圣人”,其诗词散文被广泛传播和研究。可以说,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苏轼都占据了一个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位置。
除了文学、书画和政治,苏轼和苏辙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之间深厚的兄弟情。他们从小就相亲相敬,相互学习,相互鼓励。他们一起考中进士,一起在朝为官,一起遭受贬谪。他们在不同的地方工作时,经常通过诗词书信来交流思想和感情。他们在困难和危险时,总是彼此支持和保护。他们对彼此的爱戴和敬重,不仅体现在言语上,更体现在行动上。
在乌台诗案中,苏轼被捕入狱后,苏辙立即上书为兄请罪,并愿意用自己的官职赎兄之罪。苏轼被贬黄州后,苏辙也因连坐而被贬筠州。苏辙护送苏轼一家到黄州后又南下江西,在路过黄州时又探望了苏轼。苏轼在黄州期间写了很多寄给苏辙的诗词,并称赞弟弟“岂独为吾弟,更是贤友生”。
另一个例子是,在海南儋州期间,苏轼得知苏辙因病去世后(实际上是误传),悲痛欲绝,并写下《念奴娇·过洞庭》这首名篇来表达对弟弟的思念和哀悼:
洞庭青草满归船,水国春寒欹枕眠。风雨梦魂无定所,江湖浮萍任东西。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首词中,“人生到处知何似”一句与《怀渑池寄子瞻兄》中“人生到处知何似”一句呼应,“老僧已死成新塔”一句与《怀渑池寄子瞻兄》中“老僧已死解新塔”一句对比,“往日崎岖还记否?”一句与《怀渑池寄子瞻兄》中“当时共客长安”一句反衬,“路长人困蹇驴嘶”一句与《怀渑池寄子瞻兄》中“微吟罢”一句对比。“飞鸿踏雪泥”的意象也出自《怀渑池寄子瞻兄》。可见这首词是以《怀渑池寄子瞻兄》为蓝本,借用了苏辙当年写给苏轼的诗句和意象,来表达自己对弟弟的深切怀念和无尽悲哀。这首词被誉为“宋词第一”,也是苏轼和苏辙兄弟情的最高境界。
幸好后来苏轼得知苏辙并未死去,而是在雷州任上病愈,并收到了他的书信。苏轼大喜过望,又写下《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这首名篇来回应弟弟:
自春来、浩荡离愁,似万里长征人未还。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一番萧索都付与、东流水。别梦依稀咒逝川。平生事、此时凝睹,谁会怜余?旧时旧游如梦返,寂寞无行路。夜深还过飞仙亭,但见潮生。
已黄昏、独自彷徨,见此时节、想当年。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这首词中,“今宵酒醒何处?”一句与《念奴娇·过洞庭》中“今夜清尊对客”一句呼应,“此去经年”一句与《念奴娇·过洞庭》中“明夜孤帆水驿”一句呼应,“平生事”一句与《念奴娇·过洞庭》中“往日崎岖”一句呼应,“旧时旧游如梦返”一句与《念奴娇·过洞庭》中“老僧已死成新塔”一句呼应,“满目山河空念远”一句与《念奴娇·过洞庭》中“不知天上宫阙”一句呼应,“不如怜取眼前人”一句则是对弟弟的关切和期盼。可见这首词也是以《念奴娇·过洞庭》为蓝本,借用了自己当年写给苏辙的诗句和意象,来表达自己对弟弟的欣喜重逢和无限祝福。
由此可见,苏轼和苏辙之间的兄弟情不仅体现在他们相互扶持和保护的行动上,更体现在他们相互唱和和回应的诗词上。他们用优美动人的文字来传达他们心灵深处的感情和思想,使得他们的兄弟情成为中国文化历史上最为精彩而感人的篇章之一。
总之,苏轼和苏辙是北宋文化巨匠,他们的诗、词、散文、书画等都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他们不仅是一对才华横溢的兄弟,更是一对情深义重的兄弟。他们在风风雨雨中相互扶持,相互鼓励,相互敬重,相互学习。他们用自己的作品来表达对彼此的爱戴和思念,也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对彼此的忠诚和牺牲。他们的兄弟情感动了无数人,也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最美丽的一页。